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毳,賈紅玲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便秘是以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或周期延長,或有排便不盡感為主癥的病癥。隨著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及精神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患病率逐年升高,女性高于男性,并與年齡無明顯相關性[1],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治療便秘的主要方法為給予瀉劑、促動力劑、微生物制劑、生物反饋、灌腸和手術。藥物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對心血管系統等有不良影響,且存在依賴性;生物反饋的療效影響因素較多,且循證醫學數據相對缺乏[2];手術遠期存在黏連性腸梗阻、腹瀉、肛門失禁等問題[3]。針藥結合治療便秘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現將近5 年針藥結合治療該病的臨床研究概述如下。
周冬冬[4]將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9例與對照組30 例,治療組用黃芪枳術湯聯合針刺,穴取天樞,大腸俞,上巨虛,支溝,中脘,氣海,足三里,對照組僅予黃芪枳術湯,治療組有效率89.66%,優于對照組的66.67%。王超[5]將72 例肝郁脾虛便秘患者分為對照組(中藥組)和治療組(針藥組),對照組服用疏肝健脾的中藥湯劑;治療組在服用相同中藥湯劑的基礎上,配合針刺太沖、天樞、氣海、中脘、支溝、合谷及三陰交。結果治療組較對照組在便秘癥狀改善程度上更明顯。王波[6]將慢傳輸型便秘患者隨機分為針藥組(針灸配合胃痛消痞方加減)30 例,中藥組(胃痛消痞方加減)30 例,西藥組(枸櫞酸莫沙必利膠囊)30 例,治療后針藥組結腸傳輸試驗剩余標志物數量少于中藥組和西藥組(P<0.05,P<0.01),說明針藥結合法在改善慢傳輸型便秘患者的結腸蠕動功能方面,優于單純中藥法和單純西藥法。施一春[7]等將174 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隨機分為針藥結合組和杜密克組各87 例,針藥結合組分型辨治,針灸取穴天樞、關元、支溝、上巨虛,并隨證加減,中藥處方以枳術湯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杜密克組口服杜密克。檢驗兩組患者周平均完全排凈感的自主排便次數較治療前增加2 次的百分比,針藥結合組的百分比(86.15%)明顯高于杜密克組(69.86%),P<0.05。徐波[8]將56 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對照組給予麻子仁丸加減口服的基礎上加刺足三里、中脘、天樞、大橫及大腸俞,總有效率94.55%,優于對照組的69.81%。
周文峰[9]等對比電針結合中藥湯劑與西藥治療慢性傳輸型便秘的臨床療效,發現針藥結合治療慢性傳輸型便秘療效更好。將86 例該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3 例,研究組運用電針療法,留針15min,日1 次,結合服用補氣運脾湯,日1 劑;對照組給予莫沙比利片5mg 口服,日3 次。4 周后,研究組各項癥狀積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賈菲[10]等將90 例慢性傳輸型便秘患者隨機分為A、B、C 三組,以觀察針藥結合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A 組(30 例)予以電針聯合養血潤腸顆粒劑治療,B 組(30 例)運用電針聯合乳果糖口服液治療,C 組(30 例)采用單純電針治療,療程均為20 天,結果A 組總有效率為93.3%,優于B 組的 90.0%及C 組的86.6%,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曹軍[11]將166 例氣陰兩虛型慢傳輸型便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84 例)與對照組(82 例),觀察組在對照組電針治療的基礎上予以通便秘合劑,療程均為4 周,觀察組總有效率88.10%,高于對照組。
劉志英[12]等運用穴位按摩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老年功能性便秘30 例,選取神闕、天樞、大腸俞,施以穴位按摩2~3 分鐘后,行穴位貼敷治療,貼敷藥物組成:黃芪、當歸、肉蓯蓉,日1 次,2 小時后取下藥膏,療程為2 周,結果取得顯著療效。馬如龍[13]等采用穴位貼敷治療虛便秘40 例,藥物組方:白術、大黃、火麻仁各20g,桃仁、枳實各10g,研末后加入凡士林,貼敷于神闕穴,使用紅外線照射30min,1 次/ 日,4-6 小時/ 次,15 天后有效率達100%。尹霞[14]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設西醫治療(乳果糖口服溶液,10mL/ 次,3 次/ 日)為對照組,發現補中益氣湯加減聯合穴位貼敷治療功能性便秘療效顯著。王秀玲[15]等將60 例小兒便秘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 例,治療組在神闕、中脘穴貼敷藥膏,藥用:萊菔子、枳實、黃芩、大黃,1 次/日,6-8 小時/次,對照組口服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1 袋/次,2次/日,療程均為10 天,并于1 個月后隨訪,結果顯示穴位貼敷治療小兒便秘效佳且復發率低。
趙燕[16]運用穴位注射治療46 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取腹結、天樞、中脘、腹部陽性反應點、上巨虛處進行穴位注射,藥物用生理鹽水或維生素B1 注射液,療效顯著。亞東[17]等發現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治療慢傳輸型便秘(氣虛型)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取穴為內關、天樞、太沖、大腸俞,一周3 次,經4 周治療后,其有總效率遠高于普通針刺對照組。成海燕[18]等采用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氣陰兩虛型)30 例,藥物選擇生脈注射液,設普通針刺為對照組,兩組取穴相同,結果生脈注射液穴位注射療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氣陰兩虛型)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李興才[19]等將106 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3 例)和對照組(53 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單服中藥湯劑的基礎上配合穴位注射,中藥內服日1 劑,穴位注射選用黃芪注射液注入雙側足三里各2mL,隔日一次,4 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4.9%,對照組為64.2%,發現穴位注射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的臨床療效較佳。
齊煥青[20]研究藥線植入療法治療結腸慢傳輸便秘的臨床療效,將92 例該病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線治療組(31 例)、羊腸線對照組(30 例)、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對照組(29 例),治療組在治療后第2 周、第4 周和第6 周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其他兩個對照組。李歡[21]觀察灸藥結合治療氣虛型功能性便秘的臨床研究,將60 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 例,治療組在對照組單純口服補中益氣湯加減的基礎上聯合艾灸治療,2 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優于對照組的86.67%,且1 月后復發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相對于針灸治療或單純藥物治療便秘,針藥結合治療該病在臨床上具有更大優勢,不僅能彌補單純針灸或藥物的不足,提高療效,減少復發率,還可以降低藥物的副作用與耐藥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針藥結合的形式不斷增加,臨床應用越發廣泛。
便秘屬中醫學“脾約”“燥結”“秘結”等范疇。《諸病源候論·大便難候》載:“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并結故也。”《金匱翼·便秘統論》曰:“氣內 滯而物不行。”《景岳全書》云:“凡大腸之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故便秘的發生與五臟六腑、陰陽、氣機、津液等相關,治療上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同時改善飲食習慣,適當加強體育鍛煉。
針藥結合治療便秘的臨床研究眾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臨床診斷標準不統一;(2)辯證分型標準不統一;(3)療效判定標準不統一;(4)缺乏針藥結合作用機制研究及實驗性研究;(5)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