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時代下,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愈加明顯,其中以人臉識別技術為典型代表。該技術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便利與活力,但其使用也存在著隱私泄露、社會分選歧視和自由減損的風險。我國目前關于人臉識別的法律規定相對零散、操作性有待加強,法律規制體系尚不完善。相較于美國限制公權力,企業與個人并重的保護模式和歐盟一律嚴格限制的管理模式,我國應當建立“必須、可選、禁止”不同場景的分類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做到國家、企業、個人三位一體的結合,從而為人臉識別技術與藝術文化等產業與公民個人的均衡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人臉識別;藝術;隱私;歧視;自由
中圖分類號:TP3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02
人工智能時代下,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愈加明顯,2019年6月14日至7月14日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MoCA Pavilion)舉辦展覽“Art×AI系列藝術展覽——《基本世界:智能藝術》”。在本展覽中,由張贏創作的《練習課》作品把梵高這一印象派大師與蒙克這一新表現主義大師的3D臉重塑在展廳中,讓觀眾在實時與兩位大師互動的同時感受藝術家藝術靈感的來源。同年12月27日,“中國姿態·第五屆中國雕塑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職業藝術家郭祺用線性材料重新解構傳統的兵馬俑群像、西方維納斯女神像,并取了一個非常時髦的名字《人臉識別》。何謂人臉識別技術,其實就是以某個鏡子或者動態的圖像作為對象,運用現有的人臉數據庫進行對比并確認圖像中的某個或者數個人的一項技術簡稱[1]。人臉識別是現代社會中人工智能領域中最為火熱的一項技術,該技術的誕生為人們的出行以及社會治安等方面帶來了諸多便利,也為我們的藝術表現增加了新元素。但與此同時,擔憂與質疑也隨之而來。著名藝術家傅中望在給觀眾講解藝術展時提到:“科技全球化時代,從小區門禁到機場安檢,人臉識別進入生活的各個空間,是好事情,也是困境?!比绾尾拍茉诎踩c便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法律、倫理應當怎樣保障技術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
1 人臉識別系統的使用風險及規制必要性
對人臉識別進行法律規制的主要原因在于,人臉是重要的個人生物數據,人臉識別可以應用于諸多場景,該項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大量裨益社會的機會,然而在某些使用情況下也可能對基本人權和公民自由構成威脅。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強調:“令人擔憂的是,原本這項技術僅僅是收集和存儲信息以備不時之需,現在卻逐漸轉變為主動對人們進行監視,且通常為實時監視?!蓖瑫r,研究表明,人臉識別也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偏見,會根據人口統計特征展現出不同結果,根據不同系統,性別、年齡、身高、眼鏡或頭巾等都會影響其準確性和性能。近年來,各種爭議導致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與日俱增。例如,美國的舊金山、奧克蘭以及薩默維爾便明令禁止應用人臉識別。結合近年的藝術表現形式看,藝術家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正處于發展階段,然而,在結合新興科技的同時,還需要關注該項技術的合法性與規范性等問題??傮w看來,人臉識別使用的風險,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1 隱私泄露風險
在利用新興的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藝術創造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參與者、創作者面臨著隱私被泄露的風險、由于人的面部特征具有唯一性與專屬性,通過應用這一特征與數據庫內的其他信息有機結合,便能迅速對自然人相關的信息(如家庭關系、身份、社交等情況)進行追蹤和鎖定,準確地勾畫出自然人的數字畫像。這一過程中,因為面部識別技術擁有網絡爬取數據和隔空捕捉信息等優點,致使它在使用時不需要獲得對方的知情和同意,可以在沒有經過對方授權或者超過了用戶許可的范圍外,對他人的面部信息進行采集并使用。另外,人臉識別系統在對人臉影像進行重建時還可能出現功能潛變的風險,不但能夠將對方的年齡、種族、健康情況、性取向等分析出來,而且還能應用手機唯一標識符與不同數據庫連接,從而獲得特定自然人的人臉信息與資料等,給特定人帶來隱私泄露的風險。另外,因為人的臉具有唯一性特征,致使隱蔽采集并聚合儲存人臉數據的識別系統一旦發生漏洞,便可能引發嚴重的隱私侵權事件[1]。
1.2 社會分選和歧視風險
人臉識別是一項相對成熟的技術,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在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過程中,技術的不準確性給數據安全帶來了隱患?;谌四樧R別技術的誤差性,識別出的數據結果的準確率可能有偏差,從而導致人臉識別運用時產生偏見,進而引發社會分選和歧視的風險。如在藝術展覽的過程中,人臉識別系統對不同膚色、不同性別的人,可能會出現識別率的高低差別。麻省理工工作組研究結果顯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皮膚顏色較深的女性中出錯率比皮膚顏色較淺的男性出錯率高35%,對非白人個體的識別準確率要低于白人個體。
1.3 自由減損風險
過度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猶如身處全景敞視監獄中,從而限制了人們釋放人性的自由。在2018年11月,美國7名眾議員的議員聯合發表言論,指出人臉識別技術將可能將人們在公共場所中發表言論的意愿給扼殺掉[2]。2019年8月,英國兩位藝術家成立組織,關注愈發普及的人臉識別技術。組織成員通過在臉上畫上幾何圖案,“瞞騙”人臉識別技術,以表達對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由的不滿。公民集會與言論自由等權利的行使要求對公權力的監督進行限制。然而,無孔不入的人臉識別應用擴大了權力監控的廣度與深度,它能夠幫助公權力實現對個人24小時不間斷地監視,而此種被持續監視的狀態導致人們產生受制于技術識別的恐懼,從而遏制了人們發表言論或參與集會的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了影響了人們享有的集會自由、言論自由以及結社自由。
2 我國人臉識別的規制現狀
在我國的法律領域中,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到的生物信息屬于個人信息范疇,理應被個人信息保護法所約束。但是迄今為止,我國依然沒有針對個人生物信息安全制定相應的法律保護,但是各界都贊同將個人生物信息定位為基本人格權。當前我國個人生物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形成完整體系。然而,在民法典、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最高法、最高檢和國務院頒布的相關司法解釋和規定當中,我們仍可窺見我國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傮w來說,我國對人臉識別技術采取寬容的態度。就現有的法律可知,我國關于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方面還缺乏健全的法律,將重點放在了對企業采集信息的限制,但是卻忽略了對公權力和域外收集個人信息的限制?,F有的法律中明確提出人臉識別的原則為正當性采集,但是卻未對細節進行明確規定,可見我國相關法律還有待完善[3]。
3 人臉識別系統域外規制經驗
3.1 美國:企業與個人保護兼顧
總體來說,美國目前傾向于在保障企業實體高效且安全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同時兼顧公民個人數據保護。美聯邦政府層面,雖然還沒有統一規制關于人臉識別的法律,但已有聲音提出立法建議,限制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2019年,有參議員提出聯邦法案《2019年商業面部識別隱私法》,建議禁止在商業上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跟蹤和收集與消費者有關的數據。《算法問責法案(2019)》中把涉及計算機算法的研究和應用納入了監管與問責的范疇,明確提出為了規避出現帶有歧視、偏見或者錯誤的輸出結果,作為企業應當承擔積極修復缺陷算法的責任。在2012年2月2日,2名民主黨參議院在《人臉識別道德使用法案》指出,防止人臉識別技術侵犯公民隱私和自由,到委員會形成政府使用準則和限制條件為止,政府機構都不允許使用人臉識別。
從地方上看,美國很多地區投入應用的刷臉支付系統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根據國家數據改革中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認為政府部門應該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進行限制的所占比例達到了26.2%。但是,因為不同的行業對人臉識別產品和服務需求不同,缺乏統一的標準,再加上人臉識別技術逐漸被曝出侵害他人權益、偏見歧視等問題,為此,美國的舊金山、奧克蘭以及薩默維爾便明令禁止應用人臉識別。
3.2 歐盟:統一的嚴格限制
歐盟認為公民隱私安全遠遠比技術帶來的便利更為重要,因此通過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來預防技術歧視和不平等等情況。歐盟明確提出,但凡境內跟人臉識別相關的活動均必須按照《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中的相關規定制定。換句話說,就是企業必須對人臉數據的收集與使用的相關信息進行披露,并且在行動之前必須獲得對方的同意。另外,2020年2月,歐盟委員會發揮新計劃提出針對高風險的人工智能技術應該通過法律的手段進行監管,就“面部識別AI系統在歐洲范圍內開展一場廣泛的討論”,更新歐盟2018年AI發展戰略。該委員會將起草新法律,管理AI技術的高風險應用[4]。
4 人臉識別規制路徑探索
人臉識別在我國尚處于高速發展期,結合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在2018年全球人臉識別算法測試的結果顯示:全球共39家企業參與了當年的競賽,其中中國公司包攬了前五名算法,彰顯著我國公司強大的競爭力,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在防控人臉識別使用風險上的重大責任。為了在促進科學技術穩步發展的同時降低對公民的權利和藝術等其他產業文化的影響,需要國家、企業與個人三位一體結合,共同為防范人臉識別使用風險作出努力。
4.1 國家層面
對于國家而言,首先要確定人臉識別的戰略定位。國家應當結合我國國情,明確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的基本原則,指導引領該技術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究發展方向,確立技術應用領域的基本思想,統籌考慮技術使用的管理原則,建立“必須、可選、禁止”不同場景的分類、分級管理思路,為開展立法、出臺政策、實施監管、促進發展等工作指明方向[5]。在此基礎上,應當在《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對自然人面部特征等個人生物識別的法律屬性進行明確規定,并且針對收集、應用、儲存、處理、傳輸、銷毀、披露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遵循的標準進行詳細的規定,從而賦予其訪問權、刪除權、同意權、更正權等等。另外,針對侵害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所需要承擔的刑事、行政、民事責任等進行明確規定,從而不斷完善我國保障個人生物信息的相關法律體系。
4.2 企業層面
在進行藝術活動的過程之中,企業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監督,在面部識別技術的使用中,應當充分考慮用戶同意、數據合規使用、透明性、數據安全保護措施、隱私設計、準確性和用戶權利和問責制度等原則。對企業而言,在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時,首先要經用戶明確同意,并向其提供隱私政策。還需要針對面部特征信息定期評估安全風險,并注意檢查信息處理活動是否存在相關規定。企業應該自覺履行面部特征信息安全保障義務,應用訪問控制、匿名、加密等手段,全面保證面部特征信息收集與存儲的安全性,以防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篡改的情況[6]。
4.3 個人層面
藝術活動的創作者、參與者與普通群眾,必須樹立起重視與保護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意識,積極主動學習網絡安全法、民法典等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和法規,從而保護自身面部特征信息安全,一旦發現人臉識別技術非法侵害自身時,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5 結語
人臉識別雖然是人工智能時代被廣泛使用的技術,但是其存在隱私泄露、社會分選歧視和自由減損的風險,因此,需要對人臉識別予以法律規制。本文在分析我國人臉識別法律規制現狀的基礎上,介紹了人臉識別系統域外規制經驗,并提出我國人臉識別規制路徑,希望能夠為人臉識別技術法律規制的完善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文銘,劉博.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中的法律規制研究[J].科技與法律,2020(04):77-85.
[2] 蔣潔.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侵權風險與控制策略[J].圖書與情報,2019(05):58-64.
[3] 周坤琳,李悅.回應型理論下人臉數據運用法律規制研究[J].西南金融,2019(12):78-87.
[4] 王丹娜.生物識別:傳統信息安全在新技術環境的創新應用[J].中國信息安全,2019(02):60-64.
[5] 陳冬梅.基于隱私保護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21):171-172+177.
[6] 楊建軍,李童心.人臉識別技術運用的法律原則[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3):37-47.
作者簡介:唐雅麗(1995—),女,貴州銅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