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殿群
【摘 要】近年來由于我國對于環境治理問題的愈發重視以及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復墾問題得到有關部門的強烈重視。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本文通過對新泰地區工礦廢棄地復墾措施的介紹,對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治理進行了簡要的經驗總結,希望為全國范圍內的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提供參考,進一步推進我國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工作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歷史遺留;工礦廢地;實踐
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土地供給瓶頸、推動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遺留工礦棄廢地的環境保護與重新合理利用是當今社會、政府主管部門以及建筑相關企業如今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一些工礦棄廢地的地質污染問題,是引發各類環境問題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廢棄時間長、以及各種不確定的形成原因,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的質量改善需一個較長的過程,所以跟蹤監測工作就尤為重要。在近些年來,由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概念的不斷提出并且深入人心,政府以及個體企業,對于工礦廢棄地的整治開始卓有成效。工礦廢棄地的各種危害問題也被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并且,將棄地變廢為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建設治理,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為以后更好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思路。
一、工礦廢棄地的地質環境問題及危害
(一)土地資源浪費
大部分采石場礦坑工礦棄地地表覆蓋層為花崗巖強風化殼層,自然狀況下礦區降雨充足,整個工礦區廢棄地表層腐殖土層滅失,采剝區強風化層或半風化層裸露;由于常年經受雨水的侵蝕,浸礦池內土壤受到酸性電解質液的浸染,呈現較強的酸性,經過長年的風化和雨水沖刷,其周邊土地也受到污染;尾砂堆積物在水流作用下,沿區內溝谷漫流,土地無法有效利用,植被生長困難。對于表層土地以及內層土地,強酸性的容積水導致土壤變性,不利于任何植物或是任何生命的生長,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土壤侵蝕、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發育
工礦區一般地處低緩丘陵區,地形起伏變化不大,表土剝離后的土壤抵抗雨水沖刷能力弱,在雨季時土層受濕膨脹,旱季時土壤水分蒸發收縮,干濕交替,土壤侵蝕現象嚴重。部分采石場等工礦區一般位于石灰巖山體附近,由于石材資源的不確定性,往往造成部分山體開采從而遺留下諸多安全隱患,雨后容易迅速產生徑流,使得礦區周邊泥石流現象頻頻發生,嚴重影響了當地老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這兩類次生地質災害的面狀發育特征,其不良影響已經蔓延到了礦區周邊的原生地質環境。工礦區廢棄地地質不斷惡化以及向周邊蔓延的勢頭會隨著擱置時間的流逝而成指數不斷增長。
(三)地形地貌遭受破壞,生態環境惡劣
工礦廢棄地由于地處偏遠,土層薄,深溝高坡,不宜各種果園以及各種農作物生長,往往成為當地村民拋棄垃圾的場所,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
二、新泰市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工作的實踐
在對新泰市工礦廢棄地復墾的過程中,大批的機械和工人往來穿梭,破碎危石、整修石堰、復墾耕地都在不斷加速進行。政府和人民群眾全身心的致力于廢棄地的改造過程,這得益于黨的好的方針政策的指引。隨著工程的日益推進,昔日的廢棄地和破損荒山在萬物復蘇的季節里,又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自從2017年以來,新泰市把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作為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的重要舉措,共設立項目36個,治理面積238.4公頃,新增耕地228.5公頃,計劃投資1.37億元,在增加耕地面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拓展土地利用布局空間,保障發展用地需求。而典型例子新泰市龍廷鎮崇本莊項目是首次采用"工礦廢棄地復墾+破損山體治理"的方式,對項目整體進行綜合立項,一體化設計、立體化治理、系統化修復,成功實現了修山、治污、增綠與整地的和諧統一。秉承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新泰市統籌財政資金560萬元,于2018年6月份啟動了崇本莊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及破損山體治理項目。項目主要實施五項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修筑石堰近5000米、客土回填3.6萬立方米,復墾耕地90畝。灌溉排水工程,新打深216米機井一眼,新建井房、蓄水池各一座,并修建輸水管道、排水溝和截流溝。道路工程,修建風化巖生產路2條共計710米。立面治理工程,破損山體上部消除危巖,建設綠化平臺,下部采用續坡方式,在坡面建設混凝土網格梁,覆土、植草等。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在綠化平臺和山體邊坡底部種植側柏和爬山虎,完成山體復綠。如今,在項目現場放眼望去,原本地勢起伏、坑洼不平的廢棄采石場已變成了錯落有致的片片梯田。而通過灌排、田間道路以及土地平整等工程的實施,高效農田生態系統已經形成,通過后續農業生產,增施有機肥,可加速土壤改良,促進農田生態良性循環,對維護和改善項目區內生物多樣性,發展多種作物種植將起到積極影響。同時,通過修復破損山體地貌景觀,續坡覆土,提高植被覆蓋率,項目區內生態環境也將得到顯著改善。
通過這一系列工程的實施將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充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強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新泰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三、從新泰市工礦廢棄地復墾工作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
(一)對立項要求進行適當調整
可結合正在進行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落實非煤礦山整治方案的要求,對現有工礦廢棄地資源進行全面摸底,相關調查成果可繼續以專項實施規劃的形式進行體現。鼓勵地方政府將廢棄采礦用地圖斑周邊因先前采礦活動造成的損毀區域一并納入工礦復墾利用項目進行實施,驗收時單獨標注一并納入實施區域的地類面積,從自然資源保護的角度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獎補。
(二)強化對復墾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監管
復墾中使用客土的,應對土源的土壤環境質量進行檢測,確??屯恋耐寥澜Y構與理化性質與項目區復墾地塊相近。對存在污染風險的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實施前應在區域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成果等的基礎上,會同環境保護等部門開展土壤污染補充調查與評價,采取針對性地污染防控措施。并將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檢測作為申請驗收的必備環節,明確要求復墾土地的質量應達到土地復墾質量控制標準和土壤環境質量等標準,否則不予通過驗收。
(三)加大政策供給力度
根據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新要求,對《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管理辦法》進行修訂。特別應明確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的方向和要求,依法依規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招投標,進行生態修復。同時,對社會資本注入進行規范和監管,明確社會資本參與工礦廢棄地復墾的利益分配方式,避免出現自然資源資產流失等問題。
四、結語
在新時代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歷史遺留的工礦廢棄地嚴重影響著當地的環境質量、城市形象,阻礙城市生態、經濟、文化的文明建設。工礦廢棄地的綠化治理,對后期進行整個地區的建設發展有很大幫助,政府與企業群眾攜起手來努力將廢棄地變廢為寶,利用各種治理理念,使之形成環境優美、生態均衡的有用之地。本文以新泰地區對于工礦廢棄地的改造過程為例,闡述了廢棄礦坑存在的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并針對具體環境問題,因地制宜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方法,并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工礦廢棄地環境保護及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提供了參考。對工礦廢棄地的重新利用對于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定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治理了生態環境的同時又推動了經濟發展,在回報自然的同時也會受到大自然的饋贈。這便是我們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在汲取的同時不忘回饋。
(山東省新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山東 新泰 271200)
參考文獻:
[1]王成.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及對策分析—— 以重慶市永川區為例[J].農業與技術,2019,39(22).
[2]周妍,羅明,周旭,等.工礦廢棄地復墾土地跟蹤監測方案制定方法與實證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7(12).
[3]喬永鑫,夏軍,劉旭軍.淺談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工作[J].環球市場,2017,0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