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懷舊旅游已成為現代城市旅游的重要組成,是當前人們休閑度假、體驗民俗、感懷過去的重要旅游形式。本文以澳門十月初五日街為例,以懷舊旅游為視域詳盡考察該街區的歷史概況與現狀。研究表明,該街區存在空間結構單調、缺乏趣味性,交通場地狹窄、導向性差,建筑殘舊破敗、安全隱患大,公共綠地缺少、街區容納力低等問題;對其的重整規劃方案應在遵循必要原則的基礎之上,從重新規劃懷舊旅游新路線、激發街區活力,還原傳統街區網絡、補充傳統歷史元素,提質整體空間、增加公共活力等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關鍵詞:懷舊旅游;文化遺產;歷史街區;重整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2
1 懷舊與懷舊旅游
Nostalgia(懷舊)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表示懷念往事和緬懷過去。在現代生活中是指人們對過去生活的一種記憶情感,或由此產生的對逝去事物的失落感。懷舊作為一種精神寄托,是大眾對一個時代的追憶。“懷舊是生命的本能,是大眾的一種心理機制?!盵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懷舊風席卷全球,不僅促進了商業與大眾消費的發展,而且還帶動了懷舊旅游業的興起,并演變成為一種新時尚。在當下,以懷舊風為主題的旅游產業日益興盛,成為人們旅游度假、休閑娛樂、感懷過去的首要選擇。懷舊旅游自然地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在彰顯獨特歷史意蘊和體驗形式的同時,又賦予其特殊內涵,重精神家園、重傳統文化、重物、重情是其4種重要的動機表現。從空間維度上看,懷舊旅游是游客對精神家園的一種追尋,這里所說的“物”是精神家園的寄托,作為文化遺產的物代表了一個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是民族發展繁榮的歷史見證,成為了游客懷舊旅游的主要對象。
2 澳門十月初五日街區的歷史概況與現狀
2.1 街區整體歷史概況
澳門十月初五日街區舊稱泗孟街,位于澳門半島西部,北連爹美刁施大馬路和沙梨頭海邊馬路的交界處,南接火船頭街。昔日的十月初五日街原屬淺灣海灘,后經澳門政府填海造田,逐漸演變成為如今的內陸街道,是民政總署、新馬路、白鴿巢前地及大三巴這一環線的重要連接。50多年前,澳門的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內港碼頭,十月初五日街靠近內港碼頭,作為海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漁船灣泊之地,往內地和香港的客、貨運船只均集中于此,從而帶動了十月初五日街的繁榮興盛[2]。歲月更替,隨著新馬路的開通,商業中心逐步轉移,很多久負盛名的店鋪也已停業或轉型,其興衰反映著澳門經濟的發展歷程和歷史變革,映射著澳門居民的生活狀況。
十月初五日街所在的整個片區皆屬歷史老城區,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是中國城與基督教區的重要連接——不僅展現了澳門原始街道的格局,反映著當地的市井文化,而且還串聯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古物;街區保留了大量的華人文化遺產,如華人傳統產業的遺跡和傳統的街巷空間等,不失為游客了解澳門居民生活及民俗文化特色的絕佳地段,是澳門文化遺產的一張靚麗“名片”,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2.2 街區現狀分析
新馬路開通之前,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門內港片區的商業核心。隨著澳門半島產業轉型和博彩業的發展,內港航運和漁業被替代,頗具韻味的街巷空間和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筑被淹沒在城市的開發中。與此同時,由于政府對該街區歷史文化保護等工作的重視不夠,其文化遺產保護遇到了瓶頸,部分街巷空間不復存在,私搭、亂建的現象嚴重,已淪為現代的“貧民窟”。
2.2.1 空間結構單調,缺乏趣味性
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游客通常喜歡選擇前往大三巴、議事廳前地、世遺景區,又或者是十月初五日街西邊的博彩巨頭十六浦。老城區位置較為偏僻,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遺產點因缺乏人員流動被忽略,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十月初五日街片區在空間結構上可連性較差,主要體現在交通不便、街道狹窄、空間利用率低三方面。街道的空間形式單調,缺乏趣味性,老舊的圍里空間與狹窄的街巷阻礙了人流向十月初五日街區滲透,圍里空間過于密集。
2.2.2 交通場地狹窄、導向性差
澳門半島老城區道路的尺度較小,密度高,單行線多,人車混行嚴重,多數街巷十分狹窄,游客沒有足夠的停留空間,公交車站點也無緩沖區和停留場地,公交線路無法深入街區內部。大多私家車停留在路兩側的商鋪門口,擁堵情況時常出現。摩托車增長,長期占用較多的停放場地,不僅阻礙了街區交通,而且也影響了商業活動,同時很多相似的道路也容易使游客迷路,導向性較差。
2.2.3 建筑殘舊破敗,安全隱患大
該街區原建筑高度多為1~3米,外觀風格以傳統中式和西式為多,建筑殘舊、建筑質量和建筑高度參差不齊,部分建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建筑密度和容積率較大,平面布局不合理,臨時搭建建筑和危房較多,安全隱患系數較大。街區內公共建筑缺乏,以居住建筑為主,輔以一些小型的商業建筑,沒有小型公共建筑。
2.2.4 公共綠地缺少,街區容納力低
十月初五日街及周邊地段高密度的建筑格局,無法給予街區公共綠化和休閑場地提供足夠空間,僅有幾處綠化帶也是零星稀疏。該片區涵蓋餐飲、醫藥、社區服務、古玩、服裝等,業態表現較為齊全,但社區服務型的商業分布不均衡?,F階段僅有念舊的老店鋪業主和老區街坊支撐著人氣。隨新商業模式和新區的發展,老街區的容納力越來越低,加上居住環境的惡劣,目前片區內以租戶和老年人居多,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3 懷舊旅游視域下街區保護的重整規劃方案
3.1 街區保護更新的時代價值
歷史街區是城市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載體,它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積淀,直觀地展現出城市的歷史風貌。懷舊旅游模式下歷史街區重整更新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游客通過懷舊旅游的形式體會到澳門歷史老街的別樣風情,喚醒游客對該片區的懷舊情結,建立起對街區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激發對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的思考;第二,可以表達出街區特有的空間個性、城市精神和力量,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城市特色、傳承中華之魂的根本意義;第三,通過對街區懷舊旅游的建設,可以開發具有街區特色的產業,實現街區產業轉型,在發展商業的同時更需要關注其遺產保護的社會效益,從而實現老街區歷史文化傳承的目的。
3.2 街區保護更新遵循的原則
歷史文化街區是文脈傳承和互通交流的重要場所,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懷舊旅游保護應首先考慮社會價值,同時還應遵循以下4個原則:
3.2.1 完整性原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歷史街區在興建大潮中逐漸衰敗甚至消失。因此,在街區的保護開發中,應盡可能地保護街區當前的建筑和空間形式,保留傳統空間的內在精神意蘊。歷史街區的完整性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在保護物質空間完整性的基礎上延續人們精神時空中的整體性,是集政治、文化、精神、生活等多元化空間的整體表達。
3.2.2 真實性原則
由于街區環境的復雜性,人為干預需遵循歷史信息的原真性。在環境整治過程中應考慮舊元素的去留與新增元素是否協調。如今在歷史街區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破舊建新成為常態,但是粗制濫造的建設會造成新的破壞。應保護老街區的空間肌理、建筑形式、尺度,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以滿足基本功能為先,不可大拆大建,要修、建結合。對于街區內標志性的公共建筑和節點,只能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對其局部進行修復、增設、梳理等,保留其在大眾心中原本的意象。
3.2.3 可讀性原則
可讀性通常指構成該空間的元素十分清晰,有較高的辨識度,人們可以快速深入其中并且不會迷失方向。對游客而言,他們大多會根據空間構成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這就要求空間元素必須清晰,街區才能有一定的可讀性。人們對街區的認識都是基于道路系統、建筑風格、綠化等事物,這就要求街區具備可讀性,街區的建筑風格首先要有明確的方向,其次導視系統也應遵循統一的標準與風格[3]。
3.3 街區保護更新的重整規劃模式
3.3.1 規劃懷舊旅游新路線,激發街區活力
十月初五日街的地理位置特殊,緊鄰澳門重要的旅游路線世遺軸,但旅游熱度最高的大三巴牌坊片區卻沒有被輻射進來。因此,在路線設計上,可以通過重新規劃懷舊旅游路線將游客引入該片區,既可以緩解大三巴附近的旅游壓力,又可以激活日益衰敗的商業街。十月初五日街緊鄰世遺軸,以此為中心,應按照大三巴街——英記茶莊總行——康公廟——大龍鳳茶樓——十六浦進行旅游規劃,為舊街區注入活力。英記茶莊總行是十月初五日街僅剩的茶葉文化遺留產物,在懷舊旅游開發中,可借助宣傳茶葉文化開展不同的品茶體驗活動,通過追溯飲茶文化的場域構造帶來以懷舊為主題的茶莊文化旅游體驗??倒珡R是著名的華人文化寺廟,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逐步成為典型的懷舊旅游景區,游客可通過參拜等體驗活動感受以往廟宇活動的懷舊氛圍。以“老點茶樓”著稱的大龍鳳茶樓是十月初五日街唯一的茶樓文化歷史遺跡。茶客在飲茶時可點播粵劇,利用粵劇茶座作為歷史街區場域中的特殊體驗形式,能夠促使游客對歷史遺跡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也使茶樓運營得到持續保障,以達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經營的雙重目的。通過懷舊場景,既營造了懷舊氛圍,又構建了歷史文化場域,使游客在場景中產生情感共鳴。
3.3.2 還原傳統街區網絡,補充傳統歷史元素
歷史街區歷經歲月的沉淀,是街區文脈留存與修復保護的重點。首先,應整合空間歷史文脈,還原傳統街區網絡,將內部具有的鮮明特色的活力要素,如名人故居、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以及含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等打造成文化名片,提高街區可識別性。鼓勵自上而下的改造模式。其次,街區需促進文化空間的延續,注重傳統元素的融入。最后,規劃特色功能節點,對標志性建筑物進行修繕,打造特色活力地段,如街區主入口的六國茶樓,是澳門茶文化的象征,目前立面破損嚴重,內部也被燒毀。改建時需注意建筑形式的合理延續,不照舊重修,既注重傳統元素的補充,又要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達到新與舊、創新與傳統的和諧統一。
3.3.3 提質整體空間,增加公共活力
十月初五日街區開放空間的改造對澳門整體城市形象都有直接的影響。實踐中,可以通過重新梳理建筑空間的關系,增補街區的公共空間,為眾多游客的到來提質。首先,在建筑空間關系方面,應保留原有的建筑風格,實施保存、修復、重組、重建的更新策略。其次,在增補公共空間方面,建議以小尺度對臨街建筑進行小規模改建,在保留原有空間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空間的開放性。最后,在街道設施方面,要統籌設計考慮,廣告牌、指示牌等對街區的整體風貌和環境特征有重要的影響,應補充一定的公共設施,整合資源,從游客需求和街區歷史氛圍兩方面展開考慮,實現層級劃分。
3.3.4 整合綠色空間,填補生態網絡
十月初五日街區內部建筑密度較大,綠色空間極度匱乏。應對街區的生態格局進行一定的修復,從生態綠網和資源兩方面入手。通過整合街區綠色空間,形成街區綠網,與街巷的功能網絡相結合,進而打造出宜人觀光的綠色空間。同時,可以對原有生態資源進行保護,利用拆除違章建筑等方式,保留原有生態特征,提高街區承載力與活力,改善生態環境。
4 結語
十月初五日街區是澳門歷史百年來發展與繁榮的象征。但在今天,它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因此,基于懷舊旅游背景的街區重整再造勢在必行。懷舊旅游的開發使街區文化遺產更具開放性,街區歷史建筑以展覽館的形式使游客親身體驗、懷念過去。當前,澳門地區的懷舊旅游開發規模不宜過大,應采用公益導覽的形式,吸引當地居民和游客參與,最大限度地展現懷舊旅游開發對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社會價值。通過懷舊旅游模式的開發,使該街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以延續,既激活澳門老街區往日的商業活力,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使澳門老街區煥然一新,成為人們休閑旅游、感念懷舊的新生之城。
參考文獻
[1] 劉溪辰.懷舊旅游綜述及其開發探索[J].遼寧師專學報,2017(6):9-10.
[2] 費迎慶,胡璟,鄭劍藝.舊區新生——澳門十月初五街更新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10-11.
[3] 唐勵,李秋元.歷史街區的文化遺產傳承與更新利用研究——以鎮江西津度為例[J].藝術科技,2019(13):30.
作者簡介:孫鈺潔(1994—),女,山西太原人,環境設計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