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具有悠久詩歌傳統和強大詩歌基因的國度,不論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典詩歌還是發展時間較短的現代詩歌,它們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尤其是現代詩歌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蘇教版《向青春舉杯》現代詩專題為例,分析高中階段現代詩歌的教學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現代詩歌;路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055-02
【本文著錄格式】顧沖.一花一世界? ?一詩一“眼睛”——以蘇教版《向青春舉杯》專題為例淺談現代詩歌教學方法[J].課外語文,2020,19(34):55-56.
從《詩經》《楚辭》開始至今,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精華,歷經上千年大浪淘沙般的洗禮,至今依舊璀璨奪目。與古典詩歌相比,中國現代詩歌的歷史不長,它起源于“五四”時期,迄今為止僅百年歷史,但現代詩歌憑借其靈活的結構和音律,顯得十分自由靈動,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理應成為文學發展上一股強勁的新興力量,但90年代以后,現代詩人和現代詩歌卻備受冷落,其境遇發人深省、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考對現代詩歌考查的缺位。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中“詩歌除外”的要求,詩詞鑒賞題型古詩詞遍地開花、現代詩歌無跡可尋的現象,讓“現代詩歌無用論”的觀念甚囂塵上。二是語文教師自身現代詩歌素養的不足。從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語文教師自己對現代詩歌的掌握就不夠系統深入,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很難達到較高的層次。三是教材中現代詩歌的比例較低。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文為例,五冊必修課本中只有一個專題涉及現代詩歌教學,占比只有5%,數量占比上嚴重不足,對詩人的選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事實上現代詩歌的教學并非完全無章可循、無計可施,我們可以嘗試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框架下,通過揣摩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悟詩歌的情感等方式,根據每一首詩歌具體的特點,抓住每一首詩歌的“眼睛”,合理選擇教學的方式和路徑,從而充分發揮現代詩歌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方面的作用。
一、反復品讀,感悟現代詩歌的情意韻味
語文教師在現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朗誦這種教學方法,因為現代詩詞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其中很多的字詞、語句都飽含深刻的思想情感,需要讀者反復地品味和咀嚼。詩歌中的很多句子表面上是在客觀地寫景,但事實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有的教師雖然也會讓學生默讀詩歌,但默讀和有聲朗誦在效果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學習現代詩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朗讀、吟詠,通過聲音來表情達意。《沁園春·長沙》就是這樣一首詩,學生可以通過朗誦詞句、品味語言來增進感受體驗,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真正做到讀有所得,詠有所悟。例如這首詩的開篇四字“獨立寒秋”就值得學生們反復品讀玩味,有的學生在朗讀時把重音放在“獨立”二字上,這種方式可以突出當時青年毛澤東不懼寒冷、不怕危險、勇敢頑強的大無畏精神。有的學生喜歡把重音放在“寒秋”二字上,這種朗讀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營造出秋冬時節一片肅殺的蕭瑟、凄涼之感,再如整首詩的結局“浪遏飛舟”,很多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都習慣性地加重“遏”的讀音,用來表現積極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們挑戰自然、超越自我、爭當時代弄潮兒的豪情壯志,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朗誦方式,從而更好地達到領悟詩歌情感的效果。
二、重視體驗,把握現代詩歌的價值觀念
高中階段正是一個人性格養成和價值觀漸趨定型的關鍵時期,但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形成了一個價值多元、思想開放的社會氛圍,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亞文化,亟須通過適當的路徑和載體幫助學生抵制不良誘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舒婷的《致橡樹》就是一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素材,舒婷以“木棉”和“橡樹”的比肩而立開誠布公平等、獨立、親密、和諧的愛情,抒情與議論相結合,使豐富的情感帶有理性色彩。她一改中國女性詩人表達情感時含蓄、內斂的風格,以一種現代女性真情告白的方式將自己內心深處對愛情的理解和盤托出,讓讀者眼前一亮并引發了強烈的共鳴。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歌時,我們也可以順著詩人的思路打破常規,以寫促悟,讓學生們以《我理想中的愛情》為主題開展仿寫訓練,雖然學生的詩歌語言還略顯稚嫩,但在仿寫現代愛情詩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獲得了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其字里行間的真情流露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價值觀念的升華。
三、創設情境,領略現代詩歌的濃郁氛圍
創設詩歌情境可以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讓詩歌內容變得更加感性而鮮活,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描繪了詩人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畫面,充滿幸福生活的意境。所以我們在教學這首詩歌時,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在上課開始前可以播放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相關的音樂和配樂朗誦,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并迅速進入一種“幸福”的氛圍。有時我們甚至可以播放視頻朗誦, 讓學生在畫面和聲音的同時刺激下,更全面地感知詩歌內容,從而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通過這些多媒體設備創設的情境,學生在理解詩歌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赤手空拳”的講解無法相提并論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問題導入”的方式創設情境,例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幸福生活”的理解,從而更加自然地過渡到海子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上去。這些情境設置,不僅增強了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深入文本,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
四、借助繪畫,凸顯現代詩歌的形象之美
在《雨巷》這首詩中,彷徨的“我”、結著愁怨的“姑娘”、寂寥的“雨巷”的形象被詩人的語言描繪得生動、形象、可感,結合這首詩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從“繪畫”這種藝術形式切入,充分引導學生將原本抽象的語言表述轉換為具體可感的圖畫,通過這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研究文本的積極性,也能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把握詩歌。在需要理解“我”“姑娘”“雨巷”的特點和關系時,我們可以讓有一定美術功底的學生描繪出悠長雨巷的簡單草圖,粗線條地勾勒“我”和“姑娘”的形象以及兩人在雨巷中走過的軌跡,將抽象語言變為具象圖畫,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整體輪廓之后,再系統地引導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聯想、品味等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更精準地理解詩歌表達的深層情感。
五、抓住修辭,彰顯現代詩歌的審美價值
文質兼美是詩人在創作一首詩歌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首飽受贊譽的經典好詩,其有趣的靈魂之外必然有好看的皮囊進行包裝。卞之琳是我國現代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它的《斷章》是21 世紀中國詩歌史上傳誦最廣的佳作之一,不同的讀者可以從中體驗或感悟到不同的審美意蘊。《斷章》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在于這首詩深厚的思想底蘊,也離不開它華麗的外在包裝,《斷章》的修辭之美被詩人表現得淋漓盡致,也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極高的審美價值。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歌時,其修辭之美是必須牢牢抓住的一點。例如詩中“看風景”等詞就運用了回環、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使得整首詩在節奏和形式上呈現出優美、和諧之感,讀來產生一種身心律動的快感,讓人回味無窮。詩中“裝飾”等詞的反復出現,使讀者在同一詞匯的多次刺激下產生主動探究文本審美情趣的欲望,進而獲得解除內心疑惑的快慰之感。另外,“明月裝飾窗子”這種比擬修辭的運用,賦予明月以人的情態,讓月亮變成了“活物”,也讓整首詩歌一下子變得鮮活了起來,不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具有很強的代入感,讓讀者產生了物我合一的情感狀態,使得學生對整首詩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
總而言之,現代詩歌的出現與發展絕非偶然,經過幾代詩人的付出與努力,為世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尤其在物質貧乏、精神困頓的七八十年代,給青年人帶來了無限的力量和希望。在筆者看來,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雖然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區別,但文學地位上不應該有貴賤之分,各有各的魅力和閃光點。現代詩歌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語文教師們應該主動作為、提前謀劃,深入探索和挖掘現代詩歌教學的路徑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黎黎.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的差異性探源[J].文學教育(上),2019(11).
[2]李汶璟.《斷章》主題多樣性的文本世界闡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作者簡介:顧沖,1991年生,江蘇省淮陰中學,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