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鑫
摘要:根據進口大豆含油率高、雜質大、水分高的物理特性,分別從時間、溫度、倉房情況、保存方法、過程管理等角度,提出保證儲藏安全的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旨在為北方地區進口大豆安全儲藏提供技術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進口大豆;儲藏技術;溫度;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S565.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0)06-0057-02
進口大豆是我國油脂行業宏觀調控、保證食用油脂市場供給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進口大豆的數量逐年增多,其安全儲存和管理變得愈加重要。根據進口大豆含油率高、雜質大、水分高的物理特性,分別從時間、溫度、倉房情況、保存方法、過程管理等角度,提出保證進口大豆儲藏安全的技術方法和管理措施,旨在為北方地區進口大豆安全儲藏和減少進口大豆損失提供技術參考和實踐指導。
1 進口大豆儲藏基本參數
1.1 倉房結構和設施配備
進口大豆儲藏倉房的類型是淺圓倉,總高21 m、檐高14.5 m、倉內徑30 m,設計倉容8 000 t,倉內儲藏大豆7 900 t。倉房配置機械通風、電子檢溫、環流熏蒸系統,倉內配置4臺壁掛式空調器,進出糧采用自動化機械輸送方式。
1.2 進口大豆基本參數
原料為通過營口港進入國內的美國大豆,2018年11月底完成入倉任務。入倉時,大豆的油率22%、水分12.7%、雜質3.7%,均高于國內安全儲藏技術規范規定的入倉標準;倉內糧堆平均溫度17 ℃,大豆氣味與色澤正常。
2 進口大豆安全儲藏技術
根據1 a多的進口大豆儲藏實踐經驗,結合倉房結構、設施配備和進口大豆基本參數,提出保證進口大豆儲藏安全的技術措施,為北方地區進口大豆的安全儲藏提供借鑒。
2.1 根據大豆原料特性確定控溫參數
根據大豆的水分和雜質含量,設置控制平均儲藏溫度為17~24 ℃,分別開展水分控制、溫度控制與時間控制。進行水分控制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大豆本身的水分情況,按照15%的比例和“安全基準水分×非脂肪部分比例”公式,計算大豆的安全水分理論數值,以此作為入庫工藝數據。若大豆的水分≥12.5%,需要在高溫季節采取冷卻技術、在低溫季節采用通風降水技術,以降低大豆水分;若大豆水分<12.5%,需要在高溫季節使用空調或內環流降溫均溫工藝技術、在低溫時期采用保水通風工藝技術。
2.2 利用機械通風蓄冷控制糧堆溫度
實踐證明,淺圓倉的倉內糧堆平均溫度應≤20 ℃。保持準低溫儲藏狀態,可有效避免進口大豆因溫度影響產生品質變化。結合東北地區的氣候適當調節倉內溫度,保證倉內糧堆平均溫度在18~22 ℃之間,將其作為入庫工藝設置的基礎參數。在高溫季節,工作人員要適當采取冷卻技術,將糧堆平均溫度降到20 ℃以下;在冬季低溫季節,使用機械通風技術對糧堆進行蓄冷,控制糧堆平均溫度在0 ℃以下。
2.3 結合空調器制冷工藝降低倉內空間溫度
夏季受氣候影響,倉內上部空間溫度極易升高,通過熱量傳遞使糧堆表層溫度隨之升高,造成表層結露、霉變現象。使用空調器或內環流控溫技術有效降低倉內空間溫度后,再通過均衡糧堆溫度避免出現結露、霉變現象。在6月中旬至9月底期間,由于倉內空間溫度較高,致使糧堆表層溫度高于24 ℃,應使用空調器進行降溫,還可以采取內環流與空調器相結合的方法。在秋冬季節,要考慮到內外溫差較大的情況,分兩個階段進行通風降溫,即在10月至11月份進行初次散熱通風,在12月至次年2月份進行機械通風降溫蓄冷。
2.4 采用多點機械布料工藝減少自動分級現象
進口大豆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在儲藏過程中極易出現吸濕生霉、發熱赤變、品質劣變等現象。尤其是進口大豆中的豆莢、塵土等雜質較多,如果從倉頂處直接入倉,會產生嚴重的自動分級,大大降低大豆儲藏的安全系數。因此,在實際儲藏過程中,在倉體頂部安裝動力式布料器,且由單點布料改為多點布料,可有效緩解大豆入倉時的自動分級,實現大豆的安全度夏和長期儲備。
3 進口大豆安全儲藏管理措施
為進保障進口大豆的儲備安全和減少大豆損失,除配置相關的儲藏設施設備、實施合理的控溫工藝外,還應做好儲藏期間的預防控制管理工作。
3.1 強化預防理念
為全面掌握大豆儲藏期間的品質變化情況,結合大豆儲存倉型和儲藏條件,配備專業保管人員實施包倉,強化管理預防理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開展日常糧情檢查工作,并建立儲存貨位品質跟蹤制度,定期定點扦樣和進行品質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色澤、氣味、水分、出油率、粗脂肪酸值和蛋白質溶解比率等,控制儲糧倉中的大豆數量和質量,提升進口大豆安全儲存管理的標準化水平。
3.2 完善基礎設施
倉體結構應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配套風機、空調器、谷冷機、扦樣器、布料器等設備,并及時檢查糧情測控與通風設備的運行情況。為避免進口大豆在夏季高溫條件下出現局部結露、發熱、霉變等情況,可經常利用扦樣器進行取樣檢測,并采用單管或多管通風機進行局部降溫通風。如果表層出現“硬結”現象,及時開啟倉頂軸流風機。
此外,由于國內缺乏進口大豆長期儲備經驗,因此有必要構建進口大豆信息數據庫。通過搜集和整理日常工作中的溫度、時間、作業類型、分析情況等數據參數,健全信息資料儲備庫,并充分利用數據優化大豆安全儲備管理。
3.3 避免蟲害與結露
工作人員在空倉期間對倉內進行全面清理和定期消毒,包括門邊、墻角、地槽、屋頂等位置,有效去除可能存在的有害蟲卵與病菌,避免發生蟲害。若儲糧期間發生蟲害,使用磷化氫進行熏蒸消毒。與此同進,工作人員要考慮到溫差問題,適時應用“翻”“排”技術,即翻動大豆和排除倉內熱空氣。在翻動的過程中控制翻動深度與次數,深度宜在30 cm以下,同時根據表面結露情況制定“翻”“排”作業方案。
3.4 改善局部發熱
在進口大豆的安全儲備管理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局部發熱情況,這就需要工作人員采用單管處理模式控制糧堆內部溫度。一般情況下,在雜質較高的情況下,按照“先下后上”的順序,利用扦樣器進行“抽空下壓”取樣處理;在進行單管局部通風降溫時,工作人員應控制拔管時間,結合大豆的質量情況,每隔1~2 d移動1次單管位置或者拔出單管;若單管風機停機,必須先將單管風機移走,以免因結露滲入大豆堆內部而產生發熱霉變情況。
3.5 優化管理參數
進一步解決傳統大型倉房進口大豆儲藏過程中存在的穩定性與適用性問題,工作人員應結合每批大豆儲存的質量、數量、時間、環境溫度、糧情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管理措施,優化工藝技術組合模式,充分利用輔助降溫設施防范異常糧情反彈,為建立進口大豆安全儲備管理體系提供技術支持。
4 結語
與國產大豆相比,進口大豆在物理特性、儲存技術、自動分級、運輸模式、標準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就需要在其儲存過程中,優化倉房的結構性能、選擇合理的儲存方法和避免倉內局部結露霉變。實踐表明,只有綜合運用多種保溫隔熱和控溫技術,并調整優化儲存工藝參數,營造良好的安全儲存環境,才能有效提升進口大豆的安全儲存管理水平和實現安全儲存目標。
參考文獻
[1] 胡智佑,楊文生.進口儲備大豆的安全儲存管理[J].現代食品,2017(16):49-52.
[2] 張顏平,劉忠強,翟紀忠,等.進口大豆保水降耗技術探討[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14,30(1):17-20.
[3] 馬艷.現代糧倉與“綠色儲糧”[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4(1):75-76.
[4] 江黨生,陳基彬,莫代亮,等.南方地區高大平房倉進口大豆安全儲藏技術研究[J].糧食儲藏,2019,48(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