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程道光
摘 要:時間詞是主觀認知自然事物和社會活動的產物,在認知過程有模糊與明晰的對立統一特點。時間詞在書面語和口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也體現了時間詞模糊與明晰的對立統一特點。
關鍵詞:時間 模糊語義 認知 語境
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可用鐘表來量度的屬性(《新華字典》第11版),時間是物質的客觀屬性,不隨人的意識改變而變化。時間詞是對時間這種屬性的表述,是通過思想、意識、語言等認知和重塑的過程。
人類對時間的認知過程是主觀能動過程,隨著自然科學發展和社會哲學認知水平提升不斷改變,主觀認知水平和客觀事物變化都影響了對時間的認知的明晰性,所以語義模糊性是時間詞的自然屬性。語言是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不同語境影響了詞語的表述,時間詞在實際應用中表現了其精確性的功能,也體現了具有模糊語義這種特殊屬性。
一、認知過程產生時間的模糊性
(一)時間詞的認知起源存在模糊性
語言的產生早于文字的產生,對時間的認知在遙遠時期就開始。漢語中早期的許多時間詞造詞脫胎于自然事物,如“日”緣于太陽泛指日升日落,“月”緣于月亮泛指陰晴圓缺,“辰”緣于星宿泛指特定時段。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表象到本質,來自科學科發展規律的約束,人類認知過程是從模糊到明晰的過程。
(二)時間詞的模糊性源于度量的精確性
時間是一種可以量度的屬性,這種屬性是客觀存在,自身是明晰的,由于度量的精確性造成時間表現形式的模糊性。度量的精度前提是度量工具的精確度。度量工具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鐘表作為一種直接的計時工具伴隨整個人類文明史。日晷或日圭在世界許多獨立發展的古文明都有考古發現,隨后發明的沙漏、機械鐘、天文鐘、原子鐘,如今計時精度已達到每天誤差不超過十億分之一秒,但人類還在孜孜追求更高精度。
(三)時間詞的模糊性源于認知的主觀性
時間是一種屬性,并非可見可聽的現實事物,人類對時間詞的認知實際是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最精準的銫原子鐘測量結果是一個時間的度,并沒有表明時間是什么樣的東西,時間和空間的度量又是什么關系。古代農牧業生產,人類只需要用春夏秋冬、日升月落之類簡單的自然事物來指代或界定時間的區界。復雜的社會生活,需要用概念化的思維來構建時間和空間結構。尸佼典著《尸子》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四)時間詞是帶著模糊屬性產生的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主觀能動的,時間既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也是認知的結果,時間詞就是對抽象概念時間的文字表述。認知過程中人的主觀用意不盡相同,客觀事物并非永恒不變,表述語言能力有所差異,所以時間詞產生之始就帶有模糊性。中國古代用日晷切割時間產生時辰概念,體現天人合一的農耕文明。古英語用潮汐切分時間產生了tide(time)概念,體現斗轉星移的海洋文化。
二、時間詞模糊性的文學應用
(一)客觀事物與時間詞之間的語義矛盾
客觀世界是無限運動的,客觀世界里的時間也是無垠無限的,時間詞形容客觀事物存在靜態與動態、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客觀世界是個無限的連續體,詞語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符號化的歸納,想把無限連續體容納入時間詞的容器內,必然產生矛盾。客觀事物是客觀世界連續體中的子集,詞語是子集的條件,也是連續體的簡單化切割。對時間詞的應用,前提要認識到時間詞的局限性,承認時間詞的模糊屬性。
(二)主觀表達與時間詞之間的語義矛盾
語言是一種文化產物,是對客觀事物的文化表述,語言表述與客觀事物存在一定的矛盾。時間詞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對客觀存在必然造成連續性的損傷,主觀表達和時間詞之間必然存在語義矛盾。而主觀表達可以利用這種損傷的語義特性,考慮損傷的程度、補償的程度。在文學表達中,還要考慮表達需要和語言形式之間會出現不吻合的現象。
(三)時間詞在不同文學作品中的靈活應用
“物是觀念的集合”(《巴克萊哲學》),觀念是特指感官的觀念,時間是特殊的一種觀念。時間詞在不同語句和語境中,詞性不同,表述的語義也不同。可以作量詞使用,如“一年的時光在你的愛中,在你的陪伴中走過”。可以作名詞使用,如“千家萬戶樂團圓,歡天喜地過大年啊”。可以作代詞使用,如“黑色星期一”(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世界股災日)。甚至還可以就近移用表述另一個事物,如黃昏戀、半天勁兒。
三、結語
時間詞的模糊語義屬性,是主觀認知自然事物和社會活動的產物,有模糊與明晰的對立統一特點。時間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也體現了模糊與明晰的對立統一特點。
參考文獻
[1]趙艷梅.漢英時間類模糊詞語的修辭對比[J].文教資料,2018(25).
[2]劉福長.客觀事物與詞語之間的語義矛盾[J].現代外語,1993(3).
[3]章婷.漢語時間詞模糊語義探究[J].學術探索,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