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衛杰
【摘 要】從改革開放以來,企業財務分析慢慢走近越來越多企業管理層的視線,得到的重視也逐漸增多,但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很多企業的財務分析工作還不健全,大部分只是粗略的進行分析,存在的問題比較多,實際生活中能得到的幫助很有限。所以,企業要想站穩腳跟并得到發展,便要具備自己的核心技術與企業文化。要采用科學,系統規范對財務指標展開整體的評定。
【關鍵詞】財務報表; 管理財務報表;對策
財務報告是各類會計信息使用者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財務報告的核心是目前常見的通用財務報表。這種報告模式是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1978年提出,經過近十年構建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隨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日趨多元化,通用財務報表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發展和內部管理。管理財務報表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更清晰有效的決策信息,構建更為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降低運營風險,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一、管理財務報表的設定
管理財務報表,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的。要想使管理報表滿足企業管理需要,就要精確了解企業管理宗旨和管理目的。
(一)管理宗旨的確定
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財務指標側重性是不一樣的,管理報表的內容,是要根據企業自身定位與發展優勢,通過戰略管理、預算管理、各部門的工作計劃等一系列前瞻性的相關數據來確定。明確了這些方向,我們就可以分析這些數據內容的關聯性,從而對數據的產生與使用過程中對其他數據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進行判斷。這不僅要求我們熟悉企業的業務,還要我們更多了解業務流程過程中發生的相關支出的合理性。比如,需要對成本差異進行管理,那么就需要了解導致成本發生差異的原因是哪些,這些原因是以哪種方式影響標的指標,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這些是確定影響管理方向的關鍵邏輯鏈。有了系統的邏輯鏈,就要對相關管理報表的設計與貼合實際的管理進行合理的編制。
(二)管理的目的
對企業管理宗旨有了明晰的了解后,隨之出現的問題就是對管理方向的衡量問題。怎樣讓度量具體化?可以根據企業的戰略、預算來確定,也可以根據企業過往的歷史數據來進行測算,然后通過對管理報表的合理應用讓企業定下的合理目標得以真正實現,為企業的良性發展做出監督及預警,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最終創造價值。
(三)管理的介質
根據管理宗旨的確定及管理的目的,我們知道了管理標的、影響管理標的的關鍵邏輯鏈、管理標的的管理目標等,按照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初步設計出建立在關鍵邏輯鏈的管理報表,并按照不同的業務階段、不同的部門,將邏輯鏈上的相關數據填報內容提交給相關部門、相關崗位進行填寫。有些管理載體并不一定適合管理報表,需要相關的分析報告,通過相關管理報表與報告,對數據進行歸納收集并運用財務分析指標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管理財務報表的優點
(一) 對通用財務報表進行調整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和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聯合發布的《關于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觀點(討論稿)》中建議,財務報表列報應區分營業活動和融資活動,要求會計主體提供一套具有內在一致性的財務報表,不同報表間項目的關系是明晰的,主體財務報表應盡可能相互補充。目前的通用財務報表對企業的經濟活動不進行區分辨別,采用了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雙重計量的模式,需要信息使用者區分經濟活動屬于經營活動還是金融活動,增加了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有效信息的難度。而管理財務報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區分,分為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采用了不同的計量屬性,符合財務報表改革的趨勢。
(二)對財務指標進行優化
財務指標分析一般以比率分析為主,包括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的分析,通用財務報表常見的指標包括:流動比率、產權比率、周轉次數、、權益凈利率、資本保值增值率等。管理財務報表的常見分析指標包括:稅后經營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稅后利息率、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杠桿貢獻率等。管理財務報表的核心公式“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凈利率-稅后利息率)×凈財務杠桿”,將企業運營鏈條的主要環節都納入到該公式中,從而能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進行綜合考量,從而獲取企業運營的準確信息,得到企業價值的有效結論。
(三)提高對現金流量的重視
站在財務管理立場,企業的價值是未來期間自由現金流量的現值。但是通用財務報表的缺陷之一,就是重視利潤而忽視現金流量,因此企業在經營中往往注重賬面價值而不重視現金流量,雖然利潤快速增加,但卻出現現金流枯竭。而管理財務報表將企業的經濟活動分為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的方法,能夠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比較準確的預測未來期間的自由現金流量,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三、管理財務報表的體系建立
管理財務報表體系的建立,是和企業管理者想要了解的信息的內容和詳細程度有著直接關系。
(一)提高數據化管理
數據化管理能讓我們在面對這些數據資源時,快速理清管理思路,明晰工作目標,傳遞企業各類經營指標,減少傳達和理解的失誤,為企業進一步管理提供真實依據。比如,企業運用ERP系統,將所有業務活動均在ERP系統內執行,無系統外流程,可使數據細化至每筆業務,對每筆業務創造的價值與實際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核算分析。
(二)按實際需求對數據進行篩選重組
在了解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對于各類管理報表的實際需求,結合已經掌握的數據,對管理報表進行分別整理編制。通過多維度、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對數據的提取以及數據帶來的隱性潛力進行預判。比如,以銷售為主的企業,通常按照銷售區域、產品以及客戶三個維度進行劃分,通過AI/BI/DI等數據智能工具進行敏感性(衡量商品價格變化、銷售變化、利率、匯率等變化對公司收入,成本利潤的影響)、情景分析和企業的破產預警分析。
(三)確定報表格式
在根據企業價值創造過程設計對應科目,以保證完整描述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后,確定正式設計報表格式。管理報表格式的設定,財務數據為主,非財務數據為輔,二者都需要對企業的組織架構、經營現狀和價值創造過程有所了解,需要對數據篩選重組帶來的指向性有所了解,需要對企業的隱性收益有所了解。比如,通過對企業的發展側重點與各項主要數據指標的結合,確定無需變動的常規財務科目和需要增加與變動的潛在財務科目;非財務數據的設定在于發現企業的內在價值,比如,通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分析客戶的盈利能力,區分出那些是重點維持客戶,那些是戰略客戶,那些可能是放棄的客戶等。
(四)分攤方式的確定
管理報表編制過程中的分攤非常重要。比如,對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成本費用中的制造費用等需要按照一定的分攤方式進行的分攤,設計分攤指標,保證分攤數量合理。同時,對獲取難度大的數據,可采用歷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攤;對數據獲取有異議的,在考慮已有的數據基礎后,進行合理分攤。
(五)數據校驗與核對分析
管理報表完成后,需與財務報表數字進行核對,運用比率分析、趨勢分析、敏感分析、EVA等財務管理方法,對數據比率進行趨勢化、結構化以及對經濟效益進行分析。通過對數據的橫向、縱向以及行業發展的對比分析,及時發現異常,對異常的頻率、趨勢、金額進行分析,若存在差異,需查明差異原因并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此同時,也要將報表的外幣折算、通貨膨脹、政府行為等外在不可控的問題所導致的結果考慮在內。
(六)管理報表的拆分
區分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將資產和負債拆出經營資產和經營負債,分出經營活動和金融活動各自的報表項目,對資產負債表進行調整;區分經營損益和金融損益,將經營損益和金融損益拆分,對利潤表進行調整;區分經營現金流量和金融現金流量,對現金流量表進行調整。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調整,剔除了傳統報表中容易隱藏企業不利的因素,讓報表的邏輯性和合理性更強,直觀的反映出企業經營的實際狀況。
四、總結
管理財務報表體系在各方面還處于研究階段,其中:管理報表科目的設置、財務人員的掌握程度、各科目的劃分標準、其他信息使用者的理解程度、合并報表、各配套比率的設定、分析體系、相關的指標體系以及合并、報表維度的細化、人人皆損溢等內容目前還不夠完善,尤其是細節的處理,因此,需要企業人員投入一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找尋到最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管理報表模式。
(希格瑪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河南分所,河南 鄭州 450000)
參考文獻:
[1]滕雪連.淺析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6.
[2]呂延榮,王瑞功.論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
[3]鄒檬.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