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貝爾 陳小園
摘 要:財務人員尋租是指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并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信息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財務人員尋租主要是會計經濟后果、會計信息公共性、審計制度不獨立造成的。財務人員尋租會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消極作用。以尋租理論作為研究基礎,進一步分析財務人員尋租現象。
關鍵詞:尋租;財務人員;研究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6-0157-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33? ? ? ? 文獻標志碼:A
1? 財務人員尋租現狀及行為表現
1.1? 財務人員尋租現狀
在我國,財務人員尋租持續存在,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目前,我國大部分會計政策法規都以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基礎。政府監督一方面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另一方面為財務人員尋租留下了許多灰色區域。
與此同時,由于會計準則不完善,導致很多企業利用會計準則的漏洞而獲利,這些漏洞也給財務人員的尋租活動提供了便利。
1.2? 政府財務人員尋租作為表現
在會計準則出臺之前,許多想要謀求利益的組織會游說和疏通政府財政部門,以此謀求更多并不屬于他們的租金。政府相關人員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會抓住“雙贏”的機會,與集團、組織合作或者暗中發布并不合理的政策,開展尋租活動。
1.3? 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尋租行為表現
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地方業績而對當地企業的財務造假持默許態度,這就助長了企業內部財務人員尋租的不良心理。
有些財務人員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方面做手腳,隱藏對評估不利的信息。財務人員的這種行為加重了企業財務信息的不對稱性。如果企業高管根據此虛假信息作出決策,會給企業帶來極大風險[1]。
1.4? 中介機構財務人員尋租行為表現
辦理業務時,中介機構由于無法真正做到獨立,導致企業的真實運營狀況難以被披露出來。在我國,由于制度的局限性,幾乎無法真正監督中介機構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中介機構給予企業不正常的低價及回扣,加重了一些上市公司的道德風險。股票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經常歪曲公開披露的信息,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對稱,財務人員尋租行為大量存在。由此可見,中介機構尋租進一步加深了與其關聯企業財務人員的尋租行為[2]。
2? 財務人員尋租形成的原因
2.1? 財務人員尋租的外部原因
會計信息本身具有信息不對稱等特性,雖然會計信息不應偏向任何一方,但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創租就已經難以實現完全公平。政府過度參與導致尋租現象大量發生,審計難以中立,因此審計市場也出現了尋租行為。雖然各大審計機構都非常重視獨立性,但大多數機構無法做到真正獨立,這也是審計制度的不足之處。各大事務所與其合作單位之間的利益關系導致出現了虛假的審計結果,給財務人員尋租創造了條件。
2.2? 財務人員尋租的內部原因
利益的驅使導致財務人員尋租。例如實力較強的國家會影響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從而增加本國獲利的可能性,實力不強且獲取信息較困難的國家只能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大到國家,小到企業財務人員,尋租的根本原因都是滿足自身利益。
會計準則的缺陷是財務人員尋租的根源。會計準則是評判財務人員工作質量的標準及對財務人員工作的制約。會計準則內容不完善會在一定程度上使財務人員尋租變得合理甚至合法,為某些利益相關人提供了可乘之機,促成了財務人員的尋租行為。我國會計準則由政府制定,由于政府主動創租,制定的準則會偏向某些企業。會計政策有可選擇性。各公司的具體運營狀況不一致,但政府不可能對每一個企業實施不同的會計準則,只能使準則適用于大多數企業。這也就為財務人員尋租提供了一定的合法空間[3]。
3? 財務人員尋租產生的危害
3.1? 浪費了大量社會經濟資源,不利于社會資源優化配置
財務人員尋租是把資源用于賄賂、與政府周旋等方面,以獲得某些特許經營權和大型項目的經辦權,得到超額收入。這種行為不僅沒有任何產出,還會嚴重擾亂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在經濟行為中,尋租所需要的成本低于收入,因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無論生產經營情況如何,必然會導致人們盲目尋租。以疏通、賄賂或暗箱操作等方式影響社會經濟資源產出,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降低生產效率,給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3.2? 嚴重損害資本市場正常運作環境
美國安然、奎斯特、默克制藥公司和中國的萬福生科、云南綠大地、輝山乳業等企業財務報告造假事件,不僅給投資人造成了巨大損失,還使資本市場受到了嚴重打擊。投資者單純認為企業有良好發展前景,紛紛投資,最后因企業披露虛假信息成為尋租的犧牲品。
同時,股民對企業高層和財務人員也產生了憤怒情緒,普通民眾對政府的監管不當表現出深深的不滿。當民眾無法信任企業、財務人員、各大機構,甚至認為是政府操控市場時,我國資本市場將很難獲得更好地發展[4]。
3.3? 財務人員尋租導致會計信息不實
財務人員在某種程度上操控會計信息,多數是因為受到利益的驅使。會計信息無法表現出真實性,導致會計信息質量過差,帶來嚴重的經濟后果。例如令人震驚的萬福生科財務造假案就是以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虛構大客戶銷售數據、虛增預付賬款等手段尋得不正當利益。財務人員的尋租行為導致會計信息缺乏真實性,擾亂了資本市場的運行秩序,影響了我國市場的健康發展[5]。
4? 解決財務人員尋租問題的對策
4.1? 明確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我國采取了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共同運作的政策,但這種政策的漏洞恰恰為財務人員尋租提供了空間。通過研究尋租理論可以發現,政府對市場的控制程度和管理范圍與財務人員尋租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要適當減少政府對整個市場的干預并適當控制其參與會計準則制定工作,明確其在執行準則時的監督職能[6]。
4.2? 制定并完善會計準則
制定及完善會計準則備受公眾關注。只有政府出臺高水平的會計準則并不斷完善、嚴格執行,才能從根源上治理尋租行為,促使企業提供真實、對我國經濟發展有益的優質會計信息。加強相關人員的會計職業道德及素養建設,對我國市場穩定發展有重要作用。
4.3? 加大監督力度,提高財務人員尋租成本
強化監督,從根源上減少尋租行為。建立健全懲治機制,提高尋租者的行為成本。財務人員尋租的根本原因是尋求利益,但當尋租所需的成本高于預期得到的利潤時,財務人員會放棄尋租。例如“蒼蠅老虎一起打”等反腐倡廉方針的實施,加大了對貪污者的處罰力度,這種嚴懲機制,改善了我國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也是如此。如果能全面落實相關制度,對減少我國財務人員尋租現象將會有很大幫助。在尋事前監督方面,執法部門應在尋租行為未發生前對其進行有力監督并及時曝光,防患于未然。
4.4? 加強審計制度的獨立性,提高審計質量
審計師應充分發揮監督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作用。我國審計制度看似獨立,但無法做到真正獨立。這也是我國審計系統的不足之處,需要重點改進。管理審計尋租的有效方法是創新系統,具體做法如下。
政府應掌握好審計行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之間的關系,深化放管結合方針,減少對此行業的過度干預,縮小尋租空間。減少對事務的過度干預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作為,政府應加強對事務所和其掛靠公司的監督,根據其特點進一步改革,從根源上避免事務所與其掛靠公司“勾結”。
還要加大對審計行業的處罰力度,使財務人員望而生畏。政府需及時發布對審計行業的監管結果,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加尋租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和應承擔的風險。由于尋租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而這種利益驅動是不道德、不誠信造成的,因此可以出臺相關政策,例如對中介機構實行行業誠信評級機制,由國家對其評級,定期公示各中介機構的誠信等級,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5? 結束語
當前,企業會計舞弊事件頻頻曝光。我國市場經濟中仍存在許多不規范現象,資本市場體系也不健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財務人員尋租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常見,影響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進程。因此,研究財務人員尋租對減少尋租現象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曉衛.關于會計尋租問題的探討[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7(4):17-22.
[2]陳振祥.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中的尋租行為研究[J].財會通訊,2017(1):1-7.
[3]王衛星.會計尋租研究[D].天津:天津商學院,2006.
[4]黃亮華,謝德仁.核準制下IPO市場尋租研究——基于發審委員和承銷商灰色關聯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6(3):20-35.
[5]耿曙,陳瑋.政企關系、雙向尋租與中國的外資奇跡[J].社會學研究,2015(5):141-163,245.
[6]李雪靈,張惺,劉釗,等.制度環境與尋租活動:源于世界銀行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2(11):8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