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棉
[摘 要] 鄉村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要內容,積極建設鄉風文明能更好地改善廣西民族地區的農村發展現狀,但因當前廣西民族地區仍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機制不明確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鄉風文明的建設進度。基于此,本文結合當前廣西民族地區鄉風文明建設現狀提出針對性改善策略,以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不斷滿足鄉村人民對生活的美好需求。
[關鍵詞]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建設;廣西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1-4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包含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5個方面的內容,其中鄉村振興是重要的戰略指標。因此,建設鄉風文明,構建淳樸友善的廣西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是目前廣西農村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1 鄉村振興戰略與鄉風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策略,通過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治理促進農村鄉風文化建設,通過依靠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持續性發展,并為農民構建美好的生活環境。鄉村振興戰略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內容,完善農村的經濟體制,以鄉風文明作為關鍵內容,從而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向與目的。鄉風文明不但要以遵循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礎,還要尊重當地的特殊風俗習慣、特殊生態環境等。通過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生活意識、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和諧發展的生活模式[1]。鄉村文明建設就是讓群眾在保護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等多方面的基礎上充實自身的精神世界,有意識地構建鄉村文化,進而達到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精神狀態良好的目的。
2 廣西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現狀
只有充分掌握目前廣西民族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找到推動鄉村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建設方式。目前,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宣傳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管理機制不明確等多個問題,嚴重影響了鄉風文明的建設進度。
2.1 鄉風文化思想宣傳力度不足
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對象是農民,但在廣西,總共分布了12個民族,每個民族均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思想和風俗習慣,且大部分民族分布在偏遠的山區。在這些山區,教育覆蓋面積并不廣泛,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較低,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粗放管理和生活方式,讓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因此無法很好地理解鄉村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系統的規劃和合理的宣傳體系,導致鄉風文明建設相關的理念未按照群眾所能接受的方式宣傳出去,許多農民還未全完意識到生態環境的破壞所帶來的損失是難以改善的,缺少對環境污染的思考,也未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2]。
2.2 基礎設施不完善
在農民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現代農村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與此同時環境問題逐漸突出。在很多偏遠的民族地區,廢棄物中的電子垃圾、農藥化肥等數量逐漸增加,但受地域環境和經濟條件影響,這些新產生的廢棄物缺少相應的基礎設施處理,從而導致廢水、垃圾等長時間滯留,嚴重影響了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
2.3 法治文化不健全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構建鄉風文化,目的是通過法治文化推動鄉村治理理念。目前,廣西民族區域中的鄉村不正之風屢禁不止,加之農民道德、文化素質偏低和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后等現象均揭示了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困境。為有效改善以上情況,必須加強法律治理力度,通過法律法規對群眾進行約束和警示,從而改善不良行為,構建和諧的鄉風文化。
3 加強廣西民族地區鄉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
3.1 加強對鄉村鄉風文明的宣傳
農民是鄉風文明的建設者與監督者,也是鄉村鄉風文明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可以通過加強鄉村鄉風文明思想傳播,將培育群眾鄉風文明思想作為主要任務,提高農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可在農村地區宣傳、普及鄉風文明和環境保護相關知識與法律法規,全面提高群眾的鄉風文明理念和文化素養,從源頭阻斷破壞生態環境的不良行為。群眾的意識對于鄉風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著制約和導向作用,其意識程度決定了實踐活動的結果。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對生活環境也會有更高的要求,物質不再成為首要需要,良好的環境和鄉風文化已成為評判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之一。通過加強宣傳,能逐漸提高農民的鄉風文明建設意識,并可促使其積極配合各項工作、活動的開展。
3.2 完善基礎設施
目前,廣西正在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并出臺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定》的政策,通過實施質量興農、環境優化、文化興盛、治理提升、惠民富民及體制創新“六大工程”全面推進鄉風文化建設。其中,文化興盛就是要著重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但目前鄉風文明建設仍是廣西文化建設的短板。長期以來,由于鄉村建設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鄉風文明建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出現經濟發展而道德滑坡的現象[3]。部分地方村落共同體解體,德孝文化和誠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傳統消失,鄰里矛盾突出,干部與群眾關系緊張,為鄉村和諧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在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更具特殊性。廣西民族地區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晚于城市,由于受農村地理環境復雜、涉及地區廣泛、資金投入力度等問題影響,加之相關基礎設施和設備并不齊全,為鄉風文化建設形成了一定阻礙。尤其是在生活、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后,環境污染和鄉風文化建設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變。為全面建設鄉風文明,需從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做起,通過構建配套的基礎設施,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積極處理廢棄物品,為農民構建良好的生活環境,從而促進鄉風文化建設。
3.3 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
受到主、客觀因素影響,廣西民族地區的文明鄉風建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制約,主要包括居民的觀念意識、制度環境以及經濟水平等方面。因此,在鄉風文化建設過程中需依靠有力的監管制度與機制,通過構建良好的環境、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約束群眾的不法行為等,全面構建和諧的鄉村生活,從而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3.4 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構架鄉風文化基礎
鄉村振興人才是構建鄉風文化的基礎條件,廣西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缺少青年與壯年人群,村莊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各類人才隊伍的組建工作難以開展,且人員專業素養各不相同,實用性人才數量較少。因此,要重視人力開發,可以組建專門的人才隊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等;可將“鄉情鄉愁”作為橋梁,吸引企業、教師、技能型人才等通過返鄉下鄉服務鄉村實業的發展;可通過鼓勵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吸引更多專業型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通過加強鄉村農業的發展、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從而全面建設鄉風文明。
3.5 將歷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廣西作為一片紅色沃土,所擁有的紅色革命紀念場所足足有千余處,在構建鄉風文化時,可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紅色資源優勢,發揮紅色文化精神,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前期基礎設施的構建,開展集體驗、觀賞和教育于一體的實景演出,并以實景演出為依托,鼓勵村民在周邊建立農家樂,構建鄉風文明的同時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廣西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可通過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并與地方產業相結合,構建專屬的文化品牌[4]。此外,還可通過建設專門的民俗風情項目,發展相關的旅游產業,既可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也可促進文化產業的進步。通過鄉風文化的建設,可讓群眾在共同建設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與幸福感。
4 結語
自從廣西民族地區開始實施鄉風文明建設以來,農村環境與地貌均煥然一新,服務職能逐漸完善。但在實際工作開展中不難發現農民的精神文化還未得到較大滿足,精神文明建設稍慢于物質文明建設,落后的鄉風文明在特定條件下會激化群體矛盾,因此要從多方面做好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構建更加美好、和諧的農村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佳雨,馮瑞霞,周靈云.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體育促進鄉村振興的創新研究:基于“中庸”思想[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5):308-311.
[2]霍軍亮,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69-77.
[3]劉長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區D市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20-39.
[4]胡銀銀,許靜.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風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9(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