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崢艷
摘 要:課程是幼兒和教師一起進行的一段美妙旅程,是引發幼兒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載體,是幼兒自主而連續地建構自己經驗的過程。幼兒園的課程更不單是為幼兒提供簡單設施和活動,而應是引發幼兒進行有意義學習的載體,促使幼兒自主而連續地建構自己經驗的過程。本學期以幼兒情感為依托,嘗試將繪本故事融入生成課程中,精心的留白和彈性化的教學計劃形成課堂內外動態交替生長的課程形式,使活動呈現出“如約而至”的精彩景象。
關鍵詞:閱讀主題;生成課程;繪本
本學期我們嘗試將《和雨蛙爸爸一起去采集昆蟲》這一繪本作為“圓點”進行一系列課程的探索和生成。與以往的故事繪本不同,這是一本有趣的科學繪本,初次打開猶如童趣版的昆蟲圖鑒,將近100種昆蟲藏在圖畫中。從泥土里到地面上,從草叢里到大樹上,它還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描繪了昆蟲的生活環境,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欲望。
一、課程開展中的“奇”——奇趣的活動,提供有效刺激
“舞會”對于大部分孩子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他們對于舞會的了解基本來源于故事書或者動畫片之中,讓孩子們通過合作的方式制訂出舞會計劃、策劃一臺完整的舞會能成功嗎?我們決定用預設課程為幼兒助力,幫助他們打開大門。
既然是舞會,節目單自然是不能少的,綜合活動“設計節目單”中孩子們在了解了節目單的基本內容后,就以小組的形式商量起了節目的內容、表演形式、參演人員,并且以海報的形式展示了出來,這不僅便于孩子們了解節目內容,也為接下來的親子服裝制作進行了鋪墊。這7組孩子雖然在繪畫水平、合作能力以及對活動的參與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也可以看出他們編排的節目形式多樣,有歌曲、舞蹈、故事,主題也都能圍繞昆蟲開展,目標清晰。
二、課程開展中的“思”——思酌的活動,把握生成內涵
對于捕蟲這件事,小孩可能會感到害怕,所以在活動開展前我們生怕活動不受歡迎。為了減少幼兒的恐懼感,我們第一次捕蟲安排在春游活動當天,爸爸媽媽提前準備好了捕蟲的工具,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帶著自己準備好的工具上山去捉蟲??僧攣淼叫∩狡律?,看著光禿禿的泥土,有的孩子就犯了愁:“老師,這里根本沒有昆蟲呀!”有的孩子可能想起了繪本中介紹過昆蟲的不同生活環境,于是帶著鏟子和耙子的幼兒就開始忙碌起來,不一會兒真的有人在樹根周圍挖到了一個螞蟻窩,他們興奮極了!“可是要怎么把他們捉起來呢?”“螞蟻走得好快呀,它都逃跑了?!薄⒆觽兤咦彀松嗟赜懻撝?,交換著彼此的意見。第一次捕蟲就在這些許的慌亂急促中結束了。
基于第一次捕蟲的經驗后,第二次捕蟲的時候,多數孩子升級調整了自己的捕蟲“裝備”,知道在潮濕的草叢、樹葉、樹邊更容易找到,這都成了他們這次的捕蟲目標。除了泥土里、植物中躲藏的昆蟲,在活動中有幼兒發現了一只蝴蝶,大家歡呼著朝蝴蝶跑去,有的孩子跳起來伸手夠蝴蝶,有的孩子則等它停在樹葉上的時候悄悄走到蝴蝶邊,剛想伸手捉住它,蝴蝶就拍拍翅膀飛向了空中,這次捉蟲的經歷讓更多的孩子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他們將捉到的昆蟲帶回班級的自然角中進行飼養和觀察,每天細心地記錄下昆蟲的變化。
三、課程開展中的“妙”——精妙的活動,有效提升課程
在第一次捉蟲過程中有的孩子獲得了成功,有的失敗了,這引發了孩子的思考:“為什么他們能成功捉到昆蟲呢?”孩子們自己進行了思考,成功的孩子從工具出發介紹了自己使用了哪些工具,都捉到了哪些昆蟲,是在什么地方捉到的。將自己的一些成功經驗分享給大家。而失敗的孩子開始自我分析,有的孩子發現是泥土太硬了;有的是捉蟲的時候聲音太大,驚到了昆蟲,昆蟲逃走了;有的說昆蟲都具有保護色,藏在大自然中不容易捉到;還有的是在和同伴的合作中罐子里的泥土帶著螞蟻一起被撒了;更有孩子說到自己是因為沒有堅持,抓不到就放棄了。如果再給一次捉蟲的機會他們會充分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進行仔細觀察,找到更適宜的泥土去尋找,不成功的時候多嘗試幾次……應運而生的第二次捕蟲活動他們在木樁旁、班級門口大樹下都找到了,他們慢慢領悟到遇到挫折、不如意時敢于直面它,學會正視挫折,去挑戰失敗,最終獲得成功。
四、課程開展中的“想”——活動的回顧,促進自我再發展
本次主題實施的時間是4月初,雖是江南的驚蟄過后,但是天氣乍暖還寒,很多的昆蟲并沒有真正開始活動,所以有些遺憾的是孩子在活動中接觸到的昆蟲大部分都是螞蟻,偶爾有一兩只蝴蝶和瓢蟲。而且活動期間天氣都以晴天為主,地面泥土比較干硬,昆蟲活動性不強,建議再開展類似昆蟲類的活動可以推遲1~2周的時間,這時候的昆蟲資源就更為豐富了。
從課程游戲化的角度來審視,首先教師對幼兒有了觀察和了解,找到那顆課程的“種子”,把“種子”再投放到幼兒的土壤中去,通過幼兒對種子的培育、生根、發芽。教師只是通過觀察、傾聽、交流進而確定它生長的姿態,然后根據需要,做好支持和引導,以使它能夠不斷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最后形成那一棵完整茂盛的課程大樹。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虞永平.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J].幼兒教育,2005(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