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明
[摘 要] 近年來,我國林業發展迅速,并已獲得較大成效,森林經營理念已逐漸從傳統經營轉變為可持續經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天然林生態價值以及經濟價值越來越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對天然林保護工程進行介紹,其次對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森林可持續經營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對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現狀及發展策略進行詳細探究,以期為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可持續經營
[中圖分類號] S7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30-69-2
森林資源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天然林不僅能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而且可美化生活環境,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天然林工程保護管理。但在天然林保護管理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對森林經營效益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妥善處理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的各類問題,以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進而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
1 天然林保護概述
天然林指的是具有生態公益性的森林,在天然林保護中,要求加強森林資源采伐控制,盡量減小采伐密度,合理規劃建設森林,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優化林區經濟結構形式,進而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1]。天然林保護工程目標可分為3種:①近期目標,對森林木材產量進行調整,積極建設公益林、生態林,對于林區富余人員進行合理分流;②中期目標,積極發展林業轉產項目,提高森林資源培育水平,保證木材供應質量;③遠期目標,制定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以及產業結構,建設人工林,提升木材產量。通過加強天然林保護,規劃建設生態林,采取有效的林木管護措施,可促進林區人員經濟收益水平的提升;通過融入可持續經營理念,對林木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采伐利用,在提高林分質量的基礎上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2 天然林保護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系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天然林保護效果直接影響森林可持續經營。①天然林保護的理論基礎即是森林可持續經營思想。對天然林實施保護的主要作用就是發展森林資源以及保護生態環境,森林可持續經營思想為天然林保護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②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表現是天然林保護。天然林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我國生態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強化天然林的保護是生態與林業建設的基本任務。森林可持續經營把森林當作是生態、社會以及經濟的綜合體,強調環境資源、非木質產品以及木質產品多元化保護與利用,從而獲取社會、生態、經濟的整體最優效益,而天然林保護一定要對保護森林生態功能進行優先考慮后,才可以考慮森林的其他功能。由此可見,只有強化天然林保護效果,才可以全面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
3 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森林可持續經營存在的問題
3.1 管護經費缺口大
目前,在天然林工程建設管理以及森林經營中,缺乏充足的資金保障,嚴重影響了森林可持續發展。現如今,森林資源面積不斷增加,但森林保護管理經費較少,很難順利開展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及森林經營。由于經費較少,因此林區管理人員薪酬待遇水平普遍較低,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無法將有效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技術措施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林保護工作的開展難度。
3.2 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在森林資源管理方面,需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保障林業建設水平的提升。目前,隨著林業的縱深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持續增長,森林資源管理出現了諸多新問題,包括超計劃超規格采伐、木材運輸管理制度不完善、林木經營加工管理粗放、違法使用林地屢禁不止等[2]。在森林管理上,雖然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均加大了投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很難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提升上來。此外,各地管理人員知識水平和科學文化知識參差不齊,很多縣級林業部門管理人員以中老年人居多,學歷較低,知識更新和使用新科技的能力較低,導致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整體偏低。
3.3 森林質量總體水平較低
目前,對森林培育重視力度不夠,經營管理較為粗放,投入較低,是導致我國林分質量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另外,絕大部分森林的生態功能較差,經濟產出不高,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林下植被稀疏,郁閉度低,森林生態系統的蓄水保土能力普遍較差。
3.4 林業產業發展滯后
森林是陸地的生態系統,又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因此,林業既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又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要的重要基礎。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能保證森林滿足當代人們的物質生產、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在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中,應加強資源開發利用和林業產業的發展,規劃建設工業原料林、速生豐產用材林、能源林、特色經濟林等,但經營水平相對較低,因此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低。
4 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發展策略
4.1 加大資源投入
財政部門應根據地方天然林保護以及森林經營實際情況,提供充足的配套資金,對資金應用過程進行動態監督管理,并做好資金核算,在資金扶持方面,將可持續經營理念的推廣作為重點。①增加經費投入量。森林資源養護管理過程中,對經費需求量較大,在經費落實過程中,應對天然林面積、管護范圍進行調查,并做好準確計算,然后根據實際需要提供充足的經費,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根據森林養護管理動態變化形式,適當增加經費投入。另外,還應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其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實際需要,綜合考慮其工作崗位、實際工作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制定科學合理的工資標準,激發其工作積極性。②增加天然林養護管理人力資源投入。在當前的天然林保護以及森林經營方面,部分管理部門對人員隊伍建設的重視度較低,很難保證天然林保護和經營水平的提升。對此,應適當增加人力資源投入,提高其業務水平及工作積極性。
4.2 創新森林資源管理模式
為保證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需對森林資源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創新,對此,可選用先進技術,科學合理規避森林資源管理中的各類問題,同時創建新型管理制度。根據林業發展要求,需高度重視林地地權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同時需對森林進行綜合監測,創建完善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3]。近年來,3S技術發展迅速,通過將其應用于森林資源管理中,可創建地理信息以及網絡管理平臺,據此進行森林資源監測、林地資源管理等方面。另外,可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政務信息電子化,建立網站、電子政務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從而保證森林資源管理規范化及科學化。
4.3 優化森林資源結構,提高林地生產率
4.3.1 低產林改造。低產林森林資源質量差,林木生長量較少,且經濟效益低,對此,需加強森林資源改造,促進森林資源生產水平的提升。
4.3.2 提高林業技術含量。目前,部分地區林業工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對此,林業管理部門應組織林業工作人員參加專業技術培訓,掌握種苗選擇要點、林木栽種技術、撫育管理方式等,從而促進天然林工程穩定發展。在林木施肥管理方面,應注意避免采用傳統的施肥方式,需采用先進技術對土壤肥力指標進行檢測,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施肥控制。此外,部分地區石質較多,不利于促進林木生長,對此,可采用ABT生根粉,同時對林木應用固態水保濕袋,以促進林木正常生長。
4.3.3 合理采伐。為對林區進行合理采伐,可創建林木采伐標準和采伐制度,根據林區實際情況確定年度、季度以及月度采伐標準。此外,要對林區進行監控管理,及時發現亂砍濫發現象,并明令禁止。
4.4 實施分類經營,發展高效林業
4.4.1 生態公益林經營措施。在生態公益林發展過程中,首先需確定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明確權利關系,加強宏觀調控,進而有效解決生態公益投入中的各類問題。由于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差異較大,因此為發展退耕還林工程項目,提高天然林造林水平,應選擇生長狀況好、防護性好、抗逆性強的鄉土樹種,組織林業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植苗,創建穩定的防護林體系。另外,還應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適當擴大補償范圍,林農可在國家法律規范允許下積極開展林下種植和養殖項目,以促進林地生產經濟效益的增加。
4.4.2 商品林經營措施。很多林區植物資源的經濟效益較高,在商品林發展中,應對本土資源進行大力開發,選擇適宜的外來資源,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以促進林業產業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另外,還應根據林業市場發展現狀,積極發展短期工業原料林、珍貴用材林等。
5 結語
本文主要對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及森林可持續經營發展對策進行了詳細探究。現如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發展理念不斷創新,社會各界對于森林資源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對此,為推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源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高林業人員技術水平,從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風琴.淺析森林調查設計和森林可持續經營[J].農民致富之友,2018(2):107.
[2]盧棟.天然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策略分析[J].山西農經,2018(19):78-79.
[3]王進發.天然林保護工程中的森林經營技術之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