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航
[摘 要] 近年來,遼寧省在城鄉融合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沒有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城鄉居民在收入、社會地位、社會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針對遼寧省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 城鄉融合發展;收入;社會保障;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F299.2;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14-2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發展成效。要想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遼寧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大省,在新一輪的東北振興戰略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打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優勢互補,消除城鄉間隔閡,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訴求[1]。近年來,遼寧省在城鄉融合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未打破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城鄉居民在收入、社會地位、社會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1 遼寧省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依舊突出
近年來,遼寧省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9年城鎮化率達到68.1%。但是,現行的戶籍制度依然呈現二元分割狀態,將戶口類型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這將限制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不利于城鄉統籌發展。要素市場改革明顯滯后,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受到諸多限制,要素價格扭曲和市場分割現象仍然存在,嚴重制約城鄉融合發展。
1.2 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包括養老、醫療、失業、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全覆蓋農村,嚴重影響城市人群到農村投資創業、經營和居住,嚴重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雖然近年來戶籍、城市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相繼改革,改善了農民向城市流動的環境,降低了農民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農民家庭整體遷入城鎮的制度環境依然沒有建立,特別是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成為農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1.3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在城鄉居民收入方面,依據世界銀行對36個國家進行分析得出的數據,城鄉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0,極少達到2∶1。而2019年遼寧省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2.27∶1.00,差距明顯偏大。2015年與2019年相比,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從19 068.86元拉大到23 669.00元,城鄉居民消費絕對差距從12 683.88元拉大到15 325.00元。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部分農村基礎設施供給不足,一些地區飲水難、交通不便等情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依然突出。
1.4 城鄉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逐步增加。雖然遼寧省城鄉生態環境已逐漸改善,但是仍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一是規劃建設不配套,環保設施單一。諸多城鎮、鄉村沒有基層環保機構,更沒有安排專業人員管理。二是宣傳教育不全面,城鎮、農村居民對環境衛生整治缺乏足夠認識。
2 遼寧省城鄉融合發展建議
2.1 統籌城鄉產業融合,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一方面,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通過有效整合產業鏈、顯著提升價值鏈、努力優化供應鏈,構建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引導,助農惠農。以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推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配套服務組織集群集聚。以產權為依托,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保底+分紅”等形式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產城融合,引導一二三產業向縣域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與新型城鎮化發展。
另一方面,推進產業振興,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調整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及優質特色農產品市場開拓,加快推進產業向“三區三園”集聚,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統籌考慮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環境容量等實際條件,實施重點工業項目建設。推進鄉鎮經濟發展,加快培育特色鄉鎮,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小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百千萬富民強村工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籌縣鄉村發展“飛地經濟”,加快農業和鄉村商業模式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及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2.2 強化城鄉空間用途管制,推進產業及村莊分型布局
一是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完善城鄉功能定位,制定城鄉發展規劃。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明確鄉村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健全新型城鎮體系,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提高鄉村人口承載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特色小鎮和小城鎮,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推動鎮村聯動發展。統籌利用生產空間,科學劃分農業功能區,統籌推進產業向園區聚集;合理布局生活空間,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格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保留鄉村景觀特色,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嚴格保護生態空間,修復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二是推進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產業布局。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基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發展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積極推動現代農業園區、沿海休閑觀光農業、區域特色農業發展,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品牌建設。
三是實施村莊分型布局。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實施示范引領型、改造提升型、特色發展型、搬遷撤并型分類型村莊布局,堅持村莊發展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
2.3 加快補齊鄉村短板,完善城鄉基本社會保障
加快補齊鄉村短板,建立健全城鄉基本社會保障機制體制。養老方面,統籌城鄉社會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教育方面,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醫療方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深入推進基層衛生綜合改革,構建以健康為中心的服務模式[2]。生活方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加強生活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滿足城鄉居民對物質、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2.4 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著力改善民生和生態
一是健全落戶制度,積極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符合條件的未落戶農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集體收益分配權,將農民戶籍變動與農村“三權”脫鉤,促使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放心落戶城鎮,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二是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有序推進鄉村道路、橋梁維修改造,加強農村公路管護;完善農村客運基礎設施網絡,發展多功能的農村綜合服務站,推進交通物流設施融合,促進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大力發展農村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生物質能;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農村大數據創新應用,推廣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網點進村等信息服務,建立空間化、智能化新型農村統計信息綜合服務系統。
三是強化資源保護和節約利用。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內道路、廁所革命和安全飲水改造。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鄉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護和修復鄉村河湖、濕地生態系統,大力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加強區域地質環境和生態修復,加快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健全生態系統保護制度,推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3 結語
推動遼寧省城鄉融合發展事關全局和長遠,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新時代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決農業發展結構性矛盾的必經之路,是最終改善農民生活、整體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標準。要厘清新時代城鄉融合的主要標準、實踐前提、當務之急和決定性因素,從而推動城鄉融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蔡繼明,李蒙蒙.城鄉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9(3):55-57.
[2]彭玉婷.新時期下安徽省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9(6):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