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張霞 合妍 彭帥
摘 要:泥河溝村是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是世界級文旅資源。在調查泥河溝村文旅扶貧現狀基礎上,分析其文旅綜合價值,結合梳理扶貧史,分析文旅扶貧發展動力,找出泥河溝村文旅扶貧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給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全球重要農業遺產;泥河溝;文旅扶貧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6-003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592.7;G127 ? ? ? ? 文獻標志碼:A
2014年,佳縣泥河溝村古棗園農業文化系統被列入聯合國糧農組織頒布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共7批15處),同年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雖然目前國內關于旅游扶貧尚無統一標準,但是通過發展旅游業來改變貧困落后的現狀已成為共識。
1? 泥河溝村及其文旅扶貧現狀調查
1.1? 泥河溝村概況
1.1.1? 區位交通
泥河溝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黃河中段晉陜峽谷西岸。有沿黃公路等3條經村公路,與榆太高速、佳米、佳吳等干線相通。舊有1座黃河碼頭。
1.1.2? 自然條件
泥河溝村屬于黃土殘塬地貌(較貧瘠),車會河繞村南進入黃河,形成淤積河谷三角洲。當地為暖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降水集中在秋季(棗熟期)。
1.1.3? 社會文化與經濟
村域面積9.81 km2,耕地約60 hm2,棗林約92 hm2,年產紅棗60萬kg。糧副間種,養殖業發展緩慢,尚無成規模村企,三產滯后。
1.2? 泥河溝村文旅綜合價值分析
1.2.1? 文遺、科教價值及社會影響
《中國果樹志·棗卷》記載:“棗樹源于黃河中下游晉陜峽谷。”當地古棗園有1 300多年紅棗栽培史,是棗樹原產地、馴化和規模化種植發源地,完整地展現了從野生酸棗—半栽培酸棗—栽培酸棗—栽培棗的馴化過程,是棗業重要種質資源庫、天然紅棗生態博物館,文遺科教價值高。
1.2.2? 療愈價值、生態功能及經濟價值
《北京同仁堂志》記載:“用葭州(今佳縣)大紅棗,入藥醫百病。”當地紅棗曾為貢品,營養和藥用價值高,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3.24 km2)、數量最多(1 100余株)的千年古棗樹群,包括野生型、半栽培型和栽培型3個酸棗品種群、13個棗品種群,共約45個地方品種。棗林作為天然“蓄水庫”和“防風屏”,可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鄉居,更是村民們世代的“搖錢樹”——紅棗占村民收入80%以上,全縣年產紅棗2.25億kg,產值達10億元。
1.2.3? 棗林景觀與黃土風貌、傳統村落格局
佳縣千年“棗樹王”高8.3 m、干周3.03 m、冠幅13.4 m,年產棗“百余斤”,堪稱活化石。周圍子孫棗林疏落有致,有棗王紀念碑一座。村落三面環山、南面黃河,避風向陽,形成山—水—林—村生態系統。
1.2.4? 立體種植、棗糧間作的旱作有機農業技術典范
村民歷代摸索出棗樹下套種糧蔬瓜果的立體間作技術,通過剪枝保證透光通風、減少自體消耗。棗樹涵水,施農家肥,再配合“魚鱗坑”、水平溝(梯田)等保水、保肥、保土措施,提高產量及品質。
1.3? 泥河溝村文旅扶貧史梳理
2013年,佳縣農業局、紅棗辦主導全國農遺項目申報、編制規劃、開展技術培訓、品種優化。2014—2017年中國農業大學孫慶忠教授團隊駐村3年,出版口述村史、文化志及影像集,并主導全球農遺申報(2014年),期間開展泥河溝棗園大講堂,持續出謀劃策。榆林市文旅局結對扶貧,聯合企業策劃紅棗節慶。榆林學院管理專業張霞等定期調研,為該村文旅發展出謀劃策。整體來看,文旅扶貧尚處發展初期,前景看好,但需內外聯動、持續發力[1]。
1.4? 文旅扶貧發展動力分析
外界助力包括政策驅動、學研驅動、市場驅動、投資驅動。內生動力包括村干部及青年村民力量覺醒。
2? 泥河溝村文旅扶貧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文旅產品開發方面
①意識滯后。②魅力鄉土景觀匱乏,體驗項目少,趣味性,參與性不強,開發水平低。③內涵挖掘不足。④適游期短(5—11月)。⑤缺乏品牌意識。
2.2? 設施及服務方面
①可進入性不強(車輛限高,審批冗繁),存在“最后一公里難題”,無班車,停車場容量有限(限20輛),缺乏智慧管理設施。②尚無游客服務中心(線上、線下)。③住宿接待能力有限(僅2家民宿共7間房30個床位,可同接80人用餐)。④餐飲服務缺乏標準意識、質量不穩定。⑤購物對象多為初級農產品,文創滯后,在線渠道拓展不足。⑥物流不便。⑦通訊網、寬帶、Wi-Fi尚未全覆蓋。⑧解說系統不完善。
2.3? 資金缺口大,引資融資困難
規劃需投4 000余萬元,目前尚無專項支持。村民無力、社會資本觀望。宣傳不足、渠道不暢、促銷力度小。
3? 泥河溝村文旅扶貧發展建議
3.1? 深挖內涵,完善項目庫,農旅融合,打造棗緣文旅品牌
邀請專家調研梳理、深挖內涵,結合鄉土景觀,打造乘牛馬畜車、賞鄉土美景、吃地方美食、觀棗緣社會、學農耕文化、歷農事洗禮、體孝德家風、聽紅色故事、著陜北服飾、尊鄉規民約、住黃土民宿、品黃河美境等特色文旅體驗項目,積極塑造并推廣泥河溝棗緣文旅品牌。
3.2? 梯隊化建設,政企聯動、招商引資、持續營銷
形成文旅扶貧梯隊項目庫。1~3年內重點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完善解說牌,修葺閑置窯洞擴容(旺季住宿,淡季搞文創、土產加工等),提升村民素質,增加并美化生態水廁,推進通訊及無線網絡Wi-Fi全覆蓋。聯合地方企業就地深加工,提升附加值,豐富旅購產品。政企聯動、招商引資,利用好金融信貸、民間募資,爭取政府專項基金。加強在線宣傳,提升品牌的影響力。
3.3? 樹立文化自信,持續培養、引進人才
鼓勵回村創業、就地致富,凝聚民心、優化鄉風,引導村民樹立文化自信。村干部、黨員帶頭與地方文旅企業合作,借助高校力量、在線資源,依托泥河溝大講堂培訓村民,在提升理念的同時傳授相關技藝,結合人才引進,共同做好文旅服務。
3.3.1? 善用政府力量,推動金融助力文旅扶貧
爭取設立專項基金落地,吸引民間資本,擴寬融資渠道。借用金融工具撬動發展,有序發展農村金融體系,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3.3.2? 加強游客體驗及滿意度管理
充分調研游客滿意度,搜集建議,反饋研討整改提升,不斷迭代升級產品。
參考文獻:
[1]孫慶中.佳縣泥河溝村以農業遺產保護延續“棗緣社會”[J].世界遺產,2015(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