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屹暉

[摘 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背景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生態環境以及提高農業競爭力意義重大。目前,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存在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土地污染治理不足、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經濟社會效益失衡以及市場競爭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對此,應立足河南省現狀,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土地污染治理、強化科技人才培養以及加大宣傳力度等舉措,助推河南省循環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循環農業;土地污染;科技創新;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56-3
2006年以來,為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提出了“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的目標要求。2015年,原農業部相繼提出《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等意見規劃,部署循環農業發展[1]。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全面實施,原農業部又相繼提出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等規劃,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我國循環農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作為全國農業大省,河南省勞動力資源豐富,地理環境優越,在傳統農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但是循環農業發展仍存在諸多不足和短板。為此,河南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綠色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明制約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的因素,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深入推進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
1 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是全國糧食主戰區,也是畜牧業大省,利用國家對農業大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戰略定位出臺的相關補貼政策及河南本省的農業科技補貼政策,力推秸稈焚燒后的氨轉化技術,積極推廣秸稈腐熟劑、酵母菌等將秸稈高溫腐解發酵,以及利用當地養殖產生的牲畜糞便通過發酵脫水制成有機肥,實現農作物秸稈還田,增加農地肥力,打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促進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2]。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的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1.1 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的典型模式
一是滑縣廢棄物再生利用模式,即“種植—秸稈—食用菌—沼—肥”,圍繞種植業廢棄物開展食用菌栽培,秸稈的沼氣化利用有效解決了作物秸稈處理難題,實現了變廢為寶,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是孟津縣“家畜—沼氣—蔬菜”種養生態鏈連接模式。其將家禽糞便作為原料通過發酵產生的甲烷氣體用于發電,剩余的固態部分用于堆肥,液態部分處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降低了養殖成本,并降低了糞、尿及污水處理成本,實現了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等農業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再利用。
三是禹州市推廣有機農業。其具體做法是自然留種,在種植管理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合成農藥、化肥、殺蟲劑和生長調節劑等,充分借助土壤自身肥力,增強農作物的抵抗力,保證農作物的質量和品質。所以,土壤培肥和肥力診斷十分重要。通過發展有機農業,提高了人們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知,有效提升了農產品質量,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是民權縣將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結合為一體,形成鄉村休閑旅游循環農業模式,建立了農業循環生態園,以葡萄、草莓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系統、生態化肥和環境保護處理系統為框架,集草莓栽培采摘、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旅游觀光農業等功能于一體,形成了完整緊密的產業供應鏈。其中,草莓、葡萄等的廢棄物經過生物發酵處理后,制成有機肥料再深耕還田,可提高土壤肥力。
1.2 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1.2.1 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4年,河南省為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育示范區投入補助資金1.2億元,重點打造蘭考縣等13個國家級示范市和孟津縣等14個省級示范縣,以家族農場主、專業農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骨干為重點,培育有文化、既懂農業專業技術又會農業經營的復合型專業農民隊伍。
1.2.2 發展規模經濟,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河南省通過走集約型農業發展道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外向型農業的比重,逐步確定了農業多元化發展結構[3]。
1.2.3 大力開展科技創新,適應循環農業發展要求。隨著河南省循環農業走向產業化、集約化、規模化,近年來河南省政府牽頭先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農科院等科研結構進行產研合作,促使科技成果轉化[4]。
1.3 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成效
一是通過種養結合,有效提高了土壤肥力,提升了農地等級,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外部環境。
二是2018年河南省糧食質量位居全國前列,綠色有機農產品增長率達12%,提高了人們對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人們開始追求綠色無公害食品。
三是近年來河南省助推農業生態觀光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強品牌農業、觀光農業開發,形成了一批生態循環農業觀光項目,振興了鄉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是不斷加快標準化養殖模式建設,使傳統的散養模式轉向無害化、減量化、集約化養殖模式。
2 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2.1 廢棄物循環利用型
圖1為日本宮崎縣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其重點強調畜牧養殖、農業生產及林業生產中廢物的循環利用,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與生態污染最小化。從左向右看,牲畜糞尿與居民的生活廢棄物結合可以作為生物燃料實現循環利用[5]。該循環模式很少使用外部資源,在減少成本的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
2.2 減量型模式
美國精準農業的核心思想是按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準地管理土壤和各項作物,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農業投入,以獲取最高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使用化學物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2.3 資源化模式
日本菱鎮由自治體及地方農業協作共同組負責收集周邊鄉鎮及農村下水道污泥、家禽糞便及有機廢棄物作為原料進行發酵,產生的甲烷氣體用于發電后提供給當地農戶使用,剩余的廢渣通過再次固液分離,固態部分用于堆肥,液態成分過濾處理后再次利用或者排放,實現了有機廢棄物的高效回收利用,節省資源,并實現排放無害化[6]。此外,菱鎮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對家庭生活垃圾進行統一回收處理,制成有機肥免費提供給農民使用,形成了“取自哪里回歸哪里”的自然農業循環體系。
3 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體制機制不健全
首先,農業管理存在多頭管理的弊端,不利于激勵農業創新動力,影響資源優化配置,嚴重制約了循環農業的發展。許多農民與企業考慮成本價格后,便會失去發展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其次,河南省自然資源整體價格不高,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不合理,也制約了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最后,農業機構重復設置、分工不明確,導致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3.2 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耕地污染治理不足
為了追求產量不重質,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工廠的生產廢水排放不規范等,造成水和空氣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已成為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短短幾十年來耕地肥力明顯下降。
3.3 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從政府主管部門到農村基層干部、農業勞動者,對循環農業的認識不足,導致許多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成果不能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嚴重制約了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有技術、有文化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農業技術人才大量流失。
3.4 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環保減排意識較差
對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力度弱,導致農民了解少、參與度不高。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相對落后,生態意識較差,“小農意識”導致只看到利用身邊的資源追求眼前的利益,對于發展循環農業有抵觸,致使環保減排、培肥地力等技術不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和運用。
3.5 市場競爭力較弱,倉儲物流技術不高
從循環農業生產過程來看,農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飯,農作物產量十分不穩定;因為科技含量低、生產規模小,造成農產品的產量不高、品質參差不齊,因此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而且無法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農產品倉儲保鮮及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設備不完善,導致農產品銷量難以突破新高等。
3.6 循環農業績效評價體系滯后
因為沒有定量化的效果評價,無法科學地判斷現代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建立的循環體系是否適合當地農業發展需要、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4 促進河南省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
4.1 健全體制機制,落實政府主導作用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規劃,繼續激發農民對發展循環農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鄉村百姓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建立政府采購、消費帶動、生產激勵相融合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生態循環農業補償機制[7];構建信息、技術、金融、管理等一站式循環農業服務網絡平臺,結合市場機制創建以政府監管為主導的完善的生態環保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助推循環農業發展。
4.2 提高農田土壤肥力,改善農業外部環境
采用科學有效的輪作、間作等耕作方式,全面推進土地資源保護工作,徹底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并完善農地保護利益補償機制,改善農業外部環境。使用化學肥料時,可以借鑒減量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可以借鑒資源化模式制成有機肥,實現廢物的高度資源化和無害化,改善農業生態環境[8]
4.3 加強科技創新,培育復合型人才
大力開發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導的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切實制定適合本地的循環農業發展策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加強培養農業復合型人才,讓具有不同特長的人才管理不同的部門,做到分工明確。建立農業培訓學校或者組織培訓活動,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將其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業。
4.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戶環保減排意識
首先,通過各種媒體加強宣傳,普及循環農業的重要性和前瞻性,提升基層干部和農民的環保減排意識,使其真正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成良好的循環農業發展氛圍。其次,樹立循環農業典型示范,建立輻射帶動機制[9]。最后,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推廣和普及循環農業技術,提高農民參與循環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5 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加大科技含量才能使農業生產鏈條不斷拉長,才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才能凸顯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由此而生產的農產品才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可以通過選擇優良品種、擴大生產規模,進行文化包裝和推廣,充分體現農產品獨特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10]。另外,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深入挖掘客戶的需求,并提高農產品的倉儲保鮮技術,改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設備,解決農產品銷量難以突破新高等市場發展問題。
4.6 建立循環農業績效評價體系
循環農業發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予以保障,避免盲目發展而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需要從農業生態經濟角度引入或建立更有效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合理地反映各地的循環農業發展效果,以助于促進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德暢,房志強,楊浩放.發展河南省特色農業經濟的思考[J].創新科技,2009(12):28-29.
[2]王長宇.中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機遇與挑戰[J].創新科技,2012(7):20-21.
[3]楚云菲,李娜.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探析[J].創新科技,2015(3):20-22.
[4]李文君.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湖北農機化,2019(18):46.
[5]李娜.日本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及產業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5(8):162-166.
[6]余霜,李光.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J].廣東農業科學,2016(4):183-184.
[7]李曉俐,陳陽.借鑒國外循環農業模式,促進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J].經濟導刊,2015(21):31-32.
[8]薛允達,羅麗麗.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河南科學,2017(5):865-868.
[9]朱薇.國外循環農業模式及其對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6):158-160.
[10]劉麗達.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分析[J].環球市場,2019(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