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是一種伴隨學生一生發展的必備能力。其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并能對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有了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且阻力更小,更可以增長視野增加見識。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在此時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對將來的閱讀興趣的培養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是提高語文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是課外閱讀的重要方式,應通過親子之間的閱讀、互動、反饋,引導學生自學、提升,積極引導孩子熱愛閱讀,促進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不斷為學生自主課外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過程;親子共讀;重要作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4-0125-02
【本文著錄格式】林海蓉.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親子共讀的重要作用分析[J].課外語文,2020,19(34):125-126.
一、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目標及重要性
小學生是中國未來和國家希望,小學生的整體素質決定著未來中華民族建設者的整體素質,基于能力培養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總方針的指導,堅守思想文化陣地,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中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為基礎,制定合適的閱讀目標是必要的。根據最新的小學語文“新課標”規定,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為145萬字以上,換算成約為2本《西游記》,這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在二年級到三年級的過渡階段,學生的學期閱讀合格量從3萬字上升到20萬字,這對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好壞成為一道分水嶺,如果沒有制定明確的小學生閱讀目標和課程規劃,要想達到這一閱讀合格量,并沖擊優秀閱讀量,存在一定的難度。初中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深度和閱讀深度廣度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學階段的閱讀能力培養沒有做到位,學生自身的閱讀積極性和有效性就很難提升上去。
二、小學生親子共讀對閱讀能力提升的作用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課外閱讀,其主要的活動開展空間是學生家中或者公共圖書館中,教師的引導較少,而基于此小學生親子共讀的重要作用就凸顯出來,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建立深刻的情感交流紐帶,培養學生的終身閱讀習慣
親子共讀是學生和學生家長之間建立深厚情感紐帶的重要渠道。學生和家長一起閱讀時,本身就是一種親子之間最有意義的儀式,也是任何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建立情感交流和成長發展的渠道,更是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習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小學生看著書中的圖片聽父母的講解,這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交流。這種交流建立在互動性和趣味性基礎上,有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充分激發,也能夠建立終身的閱讀習慣。
(二)彌補小學生閱讀能力不足,理解和深化書中的內涵
以小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很多書中的高深精神內涵難以被小學生理解掌握并內化成自身的品格。基于小學生自身學習水平和閱讀水平不高的現狀,采取一種親子共讀的方式,能讓家長通過自身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書中的內涵,對學生自身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其能有效深化書中的內涵,加深對書中思想文化和價值觀的感知,能令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加高效。
(三)建立親子共同的價值觀,幫助親子之間溝通無阻
對于學生來說其更愿意和教師交流溝通,和同學交流溝通,甚至在很多陌生人面前,學生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回到家庭,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卻面臨很多阻礙。如果能采用一種親子共讀的方式引導家長和學生之間讀同一本書,一同對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討論,猜測劇情的發展,能令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密切,讓學生認為家長是一個心靈互動溝通的朋友,擁有和自己一樣的價值觀和思想觀,這樣也能令其更自覺接受家長的引導和教導。
三、親子共讀活動存在問題分析
(一)家長的主觀引導性濃重,學生的興趣引導性不強
親子共讀活動的閱讀書籍大多數是家長自主選擇,沒有征求學生的意見,因此在實際的親子閱讀過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學生不愿意讀的情況,學生的興趣引導性不強,閱讀有效性不高。
(二)閱讀效益不高,方式不對反而形成親子隔閡
盡管家長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花錢費力,但是實際上的教學效益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遇到不愿意閱讀的書籍,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就凸顯出來,年齡越大的學生其與家長之間存在交流隔閡的問題越嚴重。
(三)親子閱讀的效益不高,家長資金耗費和學生能力提升差距大
目前比較常見的親子閱讀形式,是學生家長自主買書、學生讀書、學生意見反饋、家長買書之間的循環,但是這樣的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很多書籍都是從新華書店購買,本身價值不菲,但可能學生讀過一遍之后就不會再看,這就導致了很大的資源浪費。此外,課外閱讀教學本身更重視培養閱讀興趣,但是很多家長盼子成龍心切,往往發現自己投入了這么多錢支持老師的課外閱讀教學,但是學生自身的語文成績沒有太大的提升,這對學生家長來說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
四、優化親子共讀活動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效果的實踐分析
(一)提升家長陪讀水平,因學段不同制定不同的閱讀目標
教師應當做好教學輔助,并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閱讀需要制訂學生的閱讀計劃,指導學生家長一起提升陪讀水平,優化親子閱讀效果。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拼音的用法,并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此時可以給親子閱讀推薦一些拼音和圖片并存的圖畫書,幫助從拼音閱讀到文本閱讀過渡。在低年級的小學生親子閱讀中,家長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學生養成文本閱讀的習慣,并根據學生的識字量,逐漸減少這種有拼音注釋的圖畫書的比例,盡量在二年級下學期,避免出現圖畫書和全拼音注釋圖書的出現。
如果是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則可以多采用一種獨立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提升,這時候家長的引導作用可以適當削弱,而逐漸轉向一個思維啟發的身份。該階段的學生親子共讀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更重視正確的價值觀和閱讀習慣的引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新能力,得到全新的閱讀體驗。
(二)優化書籍選擇,制訂合理的親子閱讀計劃
合理甄別課外閱讀書籍,并做好閱讀規劃,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輔助家長甄別圖書,加強教師的引導,基于不同的家長對親子共讀活動的理解和贊成度不同的問題,對閱讀書籍進行合理的甄別和定位,并指定全員性的親子共讀計劃。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和年級,指定“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讓學生家長在書目中選擇,同時做好親子共讀活動總結,對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閱讀速度、閱讀專注程度、閱讀時間、閱讀頁數等進行詳細記錄,并定時上交給指導老師,讓老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有一個直觀客觀的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和家長一起閱讀,并通過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比賽,讓學生在競技中多讀書,多和家長一起讀書,在讀書中不斷豐富自我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收獲快樂和充實。
五、結語
總而言之,閱讀本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意思的活動,也是一件能大幅提升學生能力的活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引導,優化親子共讀的渠道和方式,加強對家長的引導和教育,不斷提升親子共讀活動的有效性。實踐證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課外,而親子共讀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和閱讀效率起到有效的干預,因此在此前提下,教師應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加大對學生群體的支持和溝通,堅持提升學生能力為本,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潔琴,江峽,錢紅莉.書香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探索[A].2018年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8.
[2]王輝.親子共讀在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J].文學教育(下),2018(4).
[3]蘇晶.學生想“閱讀”才能享閱讀[J].青海教育,2017(3).
[4]湯愛軍.讓課外閱讀之花在激勵評價中綻放[J].江蘇教育研究,2007(4).
作者簡介:林海蓉,女,1973年生,吉林長春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