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作是學生觀自然、悟生活的重要載體,而作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習作是學生表達個性化想法的媒介,與學生感受密不可分。習作應立足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系列觀察活動引領學生親身實踐,以達到真正體驗生活、更好地認識自我和表達真情實感的目的。
【關鍵詞】作文教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113-02
【本文著錄格式】董田田.創設觀察情境發現身邊之美[J].課外語文,2020,19(34):113-114.
語文素養的形成,是通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形成的。而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是通過學生習作過程中的認識、思維和情感體現的。統編教材注重表達與習作,倡導“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步發展。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第五單元,是統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習作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為“留心觀察”,是以培養習作能力為核心設置的單元。圍繞“留心觀察”這一主題,單元共設置了《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和《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習作單元的“交流平臺”,重在對本單元所提及的習作方法進行進一步梳理和歸納。單元習作中的“我眼中的繽紛世界”主題習作,意在引導學生仿照精讀課文、習作例文,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植物或一處場景,展開觀察活動,最終完成習作。
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正式的寫物、寫景習作是有些陌生的。學生之前的練筆中更傾向于片段,用幾句話或一段話簡要概括所要描述的事物,要從幾方面展開對事物的詳細描寫,如何將要描寫的事物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題。鑒于三年級習作“開篇難”的學情,結合習作單元教學目標,所以將第五單元進行整合開發為“發現生活之美”觀察習作大單元。加強習作的指導,降低三年級習作開篇的難度,幫助學生解決不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
一、設立先導課,觀察有目標
圍繞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的目標,設計了《我眼中的繽紛校園》主題觀察活動,并把本節課定義為一節先導課,意在安排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身走入校園,進行細致觀察和體驗,為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語文課堂標準》明確指出:“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習作單元先導課的設置會給習作單元的教學帶來新的生機。以校園觀察為出發點,使學生樂于表達;以體驗校園“站點”為切入點,使學生有情可抒;以師生交流、反饋為訓練點,拓寬習作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直觀的感受和表達。
為了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所以在精讀課文之前安排了一節先導課,意在帶領學生走進熟悉的校園,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主動去參與,全身心投入其中,主動經歷和體驗,逐步引導學生養成隨時隨地留心觀察的習慣。同時使學生通過先導課,在觀察的興趣、主動觀察的愿望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提升。
仔細研究習作單元的篇章頁,有兩部分內容:上部分引用法國雕塑家羅丹的話“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下部分文字提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
因此將先導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激發學生興趣,帶著給校園制作的名片任務去觀察學習。
2.走入校園,進行觀察和記錄,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歸納出制作名片的具體內容,引出習作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
二、創設情境——觀察有方向
1.走出教室,走入校園。藝術來源于生活,習作的靈感也處處離不開生活。語文課也可以走出教室,讓學生通過欣賞校園的美景,感受校園的魅力,留心身邊的美。走入校園后,進一步啟發學生要留心周圍的動物和植物,觀察時不但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聽風聲,用手摸摸樹葉,用鼻子聞聞花香……從游覽校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習作并不難,只要生活中留心發現,處處都是習作的素材。引導學生體會“留心觀察”和“細致觀察”的好處,著力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今后的習作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2.小隊探秘,記錄發現。受steam課程的啟發,課程設置有實踐、有任務、有驅動。帶著給校園做名片的任務去觀察,學生主觀意愿非常喜歡去完成。學生帶著使命感、任務感去觀察,帶著自豪感領取任務,極大程度激發了學生觀察的興趣,學生在校園里觀察起來更認真、更細致。出發前向學生布置清晰、明確的觀察任務,使學生明確本次觀察的要求,不是游覽,而是小小名片制作者的“特殊”身份。
由于校園較大,為避免學生走入校園后進行“走馬觀花”式的觀察,特別設立了幾處觀察“站點”,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植物或場景進行細致的觀察。有了任務和“站點”,學生不盲目,觀察有方向。課前為學生準備好觀察記錄卡,記錄卡的設計不僅可以輔助學生隨時記錄下細致觀察后動植物的樣子,還可以記錄下觀察時的心情或感受。這樣對于習作有障礙的學生,可以準確地把握教學的起點和終點,通過觀察體驗,融化“堅冰”,讓學生真正感到習作的樂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養成隨時隨處提筆記錄、平時注重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三、同隊交流——觀察有收獲
回教室后,打破按照座位交流的界限,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剛才觀察時同隊的伙伴,選取合適的、喜歡的位置交流剛才的記錄與發現,這樣學生就有機會和同隊觀察的伙伴交流。觀察記錄后再交流,學生間的交流更加自如,他們會迫不及待將親身觀察到的和小伙伴們一起交流分享。同隊的小伙伴交流時碰撞出許多小火花,例如:我發現那只公鹿的角被割斷了,你發現了嗎?我發現,鹿媽媽和鹿爸爸一直把小鹿圍在里面,我猜爸爸媽媽是在保護它。我發現小兔子的耳朵有時向后倒,有時立起來,它好像很緊張……同一觀察對象,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互通有無,熱情滿滿。交流時學生們躍躍欲試,親自體驗觀察記錄后,體會更加深刻。如此安排使得書面表達發揮了交際功能,重視培養學生的交際意識,引導學生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感受習作的樂趣,體驗與人進行交流的成就感。
四、語音轉文字——觀察有呈現
(一)借助神秘高科技
課堂上的互動交流能夠鼓勵學生關注口語表達,傾吐思緒,表達真實的見解及想法,使得學生更有自信表達。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文字的刺激是更為敏感的。如果能將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即時轉化成文字,投放到大屏幕上,再次進行交流品析,會使原本有趣的發言變得更形象、更直觀。學生的發言也不簡單停留在互相交流的層面,可以用于進一步觀察及發現,為總結觀點、梳理思路做了有效的鋪墊。
對于學生來說,能將說出的話即時變成文字是一件有趣而新鮮的“高科技”。所以課堂上,運用手機,通過訊飛這個應用程序將學生的口頭發言轉換成文字呈現出來,同時,這樣可以簡單而快速保留下學生原始的口頭習作,為正式習作成文積累素材。
(二)指向單元習作目標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和交流大多從自己的真實記錄出發,是分散的、零碎的、片面的,但卻是真實的、能夠反映學生觀察客觀感受的。如果將學生的發言進行整理、歸納,不難發現,學生的觀察、記錄并交流的文字中,大多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動植物的顏色、外形、大小,動物的動作、生活習性等。引導學生觀察,如果簡單地將課堂上的口頭習作拼湊在一起,這樣的習作是存在問題的。這樣的習作描寫不夠細致,不能夠清楚地把要表達的內容表述清楚。前后句之間關聯也不是很緊密,缺乏條理。通過全班師生的交流反饋,使學生明晰,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將事物有條理地、生動地表達出來。引導學生發現,習作不僅要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體會,還要學習習作的方法,引出習作單元的自作目標,學習如何將事物“寫清楚,寫完整,寫生動”。
如此設計的習作單元的先導課《我眼中的繽紛校園》,打破了傳統習作課堂“師生”授課的模式,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校園觀察和體驗活動,讓學生有感而發,將學生的真實感受融入習作教學之中。這樣開放的課堂既生動有趣,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細致觀察的好處。通過開展校園觀察體驗活動,訓練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觀察,使他們逐步做到廣泛地、靈敏地感受生活、記錄生活,幫助他們在大腦中建立一個豐富的習作資料庫。同時讓學生們感受到,可以通過習作來抒發內心的情懷,記錄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曾茹.小學高年級體驗式作文教學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8.
[2]王惠.簡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A].2016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6.
[3]蔡薇.小學語文體驗式作文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8.
[4]紀秀麗.體驗式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6.
[5]葛抱菁.生活中積累素材——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研究[A].2019年教育與教師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9.
附? ? 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規劃課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單元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課題編號為GH1959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