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文

【摘要】目的 分析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60例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腫瘤好發部位前三名從高到低一次為賁門、胃體和直腸?;颊叽蠖啾憩F為腹痛或不適、黑便或便血。全組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3.33%、46.67%。神經內分泌癌的轉移率高于神經內分泌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分類NEC、病理分級G2、G3、浸潤深度T3-4、淋巴結轉移是降低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生存率的相關危險因素。結論 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多發于賁門、胃體和直腸,NEC惡性程度高,更易復發或發生遠處轉移,比NET預后差。
【關鍵詞】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病理;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0..02
近年來,國內對神經內分泌腫瘤(NEN)的報道逐漸增多,但比較缺少系統的調查和詳實的實驗分析數據。NEN病人的發病癥狀各有不同,部分臨床醫師又對該病缺少足夠的了解,使該病具有較高的誤診率[1]。此文通過回顧性分析來本院接受治療的58例胃腸道NEN病人的臨床資料,對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理特征和病人預后作出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9月~2019年9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NEN病人作為研究素材,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5~68歲,平均(47.23±9.89)歲。納入標準:符合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腫瘤者;在隨訪中死于自然意外或者其他疾病者;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或者同意參與后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根據WHO 2019年新分類標準,將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三類:神經內分泌瘤(NET)、神經內分泌癌(NEC)和混合性神經內分泌和非神經內分泌腫瘤(MiNEN)。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等資料,包含病人基本資料、臨床表現、腫瘤位置、復發情況、存活情況。出院后,全部病人需接受定期復查和研究人員隨訪。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P<0.05時可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基本資料
在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男性患者在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69.70%(23例)、51.52%(17例),女性患者在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7.78%(21例)、40.74%(11例);男性與女性患者在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686、x2=2.338,P>0.05)。患者年齡35~68歲,50歲及以下者(37例)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0.27%(26例)、54.05%(20例),50歲以上者(23)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8.26%(18例)、34.78%(8例);50歲及以下者與50歲以上者的生存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686、x2=2.338,P>0.05)。全組出院后1年、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3.33%、46.67%。
2.2 腫瘤部位
60例患者中,腫瘤好發部位從低到高依次是結腸3例,胃底3例,十二指腸4例,胃竇7例,直腸10例,胃體12例,賁門21例。腫瘤發于胃部共43例,出院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63.64%(28例)、40.91%(18例);發生于腸共17例,出院后1、3年生存率分別為70.59%(12例)、52.94%(9例);腫瘤發于胃部與腸部的生存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094、x2=2.338,P>0.05)。男性發生于胃27例(81.82%),腸6例(18.18%),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1.001,P<0.05);女性發生于胃16例(59.26%),腸11例(40.74%),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860,P<0.05)。
2.3 臨床表現
60例患者均為無功能性,主要表現為消化道非特異性癥狀或者腫瘤局部占位癥狀。腫瘤發生于胃的患者,主要表現出排黑便、腹痛、噯氣、反酸、消瘦;腫瘤發生于賁門的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述癥狀+吞咽困難;腫瘤發生于十二指腸的患者,主要變現為腹痛、排黑便、嘔吐、黃疸;腫瘤發生于直腸和結腸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排血便、腹痛、腹瀉。
2.4 復發情況
所有病人隨訪四年,45例神經內分泌瘤病人中有4例病人出現腫瘤復發(8.89%),2例病人出現腹腔轉移(4.44%)。15例神經內分泌癌病人中,3例發生腹腔轉移(20.00%),3例發生肝臟轉移(20.00%)。神經內分泌癌的轉移率高于神經內分泌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2.762,P<0.05)。
2.5 生存率相關因素
病理分類NEC、病理分級G3、浸潤深度T3-4、淋巴結轉移是降低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生存率的相關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類起源于干細胞能夠產生生物活性胺或多肽激素的異質性腫瘤,可發于全身諸多器官,其生物學特征、惡性腫瘤及預后差異較大[2]。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監測、流行病學和結果數據庫數據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逐漸上升,高達7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來源于消化系統,如直腸、胰腺及胃等。本研究中,神經內分泌腫瘤多發生于直腸和胃,主要表現為腹部疼痛或不適,黑便或便血。NET復發或轉移較NEC低[3]。病理分類NEC、病理分級G3、浸潤深度T3-4、淋巴結轉移是降低胃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生存率的相關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賁門、胃體和直腸比較多發,NEC比NET具有更高的惡性程度,容易遠處轉移或復發,比NET預后差,因其病理特征各不相同,需早做診斷和治療,并選擇合理的手術方式為患者帶來健康。
參考文獻
[1] 弋東敏,肖 偉,周勝理,等.266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8,27(04):84-89.
[2] 湯旭山,張建清,舍 玲,等.98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8,026(007):1059-1062.
[3] 韋耿周,李 勇,王 瑋,等.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7,032(010):82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