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的“雙11”照例是購物狂歡盛宴,但與往年相比,消費者的心態似乎有了新變化。單是爆紅網絡的“尾款人”一詞,就盡顯當下消費者那五味雜陳的心態。
尾款人是大家對“雙11”期間付完定金的人的一種調侃。他們在交定金的時候自信滿滿,覺得什么都買得起,等到付尾款的時候卻難免生出一絲悔意。從這個角度上說,尾款人和打工人這個詞一樣,充滿了年輕人的自憐與自嘲。
消費者心態的微妙變化,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應。先付定金再付尾款,原本是往年“雙11”的常見促銷策略,但很多消費者發現,今年還沒進11月時,自己就成了尾款人。更有意思的是,今年賣家的發貨速度特別快,買家還沒來得及反悔、退單,貨物就到了家門口。
總之,今年各大電商平臺都有點著急——催著付定金、催著結尾款、趕著送貨,反倒讓消費者有點迷惑了。所以說,尾款人這個詞不僅體現了消費者心態,更暴露了今年“雙11”的尷尬。由于電商平臺比顧客還急,“雙11”大戰從10月底就打響了,硬是讓“光棍節”變成了從11月1日持續至11日的“雙節棍”。
另外,今年各大平臺的銷售數據也玩起了新花招。例如天貓,往年的“雙11”晚會每隔幾十分鐘就報一次銷售數據,且熱衷于宣布交易額打破了歷史紀錄。但今年,天貓變得低調很多,最后公布的也不是11日當天的數據,而是前后11天的總數據。由于購物日變成了購物季,這些數據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
說實話,今年大家對“雙11”的期待值并沒有那么高。國內消費雖然在復蘇,但疫情的影響仍在;“雙11”已經辦了12屆,銷售額不可能永遠高增長,何況國內消費者對網購也日趨理性。所以“雙11”不再那么熱鬧,也沒什么奇怪的。
不過,各大電商平臺也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用力過猛了。這些年他們為了促銷費盡心機,搞出五花八門讓人看不懂的“優惠”手段,最后不僅沒籠絡到更多消費者,反而遭到越來越多的吐槽:“你們是真降價還是玩數字游戲,變相欺騙消費者?”“你們是不是在煽動非理性購物,讓大家買一堆不需要的東西?”“付完定金不能退、付完全款才能退,是不是為了制造虛假的‘雙11銷售數據?”
更嚴重的是,某些電商打著為用戶“增加消費機會”“實現夢想”的旗號,搞起了利率畸高的消費貸款,不僅煽動超前消費的欲望,更讓很多沒有收入的學生落入了信貸陷阱。顧客以為自己薅到了羊毛,卻不知羊毛都出在自己身上。
種種招數可以在短期內刺激消費,增加企業盈利,但也引發了用戶對購物狂歡的疲憊,到頭來會反噬各大平臺。
尾款人一詞聽上去很被動,其實消費者仍掌握著主動權,他們會根據環境變化做出選擇。電商平臺不要忘記,尾款人是你們最應該珍惜的客戶,只有維護好客戶利益,自己才能得到最大價值。切莫涸澤而漁,“雙11”才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