姜浩威


【摘要】 目的 探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靜脈溶栓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70例急性腦梗死的患者, 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 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進行病癥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為(12.36±1.52)、(63.74±6.87)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9.23±1.48)、(42.95±4.62)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靜脈溶栓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干預, 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優化臨床療效, 恢復患者受損神經, 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早期康復護理;日常生活能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1.082
所謂急性腦梗死, 指的是患者的腦部供血異常, 導致腦組織突發性供血中斷, 引起腦組織壞死, 該病癥大都是由于腦部動脈粥樣硬化而引發的血管管腔狹窄或者閉塞情況, 直接導致局灶性的急性腦部血液供應不足[1]。此外, 異常物體從患者的血液循環進入腦部動脈或者頸部動脈, 也會直接引起血流驟減或者血流阻斷, 從而引發支配區域腦組織壞死和軟化病癥[2]。因此, 合理溶栓治療和護理措施顯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就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靜脈溶栓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其產生的影響展開論述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腦梗死的患者, 采用等量數字隨機方式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35例。實驗組, 男20例,?女15例;年齡45~82歲, 平均年齡(63.58±6.78)歲;合并高血壓19例, 合并糖尿病14例, 其余患者未合并基礎疾病;對照組, 男21例, 女14例;年齡46~83歲, 平均年齡(63.68±6.92)歲;合并高血壓18例, 合并糖尿病12例, 其余患者未合并基礎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 均采用靜脈溶栓治療方式進行干預, 應用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制藥公司, 批準文號S20110052, 規格:50 mg/支)50 mg, 采用與藥物相等的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或者0.9%的氯化鈉注射液對藥物進行稀釋, 將其稀釋為0.5 mg/ml的溶液后, 進行靜脈輸注, 患者應用劑量應控制在100 mg,?初始應用藥物靜脈滴注60 mg, 并在第2個小時滴注20 mg, 在第3個小時滴注20 mg[3]。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 包括嚴密觀察患者體征, 并進行壓瘡防治。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進行病癥干預, 護理方式如下:①關節康復訓練及肌肉康復訓練:在患者入院后, 對患者的手指關節、踝關節開展訓練, 通過訓練遠端小關節, 以恢復患者關節正常功能。令患者每日伸展與握曲指關節, 若是患者耐受程度較好, 可適當增加訓練強度, 訓練時間為15~20 min/d, 訓練次數控制在2~3次/d。在進行踝關節運動過程中, 需要從踝關節向踝關節內側進行緩慢的移動, 并逐漸向外側移動, 以此交替進行, 訓練10~15 min/d, 2~3次/d, 在訓練過程中, 需要注重對患者的周圍組織和韌帶進行保護[3]。開展大關節訓練, 令患者每天彎曲膝關節及髖關節, 也可被動活動, 活動過程中需要確保角度<70°, 在訓練過程中, 需要合理控制動作幅度, 盡可能地降低推壓力量, 并逐漸增加彎曲角度, 以不斷提升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功能, 必須對患者疼痛情況及周圍組織損傷情況進行分析。在開展肱四頭肌訓練過程中, 需要進行等張訓練和等長訓練, 兩種訓練方式交替進行。在進行肘關節及肩關節訓練過程中, 需要進行控制訓練, 避免肩關節向外部伸展, 確保手指能夠到達對側外耳部, 上下肢大關節的訓練次數保持在3次/d, 20 min/d [4]。②語言康復訓練:在開展語言康復訓練過程中, 需要取得家屬配合, 早期, 開展字節訓練, 待患者能夠掌握字節后, 過渡到詞匯訓練, 為提升患者訓練的積極性, 可以從患者熟悉的人物或者事件開展訓練, 在訓練過程中, 需要教授患者模仿發音的方式, 進行發音動作、牙齒、嘴唇及舌頭之間的配合方式進行介紹, 并鼓勵患者反復練習。也可以通過手勢和視覺, 使患者在完成日常生活事件的過程中, 于情境中完成相關的語言表達[5]。③吞咽康復訓練:若是患者吞咽能力處于重度損傷, 則可以通過咀嚼動作訓練和舔唇訓練方式鍛煉患者的舌部肌肉及咀嚼肌肉, 可以通過飲料管, 讓患者對飲料管吹氣;可以通過發聲訓練方式, 讓患者發出爆破音, 以對唇部張口能力進行鍛煉, 提升患者吞咽反射能力;可在棉簽上蘸取少量溫水后于患者舌后咽喉部位進行潤濕干預, 以刺激患者的咀嚼, 反復開展吞咽訓練。④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進食, 穿脫衣物, 扣紐扣, 系鞋帶, 如廁等, 在指導過程中, 必須耐心、細心, 以方便患者對生活事項能夠更好的認知[6]。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運動能力恢復、吞咽功能及言語功能恢復, 正常生活可以自理;有效:患者運動能力基本恢復、吞咽功能及言語功能基本恢復, 正常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無效:患者運動能力未見恢復、吞咽功能及言語功能異常, 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分, 分數越高, 說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 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7]。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病癥發生后, 可見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多種并發癥, 盡早采取溶栓措施進行干預, 有利于確保腦部血液和氧氣的正常供應, 降低腦梗死期間功能抑制情況的發生, 使腦部神經得到營養, 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減少不可逆的腦損傷病癥的發生。通過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干預;能夠通過大關節和肌肉訓練, 在患者發病后, 提升肢體血液循環, 促進關節及局部肌肉的重塑能力;通過吞咽訓練, 能夠訓練患者的吞咽反射, 使患者正常進食;通過語言功能訓練, 能夠正確訓練患者發音, 恢復患者語言功能, 通過日常生活訓練, 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8]。
研究表明,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 采用靜脈溶栓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護理方式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病癥干預, 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 靜脈溶栓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積極影響,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樂義, 索光虎, 林祖琛, 等. 早期鏡像治療聯合肌電生物反饋對亞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運動及平衡功能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8, 15(32):71-74.
[2] 袁婕, 呂建萌, 崔小麗. 尤瑞克林聯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 26(3):159-161.
[3] 郭輝, 裴育, 熊偉華, 等. 血府逐瘀湯聯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陜西中醫,?2019, 40(2):80-82.
[4] 祁秀麗. rt-PA早期靜脈溶栓聯合丁苯酞注射液對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的影響. 現代醫學, 2018, 46(12):1392-1395.
[5] 薛成蓮, 劉力楠, 馬剡芳. 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聯合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對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及血清MCP-1、GFAP水平的影響.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9, 18(10):41-45.
[6] 高雪, 余傳慶, 張梅, 等. 外周血調節性T細胞及炎性因子表達與急性腦梗死TOAST亞型及腦梗死后感染風險的關系研究.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9, 18(11):1116-1123.
[7] 呂佳, 黃顯軍, 袁莉莉, 等. 靜脈溶栓及血管內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改善的分析. 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8, 177(4):44-47.
[8] 周錦霞.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急診溶栓聯合丹紅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和Barthel評分的影響.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18, 36(12):1574-1577.
[收稿日期:20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