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利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鄉村治理結構不科學、村民參與度低、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制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治理轉型對策,對滿足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治理;振興戰略;實踐途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6-001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1? 鄉村治理模式
1.1? 鄉村治理的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發展和基層民主建設深入,鄉村建立了適應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行政村和人民公社。行政村和人民公社的政治權力,在這一時期為鄉村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經過不斷探索,最終建立了城鄉協調發展的鄉村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可以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繁榮、政治透明。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深入,改變當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加強基層治理,提高鄉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成為了重中之重[1]。
1.2? 鄉村治理的新思路
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治理,為村民提供物質幫助和經濟支持,促進鄉村經濟繁榮發展,鄉村治理應符合以下建設思路。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尊重村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政治生活的權利。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樹立城鄉一體化的統籌發展觀,統籌工農結合的城鄉發展機制,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逐步構筑城鄉一體化且全面覆蓋鄉村公共服務的發展格局。
第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規范運作,統一規劃,合理利用資源,逐步完善配套設施,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家園[2-4]。
2? 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治理轉型提供了新契機
長期以來,涉及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的“三農”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要優先發展農業和鄉村,促進農業和鄉村的現代化”,這體現了黨和國家一向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以及要按照工業繁榮、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有效治理的一般要求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但是,在一些基礎設施水平較差、發展潛力不足的鄉村地區,農業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城鄉二元體制依然根深蒂固。
鄉村振興戰略要徹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和機制,實現鄉村社會的全面轉型,是中國農業和鄉村發展的新形式,特別是對原始鄉村治理的目的、目標和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未來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基本解決思路,為鄉村治理轉型提供了新機遇[5]。從長遠來看,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將不可避免地改變當前的鄉村治理模式。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鄉村治理,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治理與滿足村民公共服務需求的鄉村經濟發展目標一致。鄉村和諧發展與國家穩定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平衡城鄉發展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的輻射動力和帶動作用,促進鄉村治理轉變,為鄉村治理模式提供新的發展思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促進鄉村治理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作為提高鄉村發展水平的重要措施,鄉村振興對改進鄉村公共服務改革、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應轉變職能,建設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的服務型政府,因地制宜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高鄉村公共服務水平[6]。
改善鄉村治理水平,妥善解決鄉村社會矛盾,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應深入分析鄉村發展問題,總結鄉村發展的經驗教訓,充分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妥善解決鄉村社會矛盾,維護鄉村社會穩定,促進鄉村治理轉型。
3? 鄉村治理轉型的實踐困境
3.1? 制度困境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農村人口離開農村,而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依靠人才和資源的“推動”作用。因此,城市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需要改變舊有的鄉村社會“推動”方式,保留鄉村的人才和資源。但是城市化進程顯然給鄉村治理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鄉村社會的活力無法激發,鄉村社區被打破,給鄉村治理和鄉村社會發展帶來了困難。從這個角度來看,鄉村振興不是走城市化之路,鄉村的主體與鄉村生活分離,造成了鄉村治理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增加了鄉村治理難度[7-8]。
3.2? 組織困境
一方面,隨著中國戶籍制度改革,一些村級組織面臨著許多問題。城市化推進使城鄉之間的原始關系被打破,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大量依靠土地維生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城市化導致鄉村大量人口外流,鄉村后備建設力量嚴重不足,勢必影響鄉村治理成效,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一些村莊的基層黨組織數量下降,鄉村黨組織數量減少,直接制約了鄉村治理的發展。發展和吸收新的黨員已成為村級黨組織的難題。
3.3? 社會困境
村莊減少及人口外流等各種因素制約和影響鄉村治理工作,使鄉村發展嚴重滯緩。
一方面,隨著鄉村社會空洞化現象增加,由于缺乏有效宣傳,難以使村民在實施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形成一致看法,導致村民分化。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村級宣傳,必然會增加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的難度。隨著鄉村宣傳缺失和衰落,鄉鎮政府在農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導致制度落地受阻[9]。
4? 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治理轉型途徑
4.1? 規范鄉鎮政府的權力和責任
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雖然鄉鎮政府的自身利益與鄉村建設利益共享,但是在國家特殊的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制度背景下,具有財政“空殼”和綜合“依賴”的鄉鎮政府基本上處于“掛起狀態”。自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后,基層執行者可分配資源受到壓縮,導致全國鄉村治理建設受阻。
在鄉村振興建設時期,為了促進鄉村治理轉型,在實踐中必須要明確政府的權力和責任范圍。適當減少目標責任制下縣政府對鄉鎮政府的評估,進一步確保鄉鎮政府行政權和財政權的有限責任制,以確保扎實實施地進行鄉村治理建設。
4.2? 把控精英治村進程
從改革開放以來基層治理經驗來看,鄉村振興需要促進工業、生態和文化共同發展,需要有大量資源和進入鄉村地區的市場,需要激發村民致富熱情,激發鄉村治理、鄉村振興的實施活力。一些鄉村精英群體依靠自身的社會關系、經濟資源和家庭勢力投身鄉村公共服務和鄉村項目時,將普通村民排除在秩序之外,同時所作決策與管理環節缺乏公開透明,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的進程。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時,精英應接受全體村民的監督,更重要的是需要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規范的約束[10]。
4.3? 完善鄉村規章制度建設
鄉村治理要結合十九大提出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思想,依靠規章制度和道德習慣等有效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鄉村公共事務具有復雜性,如果以傳統鄉村規章制度作為鞏固治理秩序的工具,無法實現全覆蓋。事實上,這些模糊和不正規的村級規章制度過分強調集體利益、慣例和正義,再加上國家權力和法律制度無法涉及方方面面,導致基層干部可能強化地方權力。因此,有必要實行自治,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責任。這也符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原則[11]。
在鄉村振興中,要通過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鄉村價值觀念,建立社會協調、公眾參與和法治保障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引導和突破對傳統血緣關系和地理關系的依賴,完善鄉村規章制度建設,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和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從而有效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田先紅.從維權到謀利——農民上訪行為邏輯變遷的一個解釋框架[J].開放時代,2010(6):24-38.
[2]羅中樞.公民社會視野下的農村社區治理初探[J].理論視野,2010(12):33-36.
[3]張明鎖,賀慶生,王豪,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困境與突圍路徑分析——基于河南四市農村的實證研究[J].社會工作,2011(6):8-14.
[4]饒靜,葉敬忠,譚思.“要挾型上訪”——底層政治邏輯下的農民上訪分析框架[J].中國農村觀察,2011(3):24-31.
[5]趙樹凱.鄉村治理:組織和沖突[J].戰略與管理,2003(6):1-8.
[6]賀雪峰,董磊明.中國鄉村治理:結構與類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3):42-50.
[7]徐勇.鄉村治理結構改革的走向——強村、精鄉、簡縣[J].戰略與管理,2003(4):90-97.
[8]顏德如.以新鄉賢推進當代中國鄉村治理[J].理論探討,2016(1):17-21.
[9]張曉山.簡析中國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5(5):70-76.
[10]賀雪峰.中國農民價值觀的變遷及對鄉村治理的影響——以遼寧大古村調查為例[J].學習與探索,2007(5):12-14.
[11]陳寒非,高其才.鄉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實證研究[J].清華法學,2018(1):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