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鷯劇是浦北民間的一種小戲,主要流傳于六萬山一帶,即六硍、平睦、館垌等鎮,因其極富民間特色的唱法,已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西卷·鷯劇音樂分卷》,成為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鷯劇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原生態,從“鷯劇”的“鷯”字就可見一斑。相傳鷯劇由明末民間“引鳳”歌舞發展而來,盛行于清代,當地稱鳥為“鷯”,所以也把鳳凰稱為“鷯”,因此“唱鷯”就這樣得名了。演員主要以民間的“仙姑”“神漢”及一些農村藝人為主,說唱多用地方方言,伴有嗩吶、鑼鼓、二胡、揚琴等樂聲,曲調主要有“追信”“玉美人”“擔梯望月”“棹船調”等十二種共一百多首小曲,內容多為歌頌美好生活,祈求幸福安康,故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鷯劇一般是在每年春節或某些節慶活動時表演,隨便找個球場或空地將竹架一搭,再把大紅幕布一掛,上面寫個什么“技藝超群”“文藝精彩”,一個簡易的戲臺就搭成了。表演的出場費也不貴。在請戲的時候,村里往往是說唱一兩晚,但實際沒有三四晚,戲班子是走不了的。因為往往這個時候,村里的一些賺了錢的老板,這個說單獨請一晚,那個說單獨請一晚,或大家繼續集資請個三五晚什么的。其實大多時候,“睇鷯(看戲)”的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婦女,大多數年輕人是不大喜歡看的。但按照他們的說法,只要嗩吶、鑼鼓一響,生、旦、凈、丑各種角色輪番上演,村里旺了人氣,大家就感到“頂癮”了。
其實,鷯劇是很值得一看的,只要你耐心品嘗,你會發現鷯劇唱的全是諸如《反骨狀元》《定軍山》《狀元媒》等傳奇故事,十分吸引人,看后也能起到“托古醒今”的教育作用。在唱法上,也十分“接地氣”,如鷯劇《唱春牛》中的小生與花旦的對唱,小生:“哈!小姐您不嫁我嫁哪人?現在我放牛的工分日日勻!”花旦:“勻是勻,但是你要我嫁你確實是枉精神,你手頭上有了兩文忘了根,我要的不僅是放牛工分日日勻,更要有文化知識和修養,不是你這樣的搞屎棍!”語言多為即興而發,既通俗易懂,又追求方言中的押韻,如“勻、人、神、根、棍”等,既強調原生態,又不失高雅。很多時候,生旦、小丑、媒婆精靈古怪的動作,配上這些滑稽的語言,一出場就是一陣哄堂大笑。
當然,鷯劇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它能滿足大家追求幸福、祈禱平安的虔誠心理愿望。“唱鷯”的人員當中,一部分是民間的“仙姑”“神漢”組成的,他們在戲中大唱慶賀、祝福之詞,比如:戲中老太婆落難行乞的情節,大家往往會因她凄涼的身世而投些錢幣給她,這時“乞丐”會感恩戴德,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唱好話,場面很悲戚感人;又如戲中有送子觀音或九子娘娘的,“仙姑”便賜村中還沒有生養的婦女以好話,并將戲中的“狀元仔”讓其抱回家中,祝早生貴子。可以說,通過“睇鷯”既愉悅了精神,滿足了人們虔誠的心理需要,又起到了感化人性、心懷善念的作用。
鷯劇傳唱百年不衰,除了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外,還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別是在“雙百”文藝方針的指導下,鷯劇更是吸收了粵劇的精華,融入了“采茶”“麒麟”“竹馬”等戲曲元素,促進了劇目進一步發展。如改編后的鷯舞《頭堂歌》曾獲廣東湛江專區會演優秀獎;以鷯調為基調創作的歌曲《回鄉謠》《金雞銀鳳喜落山》《萬山人民唱新歌》《十唱六萬山》等被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評為優秀歌曲,其中《回鄉謠》獲全國青年歌曲大獎賽優秀獎等。
今天,鷯劇在浦北當地已被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并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主題廣泛演出,為加快浦北實現“兩個建成”目標、把浦北建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后花園”和國際康養勝地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作者簡介:覃科棵,廣西浦北縣人,欽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文章在《故事會》《微型小說選刊》《三月三》《班主任》《喜劇世界》《笑林》《小小說大世界》《文學報》《當代廣西》《廣西工人報》《欽州日報》等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