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歐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大眾化改革方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針對于“翻轉課堂”的研究依然處于探索階段,對其中的具體內容,如課前、課堂內容以及課后活動的相關設計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本文主要借鑒國內外成熟的翻轉課堂教學經驗以及現有為微課資源和活動,探索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并對其實施效果進行進一步的實踐驗證。這對國內深入發展翻轉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9-0213-02
引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模式,變換了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信息技術支撐,時代發展引領的新型課堂教學,對于傳統教學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國外對于“翻轉課堂”的研究已經轉換到了各學科的應用實踐中,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國內對其的研究仍然主要表現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實踐應用處于探索的試驗階段。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翻轉課堂中的微課,探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研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一、 翻轉課堂中的微課
(一) 微課概述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及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各種多媒體工具應時而生,微博,微信以及微商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微課的概念便被提出了。現階段,國內外并沒有對微課的概念作出統一的定義,但是結合國內外對現有微課資源的總結,不難發現微課的基本特征,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微課中的“微”,主要是指時間短,內容少,也就是說微課滿足的基本條件是針對于某一知識點進行簡短的、全面的講解。其次,微課是一種網絡課程,其主要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適宜引入到正式課堂中作為教學資料。最后,微課資源是一種可儲備的教學視頻,內容包含突出的教學主題和目標,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
微課資源的網絡平臺有很多,尤其是國外對于微課網絡資源的應用已經逐步的形成了一種學習模式,例如Khan Academy以及edX等MOOC平臺上的視頻資源均形成了較為集中的統一學習單元。國內雖然沒有開設這種專屬微課的網絡平臺,但是不同的教學機構以及相關的學習單位,均開設了自己的微課網絡視頻,對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大的幫助,例如新東方、宏文等大型教育機構均有自己的微課資源。
(二) “翻轉課堂”中的微課設計
微課是“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影響著“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中的微課作用突出表現在課前知識傳遞的效果,換句話說,微課設計是翻轉課堂教學得以實施的前提。
用于“翻轉課堂”的微課主要包括兩大組成,即微視頻和作業練習,二者同處于信息化學習環境中,即網絡教學平臺為基本載體。微視頻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學習資源,其以食品教學為主,同時伴有課件、素材和相關案例輔助,可以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提供較為全面的學習資料。作業練習主要是為了得到學習效果的反饋,包括在線測試、答疑以及在線調查等內容,這一環節的設計有助于教學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內容,從而有助于提高最后的教學效果。
學習資源的設計是微課設計中的重點內容,其之間關系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度。因此在設計學習資源時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保證微視頻中的學習資源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第二,微課內容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提煉,其在主題設計過程中更注重對復雜知識點的分解講解,從而使得難題簡易化。
二、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一)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依據
1翻轉課堂的過程分析
為了保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備一定的理論支持,遵循規范的操作依據,必須要了解翻轉課堂的過程。通過分析國內外的“翻轉課堂”教學結構,得到了以下的基本過程。
所謂的翻轉課堂是從傳統的課堂模式轉變成新型的課堂模式。傳統的課堂模式在課程設計結構上與翻轉模式相同均包含課堂前、課堂內和課堂后,其在課堂前的設計為空白,即全部留給學生自主安排,課堂內的設計內容包括知識傳遞、活動設計和布置任務,課堂后學生要完成規定的任務,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吸收。
對傳統課堂實施翻轉以后,翻轉課堂的主要過程包括:(1).課堂前要完成知識的傳遞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將發現的問題進行實時總結;(2).課堂內的主要任務包括對相關問題的解答,協作探究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3).課堂后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
2翻轉課堂的特征分析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課堂模式的結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翻轉改變了師生在課堂內的角色。傳統的教學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課堂的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中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被動性。這種被動的意識,使得學生在課堂中更像是一個全神貫注的聽眾或者觀眾。
翻轉課堂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像是一個引導者,而真正的主宰者是學生自己。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程活動中,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強化了學習的自主意識,鍛煉了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參與。
由此可見,翻轉課堂的特征主要包括:(1).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師由主宰轉為引導者;(2)翻轉課堂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3)課堂內安排的活動要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內化吸收的效果;(4).課堂設計目標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對難點的挑戰。
3翻轉課堂設計的基本原則
為了保證翻轉課堂的效果,在設計翻轉課堂的過程中要尊選以下三項基本原則。第一,翻轉課堂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和內化。在學習過程中,構建學習知識結構的主體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翻轉課堂在設計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在課堂內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其在自主學習與老師引導的共同作用下,構建起基于自主學習意識的知識結構,從而保證知識學習和吸收的效果。
第二,翻轉課堂的設計要有利于實現分層教學。所謂的分層教學主要是對學生能力的分層,即要保證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均可以得到對應的學習資源和知識的吸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以自身學習情況為基礎,合理的安排學習時間,選擇適應性較強的學習資源。例如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可能10分鐘就可以掌握一些較難的知識點,視頻只要看一遍就可以掌握。但是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可能要看30分鐘甚至更久,視頻也要反復看,但是這些學生之間互不印象,均可以保證較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翻轉課堂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對學習的掌握。翻轉課堂設計要注重對學生學習心理以及需求的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完善學習環境以及教學氛圍。為了保證學生可以很好的掌握學習內容,要給予其足夠的學習時間,形成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其擺脫精神的緊繃以及不必要的學習障礙,給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足夠的自信。
(二)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
在研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掌握上述的特征和基本原則,從而保證實施流程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以國內外的成功案例為基礎,完善設計構想以及應用模式的基本思路,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分為三個主要模塊,即三大任務,分別是課前的過關任務、課內的典型任務以及課后的拓展任務。在這三大任務的主線引導下,實現知識的傳遞、知識構建與內化以及知識的鞏固和拓展。下面以某一學科學習為例,說明其具體的實施流程。
如圖1所示,其為基本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流程圖。
如圖1所示,其包含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其以三大任務為基礎,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了課堂前準備階段和傳遞階段、課堂內內化階段以及課堂后鞏固階段。
1課堂前準備階段
課堂前準備階段通過圖1可以看出是課前內容的一個分支,其主要內容是對微課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因此,課堂前準備階段是保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為了設計出與教學目標一致的微課資源,教師需要詳細的梳理單元教學內容,將重點、難點以及較為容易掌握的知識點區分開,選擇出與課程內容最為密切,理解起來相對較難的知識點作為網絡視頻教學的主體,將其它相關的學習資源作為附體。下面以應用軟件教學為例,說明其準備階段設計開發微課資源的重要過程。
首先結合科目特點,在設計過程中盡量保證可以詳細的看到鼠標移動和按鍵操作,即采用錄制頻幕和同期聲的形式。其次,為了保證教學的親切感與真實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定時的出現教師教學鏡頭。
由于應用軟件在學習過程中較為混雜,因此視頻中要有相關的重點事項提醒以及關鍵知識點的勾畫,一般可以采用紅色畫筆著重提醒,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快速的掌握關鍵知識點。最后,時間設計一般控制在18分鐘范圍內。完成上述內容以后將其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并且設置相應的微課過關任務,搭建在線平臺,完善信息化學習環境。
2課堂前傳遞階段
課堂前傳遞階段主要是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整理相關的知識點,對于一些難點和不懂點,要實時參與到在線答疑和討論等環節中。最后,完成教師設置的過關任務。教師通過分析學生過關任務的完成情況,整理一些共性問題和特殊問題,判斷微課教學的學習效果,從而為課堂內活動設計提供參考。
3課堂內內化階段
課堂內內化階段的第一項任務是解決微課視頻學習過程中總結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小組討論、分組探究、小組互評等方式,針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采取自由辯論等方式得到最終的答案,最后通過教師統一評定,完善答疑過程。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旁觀察,記錄學生探究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式,總結其中存在的弊端,并進行個別同學的輔導和講解,從而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4課堂后鞏固階段
課堂后鞏固階段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將一些優秀學生的表現傳入到網絡教學平臺內,以供其它學生的參考學習。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學習程度的基礎上,設置相對高級的過關任務,以供有能力的學生實施擴展和挑戰,從而達到進一步鞏固練習的目的。由于學生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差別,課堂上很難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傳統的課堂經常以重點培養的學生為基礎,在課堂內會占據較長的時間講解相對復雜的難題,其不僅影響了其它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翻轉課堂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最大程度的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
(一) 實踐方案
為了檢驗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是否與理論分析一致,本文主要以Flash軟件動畫制作中“按鈕制作”為教學內容,進行相關教學模式的實踐驗證。為了保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適用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特選取普通班作為實踐對象。結束實踐以后,相關人員會通過調查問卷以及深度訪談等形式,獲取與實踐效果評價的相關數據。在設計問卷以及進行訪談的過程中要突出與傳統模式之間的對比,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得到較好的效果判斷依據。
(二) 實施過程
實踐目標為45人組成的普通班級,選擇作為實踐教學的內容已經通過傳統教學課堂完成一部分,課程講解的過程中結合了多媒體演示教學,因此具備了一定的網絡基礎學習條件。通過調查,班級45名同學均具備網絡學習條件和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在了解過基本條件以后,下面按照翻轉課堂的實施流程依次執行下述內容:
首先教學工作者對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梳理與分析,選擇的主體知識點內容分別是“按鈕元件的創建方法”和“按鈕四個幀的作用”,將其它知識點內容以附件的形式形成了視頻相關的學習資料。微課視頻錄制時長為15分鐘,以主體知識點為重點,將重點內容用紅筆標注,難點用藍筆標注。設置了3個過關任務,在線討論問題包括學習感覺,完成時長和視頻觀看次數等。
課堂內內化階段主要設置了“點擊”幀功能的活動討論,其活動開展的原因主要基于教師對學生過關任務的分析和總結。在討論活動結束以后,布置了自主完成“認識電腦”的典型任務。老師主要觀察分析學生的思考模式以及探究思路,實時總結學生分析問題的特點,對個別基礎能力差的學生,老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輔導。
課堂內內化過程完成以后,教師將優秀的作品上傳到了網絡教學平臺中,供學生賞閱和學習,并設置了擴展挑戰任務。通過教師的總結,本班45名學生,共有31名進行了拓展任務的挑戰,其與的學生多次查看過教學視頻,下載了相關的學習資料。
(三) 應用效果調查
通過分析和調查得到了學生對課前微課的學習反饋以及對該模式的認可度和效果統計情況,其中學生對課前微課的學習反饋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較好的完成課前的微課任務,時間大部分處于25分鐘以上,可見大部分學生的學學習能力處于一般水平,且投入度較高。除此之外,還統計了學生對翻轉課堂學習效果的統計,其中有52.5%的學生認為教學模式的效果較好,20%的學生認為其效果很多,沒有人否定其效果。在調查學生是否喜歡這種教學模式時,大概有50%的學生表示比較喜歡,25%的學生非常喜歡,還有25%的學生表示一般喜歡。由此可見,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較好的反饋。
由于該實踐調查中,實踐對象的選擇范范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只能代表一小部分師生群體對該模式的態度,但是可以以此為研究思路,繼續增大對該模式的實踐研究。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實現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介紹翻轉課堂中的微課,認識到了微課在翻轉課堂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分析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得出了翻轉課堂設計過程中的基本原則以及相應的實施流程。最后通過研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肯定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對于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結構以及解決問題等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
[2]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課程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科教導刊,2013(4).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5(4).
[4]王文禮.MOOC 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
[5] 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6).
[6]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4(10).
[7]陳子超,蔣家傅.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112-117.
[8]王曉靜.微信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統計與管理,2014(12):101-102.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