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麗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的氣道管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接收治療的20例重型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患者,對全部患者進行氣道管理,分析效果。結果 20例患者均為發生脫管、局部感染、痰痂堵塞氣道等不良結局。結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行氣道管理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通氣情況,效果確切,值得臨床采納。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氣道管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重型顱腦損傷屬于神經外科病癥,也是危重急癥的一種,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臨床上對于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氣管切開治療,旨在確保患者呼吸道運行順暢,防止水腫出現,在實際治療環節需要對患者進行氣道濕化、吸痰處理、降低氣道刺激等方面的氣道管理工作,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氣道管理措施能夠防止細菌的入侵,預防患者病情嚴重,具有重要作用[1]。如果患者沒有進行有效的氣道管理,很可能會出現腦缺氧等不良反應。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接收治療的20例重型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的氣道管理方法及其效果進行探討,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接收治療的20例重型顱腦損傷行氣管切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54~78歲,平均(65.21±10.53)歲。格拉斯哥昏迷指數為3~8分。
1.2 方法
對全部患者進行有效的基礎護理、氣道濕化、吸痰管理、氣管套管及皮膚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基礎護理
氣管切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安排患者入住干燥、通風、安靜、舒適的病房,并對探訪人員的數量及頻率進行嚴格控制。做好消毒工作,每日進行2次消毒,30 min/次,使用含氯消毒液對病房地面、物體表面進行擦拭,合理調控室內溫度及濕度。其中適宜溫度為18℃~20℃,適宜濕度為60~70%,定期監測病房內空氣質量,每日開窗通風。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做好手衛生,每日進行2次口腔護理。操作前應做好吸痰處理,防止誤吸。為了防止套管脫落,手術結束當天應盡量減少體位更換頻率,加強健康宣教,告知清醒患者留置導管的重要性,為昏迷患者做好保護性措施,以防患者自行拔出。術后第二天幫助患者翻身,頻率為2 h/次。
1.2.2 氣道濕化
完成人工氣道建立后應做好氣道濕化處理,這也是氣道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氣道后呼吸道黏膜出現干燥的概率較高,并且同正常呼吸道相比,人工氣道每日水分丟失量更大,為了有效降低每日水分的丟失量,做好氣道濕化工作十分重要,降低氣道的不適感。首先,應將空氣加濕器放置在病房中,或者可以使用灑水的方式提高病房濕度。其次,將濕紗布覆蓋至人工氣道的套管上,將1~2層濕紗布覆蓋在套管上,并向濕紗布內噴灑生理鹽水,使其能夠持續保持濕潤。在換班時應及時更換濕紗布。除此之外,混合100 mL無菌注射用水和1支糜蛋白酶,將其制作成霧化液,定時進行霧化,霧化過程中將適量配置液加入到霧化器中,之后將氧氣作為驅動,在氧流正壓的作用下物化液體會形成諸多微小顆粒,霧化碰擊顆粒隨著患者呼吸節奏,勻速緩慢地進入到患者氣道中。并且該方法形成霧量較大、顆粒微小,對氣道刺激作用較小,不容易導致刺激性咳嗽。通過人工氣道呼吸的患者,水分多從氣管口流失,使用氧氣物化加濕的方法能夠有效防止水分流失。氣道始終處于濕化狀態,并且濕化液能夠進入到患者呼吸道,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確保氣道順暢,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并且濕化所用氧氣本身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所以不會對患者病情產生影響。
1.2.3 吸痰管理
如果呼吸機管內壓力呈持續上升趨勢,患者呼吸節奏同呼吸機存在互相抵抗作用,通過聽診器聽到痰鳴音,說明存在阻塞痰液,并且還應認真觀察患者臨床體征,不能夠僅通過痰的形態數量確定吸痰時機。醫護人員在進行吸痰管理時,應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將負壓保持在40~53.3 kPa,盡量防止深部負壓。正式吸痰前應對患者進行短時間的高流量吸氧,通常為5 min。選擇套管內徑時應確保其為硅膠管,且不大于1/2帶側孔。抽吸初應反折吸痰管末端,待至吸痰管插入后,再將末端放開,按照左右旋轉、向上提拉的手法逐漸吸引,將時間控制在15 s,5 min后進行第二次抽吸。如果患者痰液較多,首先應給予氧氣再進行吸痰管理。
1.2.4 氣管導管護理
為了有效固定套管,首先要確保患者頸部輕度運動不會受到松緊度的影響,帶下有一指空間。護理人員對外套管的松緊度進行檢查時,應檢查固定帶是否存在污染,如果存在污染應立即更換。并且確保氣囊壓力處于正常范圍。幫助患者保持平臥位,護理人員首先要將患者口腔和鼻腔內存在的分泌物清除,之后進行吸痰處理,完成吸痰管的更換后,將吸痰管插入至氣管導管內,釋放氣囊。應注意進行觀察,防止唾液進入器官出現誤吸等不良情況。直到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呼吸趨于順暢平穩,能夠正常咳嗽、吞咽并且生理反射恢復后才可以進行堵管處理。堵塞的過程中,第一天應對套管口徑的1/3進行堵塞,第二天應對套管口徑的1/2進行堵塞,如果患者呼吸正常,第三天便可以全部堵管。如果在1~2天患者沒有出現呼吸乏力、不暢等現象,睡眠質量較好,便可以進行拔管處理。
1.2.5 切口管理
每日進行1次切口敷料的更換,如果敷料受到污染應及時進行更換,確保切口位置皮膚始終保持清潔和干燥,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調整體位,使其頸部能夠完全暴露,換藥前要做好吸痰處理,保證氣道處于順暢狀態。除此之外,應該盡量防止臨床醫生在換藥過程中痰液外滲發生污染現象。操作前后對套管具體位置、氣囊壓力以及固定帶情況進行詳細檢查,以防由于牽拉導致導管脫落,發生切口感染。
2 結 果
20例患者均為發生脫管、局部感染、痰痂堵塞氣道等不良結局,均通過治療后康復出院。
3 討 論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外傷病癥,因為會傷及患者中樞系統,所以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其中重型顱腦損傷死亡患者的死亡率在30~60%[2]。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為了有效改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呼吸情況,通常會使用氣管切開法,通過對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確保患者能夠吸入空氣的溫濕度,開放氣道,建立人工氣道,有效增加患者血氧分壓,降低腦水腫發生率,降低死亡率。除此之外,氣管切開能夠有效減少喉頭和黏膜的損傷,對于氣道氣體的交換有重要作用。
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因為患者無法排出分泌物,再加上抗生素的使用,感染風險較大,所以應制定合理的措施降低感染發生率。呼吸管理中,抬高患者頭部,伸展頸部,能夠降低套管對氣壁的壓迫,預防胃食管反流出現。加強對氣道感染的預防,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居住、治療環境,同時還應加強口腔護理,做好消毒處理。同時濕化氣道和吸痰管理能夠有效改善通氣效果,以防患者出現咳嗆等不良反應。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20例患者均為發生脫管、局部感染、痰痂堵塞氣道等不良結局,均通過治療后康復出院。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后行起到管理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通氣情況,效果確切,值得臨床采納。
參考文獻
[1] 董春艷,劉彥蛟,李冬靜,等.PDCA護理模式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養生保健,2020,38(4):162-164.
[2] 韓 敬,劉彥蛟,董春艷,等.循證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預防中的應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2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