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
[摘要] 本文以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勞為徑,依托UMU智能學伴開展的學生講堂的泛在學習,探索協同共育中數字時代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助推數字校園建設的內涵發展。
[關鍵詞] 家校合作;學生講堂;泛在學習
泛在學習作為能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借助移動終端進行的在線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推進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升數字時代師生的信息素養,而且給予了家校合作新模式,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背景需求與實踐原因
即使有班級開展了學生講堂,仍屬班級內部活動資源,輻射和共享不足。因此,借助移動終端開展家校合作下的學生講堂,不僅利于轉變部分家庭對于勞動教育不重視的現象,養成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而且通過班級活動課程化、共享化、泛在化,也利于形成數字時代家校合作長效機制,助推數字校園建設內涵發展。
二、過程導航與實例再現
1.頂層設計:組建核心團隊,確立行動目標
“云寶講堂”的智囊團(即“核心團隊”)主要由各班學生代表、家委會成員和班主任組成,學校則負責校級層面的宣傳和推廣。其中,學生代表主要參與講堂實施各階段的內容決策或互動評價,以及向老師或家長傳達班級同伴的建議或心聲;部分主講學生完成開講內容準備和參與相關資源建設。家委會成員主要參與講堂實施的整體規劃,并協同學生、班主任合作完成線上資源搜集、平臺建模和后期資料整理,統計家長活動體驗,參與活動評議工作。班主任主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成長需求與學生代表和家委會成員共同商議并完成線上平臺資源的建設、互動評議、數據采集和班級層面宣傳工作。
在促進教與學的方式變革,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中確立以“讓個性才華張揚起來,讓學習生活有趣起來,讓每位學生多才多能起來”為目標,通過泛在學習視角,借助家校合作方式,創建以勞為徑的網絡學習資源。
2.問卷調研:甄別主題,精選開講菜單
基于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由班主任向全班學生推送家委會成員設計的問卷星“云寶講堂征詢單”,在學生自主填報的基礎上將收集到的申報主題分為“自理、廚藝、創意”三大類別,并經由各班智囊團共同商議完成主題甄別,以“一班一精品”原則,最終形成全校26節學生講堂。
3.線上建模:共同商議,完善平臺布局
經智囊團共議決定,從了解主講學生開始到分享學習成果,借助平臺強大的影音圖文、互動討論等功能完成線上版塊布局,由家委會成員完成UMU智能學伴線上課程建模。以四年級的《香菜大變身》為例:(1)寶貝簡介: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才藝等方面介紹主講學生。(2)寶貝微課:從“材料準備、種植過程、成品展示”三部分,呈現香菜種植過程。(3)寶貝圖解:圖文梳理種植步驟。(4)寶貝巧手:以布置作業的形式讓參與線下實踐體驗的學生曬出自己的種植成果。(5)寶貝互動: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感觸或收獲。(6)寶貝心愿:征詢學生后期渴望參與的主題內容。
4.混合體驗:攜手實踐,共延研學樂趣
線上,學生在電腦或者PAD上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時段分配等自主選擇26節UMU“云寶講堂”中自己感興趣的網絡課程進行學習。線下,則嘗試跟著小講師講授的內容完成實踐體驗。期間,也可通過在校同伴合作,在家親子攜手等方式進行合作共學,相互學習,互相請教。在了解不一樣的同伴,形成榜樣明星效應中激發學生好學、多問、肯鉆研的探究精神,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快樂成長中收獲“愛與歸屬”,共延泛在學習環境下混合式的研學樂趣。
5.多元評價:動態軌跡,實現多維采集
(1)總體評價。評價的主體是學生,所以UMU自帶的課程總評能夠根據不斷更新的實際參與人數對該線上課進行內容評分(總分5分)和點贊總數統計,直觀反映學員的整體參與度和滿意度。此外,每一位參與并認真完成所有版塊內容學習的學員均會獲得平臺頒發的電子結業證書,體驗網課學習儀式感;學校則會頒發給每一位主講學生“優秀小講師”榮譽證書,以資鼓勵。
(2)個體評價。通過平臺“動態學習大數據”的生成信息,可以跟蹤觀測每位學員的評價數據。例如,“積分排行榜”由“達成榜”“卓越榜”“積極榜”三部分組成。通過統計學生個體參與環節數據,在線師生、生生互動點贊、交流數據,學員考試成績數據及被評為優秀作業數據進行自動排名,在線打榜、頒獎,這點有效刺激了學生的感官神經,激發他們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熱情。同時,也讓家長和班主任及時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進度和評價情況,提升數據采集效率。
(3)過程評價。①AI評價方面,首先,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成熟,“AI+教育”也開始更多地應用在評價中。本次“寶貝巧手”作業布置就選用了平臺AI作業布置功能,學員根據要求上傳線下實踐的視頻或圖文作業后,系統即對該作業進行AI分析。圖文類作業,系統會自動提煉其中出現的高頻詞;視頻類作業除了提煉高頻詞外,還會從音量、語速、動作、神態和語言流暢性幾個維度進行過程評析和階段評分,體現智能化的評價趣味,具有參考價值。
②互動討論方面,本次“寶貝互動”應用了平臺的討論功能,其便于學員聚焦某一問題或某位學員的留言進行在線溝通,彼此暢所欲言,進行智慧分享。例如,學員在分享“制作過程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和“參與活動后的感受”時,有孩子在《紙張變形記》話題討論中留言道:“原來一張簡單的紙能變化出各種各樣的物體,太神奇了!如果失敗了我不會馬上放棄,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細心,盡力而為,多試幾次就會成功的?!睆闹锌芍阂还澲v堂不僅能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勇于嘗試、不斷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還能在實踐體驗中令他們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節糧意義以及培養他們感恩父母的孝親品質。
三、實施成效與后續展望
1.為師生共同成長賦能,探索因材施教的共育途徑
本次實踐不僅將活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還給學生,而且通過這一平臺,學生在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完成“自我實現”中,學會賞識同伴,體驗以勞為徑的混合云學樂趣。班主任則在課程開發中、在家班攜手中探索了針對班級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共育途徑,以及信息技術與德育課程的融合方式,為師生的共同成長賦能。
2.為家校合作新模式賦能,助推數字化校園的內涵發展
本次實踐家長也在合作中關注到了孩子的成長需求;在陪伴孩子學習中優化了親子關系,體會到了重智豈能輕勞的重要性,優化了數字時代家校合作新模式,助力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內涵發展。
3.為數據采集多元化賦能,形成綜合性評價的數字印記
依托UMU智能學伴的數據采集,不僅能夠及時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體驗,而且在碎片化動態數據中,系統還能進行有效信息提煉,為教育評價方式提供了多維數據采集的智能途徑,留下了珍貴的數字綜評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