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四月插秧孤單單,
五月割麥哥最忙;
七月收谷缺個伴,
哥想邀妹結個雙。
女:阿妹家里窮叮當,
清水煮粥照見梁;
竹門漏風年年過,
沒有錢財買嫁妝。
男:妹是山間嫩竹筍,
哥是土里老姜根;
竹筍炒姜正合適,
哥想跟妹配成婚。
女:配不上,配不上,
一頭燈草一頭油;
燈草太輕油太重,
好比棉花配石頭。
每年,當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誘惑每一雙勤勞的手,當黃燦燦的谷穗誘惑每一道饑餓的目光,這個向往了一年的美麗甜蜜的節日,已悄悄地來臨。這就是桂西北九萬大山南麓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走坡節。
走坡,是當地青年男女用歌來傳情、用歌來傳愛、用歌表達雙方真實情感的民俗活動。
多少年來,走坡在仫佬族青年男女心中已形成一種力量,為了迎接這個屬于他們自己的節日,平常他們辛勤耕耘,艱苦勞動,互相幫助,種稻谷,種玉米,種棉花,種綠豆,種姜,種花生,種紅薯,種木薯,種油菜,種各種果類,等等。聽上了年紀的人說,哪個后生在家懶散,不做農活,東游西蕩,待走坡的日子到了,同伴是不讓他一起去的,就是去了,姑娘也不搭理這種人,姑娘的心中喜歡的是勤勞勇敢的小伙子。走坡給青年后生們的心里施加了一股無形的壓力,這股壓力促使青年后生們平日勞動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誰也不肯被誰甩下,誰也不甘落后,被姑娘們瞧不起。
歌坡的場面是動人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當年,有一位姑娘在歌坡上對歌時輸了,她與那個唱歌贏她的后生私訂了終身,是歌做的媒。后來,后生選了一個黃道吉日,一頂花轎吹吹打打、熱熱鬧鬧抬進了姑娘家,姑娘上了花轎,被人抬進后生家里,與后生成了親。從此二人相依為命,生兒育女,苦樂相伴,姑娘在后生家里吃五谷雜糧、粗茶淡飯,慢慢變成一個老婆婆,成了我的太奶奶,而那個后生就是我的太爺爺。后來,歌坡上又有一位姑娘唱歌唱輸了,她被贏她的那個小伙子的真誠和善良感動得熱淚盈眶,不久,他們也結成了夫妻,也是歌做的媒。不用說,那個小伙子和姑娘分別是我爺爺和奶奶……再后來,我父親在歌坡上結識我的母親,二人也組成了家庭,再后來就有了我和我的兄妹。
我向往了很久,這個朝思暮想的節日。
我渴望了很久,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節日。
這向往和渴望就像兩塊磁石,在心底里相互吸引,相互傾慕,最后幻化為一團團熾熱的夢火,愈燒愈烈,愈燒愈旺,越過堅實的胸膛,在喉嚨里千萬遍地吶喊、嚎叫,呼之欲出。
如今,這個令人神往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我走進歌海,心跳個不停。
一團團花傘靠過來了,一雙雙繡花鞋走過來了,男青年結隊走過來了,姑娘和她的同伴也走過來了,一頂頂草帽揮舞起來了,一條條花手帕飄動起來了,一聲聲口哨響起來了……
“嗚呼——呼——”
“嗚呼——呼——”
仫佬族青年男女用一種叫作“土拐”的方言唱出了他們心中的歌謠。口哨響過之后,男方和女方沉默了片刻,那歌聲便羞答答地從花傘下一瀉而出。
男:面前一對好嬌娥,
風姿綽約像花朵;
敢問嬌娥哪村妹,
今天為何上歌坡。
女:妹的村,山旮旯,
今年整整一十八;
嫩芽發在三月樹,
妹今坡上找婆家。
男:見妹臉紅像朵花,
回頭一笑露白牙;
哥像一堆粗牛屎,
問妹肯插不肯插。
女:扁擔吹火不通氣,
有心交情海敢移;
無緣金山懶得看,
有緣白手做夫妻。
……
花醉了,草醉了,樹醉了,風醉了,濃濃的歌還繼續唱下去,男女雙方都忘記了疲勞,忘記了饑餓,忘記了時間,誰也不愿意離開,反而靠得更近了。
“唱歌就要有歌和,打鼓就要有大鑼;妹會唱歌哥回應,早上唱到日落坡?!薄拌凌藰渖蠣颗;?,牽牛纏樹往上爬;牽牛纏樹死不放,哥今纏妹要成家……哥是一團白糍粑,妹是一筒黑芝麻;芝麻粘在糍粑上,好比青藤纏樹丫?!?/p>
啊,羅城,我驚詫于這片土地了,這片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初仕的地方,這片被譽為中國野生毛葡萄之鄉,這么多的群山撲入我的眼簾,一山連著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起伏連綿,橫跨百里之遙,從懷群、兼愛的東面一直牽到黃金龍岸的最邊緣,它們在我的眼里幻化、走出,又幻化,又走出,最后像電影鏡頭一樣定格。山腳下一瀉千里的農田盡情地散發著春天的氣息,而大片大片農田的周圍和邊緣,星羅棋布地坐落著大大小小的村屯,那是仫佬山鄉人民居住的地方。他們臨山而居,臨水而生,世世代代耕耘著這片富饒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兒育孫,傳宗接代。一代代的人老了,在這片土地上倒下了,與泥土混合為一體;又一代代的人生了,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他們義無反顧地接過父輩們留下的鋤頭和鐮刀,繼續開拓,繼續耕耘和播種……
他們用汗水和激情開墾了羅城,用韌性和耐性建造了羅城這片美麗的家園,他們從不居功自傲,從不在別人面前吹捧自己,默默無聞。他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既謙遜又隨和,既勤勞勇敢又平易近人。熱情好客是他們的秉性,能歌善舞更是他們的天賦。
如果你有機會走進羅城這片神奇的土地,當你迷路的時候,隨便你走進哪一戶人家,隨便你問哪一個人,不管你是外地人還是本地人,是做生意的,還是走親戚的,或是路過的,還是訪友的,羅城人總會一臉笑容地回答你。你問東,羅城人絕不會答西,你問南,他們絕不會指北給你。如果你到仫佬人家做客,主人一定會泡上最香最濃的茶給你喝,然后給你捧上黑亮亮的甜甜的葡萄,晚飯還會拿出自釀的甘醇的“土茅臺”和炒得香噴噴的臘肉與你一醉方休……
鳳凰山下,青竹林里,金水泉邊,石門壩上,長坡路中,南峰煙雨,黃泥瀑布,羅登仙跡,西江印月,中寨鴛鴦,北嶺覆鐘,龍潭晚照,油菜花團團圍住吉祥的村莊,一對對青年男女在歌坡中說說笑笑結伴走出來了,仫佬族的情歌隱隱約約地唱出來了……不知不覺,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太陽被唱下了山坡,暮色開始悄悄從四周爬上來,歌甜情更濃,對歌的高潮如海浪涌來,一起一伏,一唱一答,歌聲盤旋于青青的山、清清的水、綠綠的樹和草叢,遠處的村莊已經有炊煙在裊裊升起,越升越高。
天漸漸黑了下來,月亮掛在歌坡的上空,誰也不愿走,對歌的人兒誰也不想走,花傘由一雙雙巧手相互交換支撐著,傘下是一張張粉紅色桃花般的臉和一雙雙會說話傳情的眼睛。
東望青山西看歌坡,月光下,目極之處,蒼茫之野,只見花傘團團轉動,手帕上下飛舞,口哨頻頻響起,劃過寂寞的曠野,該分別了,對歌的青年男女們依依惜別,唱起了送別歌。
男:山路彎彎,送妹到,鳳凰山
妹今回去哥淚流,淚漣漣
十月秋水望眼穿,妹今回去
莫像山風不回頭,叫哥空憂愁
女:情哥一路來做伴,鳳凰山
離別凄凄妹難過,山路彎彎
哥哭一番妹一番,妹今回去
芭蕉蔸下哭斷腸,哭斷腸
……
作者簡介:吳真謀,仫佬族,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