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敏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涉及到協同性、關聯性、整體性的系統工程,與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但是如果從農民獲得感角度來審視這項系統工程,它有兩個筆直的指向,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要讓農民物質上富足,“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更要讓農民精神上愉悅,“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在農業農村方面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不僅要讓農民物質上富足,也要讓農民精神豐盈。從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的總體要求看,鄉風文明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的思想問題,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和靈魂。抓住鄉風文明建設,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
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一直嚴格貫徹黨中央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之以恒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培育新型農民、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和新鄉賢文化,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明顯成效。通河縣通河鎮樺樹村被農業農村部列為首批全國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寶清縣寶清鎮莊園村被評為全國生態宜居美麗村莊。鄉風文明建設,不但維護了我省農村意識形態安全,而且重建了鄉村文化自信。
總之,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就要不斷厚植文化力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堅持綠色發展、涵養生態文明,以農民精神新風貌、鄉村文明新氣象,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思想文化力量,從而使廣大農民不僅“口袋鼓”,而且“腦袋富”。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