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有余
[摘要] 異性交往是初中生成長的一個重要話題。初中生異性交往過密,會不同程度干擾學習,造成負面影響,甚至不良后果。筆者根據實際教育經驗,針對常見的幾種異性交往過密的現象,提出了應對的一些策略:“順其自然”“點撥啟發”“當頭棒喝”“家校聯系”。
[關鍵詞] 關鍵詞:異性交往;應對策略;“心”堵“愛”疏
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在這種神秘感的驅使下,在花樣的季節里,一些發育較早的初中生便有了與異性交往過密現象。他們對愛情認識處于懵懂階段,可能是羨慕對方的知識才能;可能是為了攀比,不丟面子;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來彰顯自我;也有可能是逆反心理,以此來對抗學校、家庭;又或者是依戀心理,由于缺乏關愛,借此來尋得精神上的慰藉……但不管怎樣,它不同程度地干擾了學習,導致學生精神恍惚,學習成績下降,影響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陶老說過:教書育人和種花木一樣,要先認識花草樹木的習性,根據具體情況給以不同的培育方法,這樣一種方式叫作“因材施教”。我覺得同樣適用于與異性交往過密的初中生。作為教育者,我們應仔細觀察,巧妙調查,分析初中生異性交往過密產生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因人而育,用心解開他們的情結,做好思想轉化工作。
一、忽略其情,順其自然
十三四歲的少男少女內心的一角藏著一個粉色的夢,他們嘗試著接近異性,悄悄地編織這個夢,悄悄看著心中的“他”(她)的一切變化。他(她)憂則憂,他(她)喜則喜,彼此關注對方,心意相同。不說破,同進退。初中學生正處于這種朦朧的心理階段,只要看見對方的某一個優點或長處,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莫名好感,認為“愛情”來了,就會在精神上有所期待。有這種情況的孩子可以從他們平時的眼神、細小的動作來探知。相遇時,眼神會情不自禁望向對方;不經意間嘴角還會有微笑;課堂上,常常會不自覺地分散注意力去關注對方;只要有分組活動,就會心照不宣地分在一組活動。此時,教師不需要特意點開這樣的一些行為,因為有時外界的一些干擾,反而弄巧成拙。教師可以找一些機會和學生無意識閑聊,在過程中有意識地向他們灌輸一些想法:比如某某同學有哪些地方還是不錯的,他的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但不足之處也是有的,可以先把他當作一個學習路上的知心朋友。慢慢地不經意間讓學生轉變自己的想法,強化友誼。
二、巧點妙撥,驚醒夢中人
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部分孩子異性交往過密的原因,可能是攀比或是自我滿足感在起作用。他們沉浸其中,通過過密的異性交往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和目光,他們并未意識到過密交往的危害。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不妨巧點妙撥,一語驚醒夢中人。
對于樂觀開朗型的孩子,教師不妨和他們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聊天,一定要讓學生本人知道你已經知道了整個事情,但并沒有因此指責他,給他留了足夠的空間。點出其危害所在,希望能冷卻保藏這段青春期情感。巧妙點撥,無形疏導。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學生,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觸碰而不管,更不能干脆地一刀切,有時候彈弦歌反而能傳雅意!
三、分析利弊,引領出局
過密的異性交往如同罌粟開出的美麗花朵,漂亮而艷麗但卻有“毒”。教師做的第一件事是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明白異性交往過密的危害。可事實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是沒有多少作用的,教師說的他們都懂,那怎么辦呢?分析此事利弊,用以前學生發生的一些事實說話。要讓其清楚地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此時此刻的主要任務和來學校的目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重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小黃一向是個乖乖女,這個學期卻變得好打扮,上課神思恍惚,成績明顯下滑,上課也開始和任課老師頂嘴。幾次針對作業、聽課情況的談話都沒有什么效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發現了問題,交往的那個男孩是同級其他班的學生。從側面了解清楚情況后,我和她找了個機會,做了知心的談話,首先從最近幾次考試的成績數據分析,學習退步很大。進而拿出了她當初入校時的目標,拿出了她先前的輝煌成績。看著眼前的東西,她的眼淚沾濕了衣襟。她說一開始只是覺得自己太壓抑了,和他談得來,一來二去便產生了感情。她以為可以做好,可沒想到會變成這樣……我遞給小黃一張餐巾紙后,和她一起商量了一些對策:合理看待學習,不給自己增加壓力,但一定盡力;給媽媽寫一封信,傾吐心中的部分煩惱;嘗試結束這段情感。我和她約定這一段時間內不和那男孩見面,她自己每天給那個男孩記錄一個客觀的評價,理性地處理這段“情感”。事后,我又和她的家長溝通詳談了這一情況,找到導致她出現現在情況的各種原因。一致同意合理的疏通壓力,給小黃一個自由的空間,可能也就少了一些因逆反而產生的問題了。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我欣慰地發現黃同學思想狀態好了很多,人也變得理智了。談及她最近感受怎么樣,她笑著說:“都過去了,現在挺好的,感覺以前自己的行為好幼稚啊。”
在學生出現此類問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工作,積極地帶領學生走出生活“迷”局,用理智看清繁花落盡后的狀況,喚醒學生學習的初心,正確對待異性交往。
四、家校聯系,愛的轉移
調查發現:“愛”的缺失也是導致異性交往過密的一種誘因。有些家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導致不夠完整,這樣的家庭出現異性交往現象的概率也相對多些。這些家庭的孩子就會通過和異性的交往來找到精神的寄托,由依戀心理產生異性過密交往。要知道,教育最根本的起點,那就是對孩子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愛。
過密的異性交往,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互相獲得一種愛、一些慰藉,從而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溝通家長,給這些學生多一份關心,讓我們的愛也轉移到孩子們心中。
異性交往過密雖是問題,但不能成為問題。要對這些初中生多一份解讀、多一份關注、多一份關愛!陶老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那么,就讓親情、友情、師生情去感動、溫暖這些還未真正長大的孩子們,讓他們的成長路變得更加平坦些、更陽光些!也讓這些曾經的青澀之花變成記憶中的一道美好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張日升.青年心理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76.
[2]韓寶磊.中學生早戀的心理特征與應對策略[J]. 青少年研究,2009(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