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波
摘 要: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大學生重要回信精神,鼓勵大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接受思想洗禮、學習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將高校的智力、技術帶到鄉村,扎根中國大地書寫人生華章。紅色基因與“雙創”事業能夠緊密結合,青年一代要自覺把傳承紅色基因,貫穿于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當中,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要服務全區社會經濟,高校要充分發揮人才、智力和技術優勢,推動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在農村蓬勃興起。要繼續弘揚創新創業精神,在偉大實踐中錘煉自我、升華自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革命精神 ?雙創精神 ?生動實踐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1(b)-195-02
1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開展情況
1.1 全國開展情況
“紅色筑夢點亮人生,青春領航振興中華”為主題,我國教育部在全國的召集下展開了“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更寬廣、更深層次、更有力的大范圍進行推動了創新創業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的教育相融通,在創新、創業的實踐中結合鄉村合作戰略,精確精準的扶貧結合起來,攜手打造出屬于全國最大的高校思想政治課。
于2018年,現有我國高校中根據記載已有2238所中的70萬名大學生以及14萬個團隊共同參加了“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將進行對接的是有農戶24.9萬戶、企業有6109家,同時將進行了簽訂協議余有4200項,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直接地提升經濟將近40億元。在這一壯舉中,習近平總書記得知我國高校中有70萬大學生積極的參加此類活動后,習近平總書記將親力親為通過教育部門向我國高校中的同學們表示親切的問候。這一次的壯舉是激勵人心的,是我國當代高校所應當學習的。
僅在2019年內,“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在嘉興南湖正式開始,此后在全國各地開花,并在江西、安徽、山東、云南等地舉辦,以響應全國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而在該活動的響應下, 2019年“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取得豐碩成果,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參與人數創新高,一個明顯的數據則是高校參與人數超過100萬,其中高達22萬的教師也參與其中;二是通過高校的參與,帶給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城鄉社區總計23.8萬個項目,直接影響農戶74.8萬戶,影響的企業更是高達24204家;三是直接帶來超過64億元的經濟效益,并設立480余項公益基金,公益基金的規模整體擴大到3.6億元人民幣。
1.2 寧夏開展整體情況
將于2018年我國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全國對接活動 (閩寧專場),有來自全國各地高等學府50余所,創新創業團隊共計有78個以及150余人走進閩寧鎮,攜手一起極力助力寧夏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同時和寧夏大學生及當地政府部門、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等進行實地對接交流。
2019年第五屆寧夏“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旨在通過重走長征路、傳承紅色基因、走好新時代青年的新長征路,特安排了“十五個一”系列活動。來自全區19所高校的120名師生代表參加了本次“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活動歷時3天2夜,活動路線全程約1400公里,用師生實際行動追尋革命前輩偉大而艱辛的歷史足跡,學習發揚“長征精神”。
“紅旅”活動開展兩年來,寧夏1626名青年學子363只團隊奔赴革命老區,深入廣大鄉村,接受思想洗禮,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2 寧夏紅旅特色“行走在路上的實踐思政教育”
2.1 寧夏紅色旅游資源豐富
“紅色新長征,綠色新生態,讓我們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這是當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旅游相關負責人張仁汗先生說的話,并且表示個人參加中國紅色旅游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時,過去也是這樣推廣寧夏紅色旅游特色,這樣的舉動在寧夏紅色旅游發展中得到了會場所有嘉賓 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根據記載1935年,在長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盤山上,我們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這一詞享譽中外的著名詩篇。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先輩紅軍長征路途中的三大主力軍順利的進行會師,而他們最后的會師地——將臺堡也是紅軍長征戰爭勝利后的結束地。同樣在紅軍長征下解放了寧夏的第一個縣城(鹽池縣),鹽池縣是陜甘寧邊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方針下開創了我國民族區域的第一個自治政府,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同時這一個開創是我國在民族區域自治的一個先鋒,是一種壯舉、是一種創新。
根據實地考察和統計,當前寧夏總共有8個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 (區),具體景區及分布如表1所示。
基于寧夏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以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為例,在2019年該紀念園的接待人數超過86萬次。在大量的接待游客下,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帶動周邊5個村,超過1300人受益。與此同時,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深挖紅色文化旅游內涵,提高服務質量。一方面,通過深挖紅軍事跡,將西吉縣打造成長征教育的“活”名片;另一方面,深挖紅色故事,引導青年學習紅軍優秀事跡,從而培養青年的愛國情懷。另外近三年的時間,寧夏文化旅游部門也相繼加大對紅色旅游的投入,旨在讓更多人脫貧,且進一步完善紅色旅游開發體系。
2.2 寧夏紅旅模式全國首創
寧夏“紅色筑夢之旅活動”以系列活動為基礎,打造成高校紅色文化傳承的品牌,而且要把“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活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為高校師生搭建學習、實踐、創新的舞臺,為廣大青年學生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辱時代使命,成就青年人的光榮與夢想。以“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為抓手,做足寧夏紅旅特色“行走在路上的實踐思政教育,深度落實十五個一系列品牌活動”,5聞、5思、5行3大體系的“十五個一”系列活動。
(1)聞:聽一段革命故事、上一堂信念課、讀一次長征史、聽一個青春勵志故事、了解一次鄉情民情(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一個沙漠公園)。
(2)思:開一場紅旅交流分享會(特邀紅旅專家老師及金獎團隊)、許下一個青春誓言、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一次對祖國的愛、堅定一次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宣揚一次青春正能量,展現青春精神風貌。
(3)行:做一次公益活動 (白芨灘林場植樹)重走一次長征路、 吃一頓紅軍餐、參加一次紅旅項目路演簽約活動、實地參與一個紅旅“1+1+1”(1所福建高校+1所寧夏高校+1項落地寧夏紅旅項目)東西協作鄉村振興項目。
2.3 創新組織方式,促進精準對接
我國建立國家—省—校三級活動的組織方式,激發了更多大學生進入寧夏參與“紅色筑夢之旅”活動,也促進了高校與紅色旅游的精準對接。通過組織方式,促使更多大學生接觸到紅色文化。同時通過組織方式,實現了多部門聯動,讓農業、民政等部門也參與進來,給大學生參與“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幫扶,也提供了更多的資訊。而通過這種多部門的聯動,充分發揮了大學生的專業優勢、項目優勢等,更好地促進了寧夏革命老區的精準扶貧和幫扶。而通過這樣的活動,取得積極成效,形成鄉村振興的新經驗。
2.4 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以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團隊代表與當地政府部門、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等實地對接交流,制定幫扶項目落地方案,簽訂落地合作協議。一是,提供鄉村振興發展的新動能,在技術以及智力資源,各等高校學府的項目是直接有效的推動了當地的經濟建設。二是,建立多方聯動的新機制,希望同學們和當地有關部門進行深入對接,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把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紅利。
2.5 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新機制
各高校學府以“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活動為目標,促進教育與科技的融合,轉化科研成果。這樣的新機制不僅緊密結合高校與投資機構,進一步激發高校專利資源,發揮出科研成果,更是促進了產學研的深入結合。而通過這種機制,給當前的活動帶來一種新景象。
2.6 進一步落地寧夏紅旅方案
一是做足行走路上的思政課 (實踐行)+項目培訓+項目對接+項目孵化;二是常態接受來寧項目團隊,動態服務來寧項目落地,持續跟蹤記錄及分享進展;三是將紅色賦能、情景式體驗實踐、產品內容化、項目具體化;四是構建價值引領新體系,創新創業新征程;五是創新組織模式,省廳一手抓,配套專項或專人負責,爭取教育部支持與鼓勵;六是融入專業“專注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器”平臺。
3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的兩院院士會議上強調:“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由此看出,創新是我國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引擎。因此寧夏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并依托“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踐行紅色旅游開發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寧夏紅色旅游的獨特特點,依托高校合作、產學研結合、創新組織方式等多種渠道,實現寧夏紅色旅游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教育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情況介紹[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300/sfcl/201910/t20191010_402405.html,2019-10-10.
陳楠.寧夏紅色旅游資源現狀及開發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3).
方興義,張曉娟.寧夏隆德縣紅色旅游發展對策研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