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糧食生產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大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習近平對糧食安全問題多次作出指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糧食安全的沖擊,恰恰驗證了我國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爭取了主動。“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意義更加凸顯。
目前,我國小麥、稻谷、玉米三大主糧在總量上已經完全自給有余,而大豆作為食用油和飼用蛋白的主要來源,是我國糧食安全突出的短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大豆進口8851 萬噸,比上年增長0.5%,而年消費量已經超過1.1 億噸,對外依存超過80%。
筆者認為,補齊大豆短板,化解潛在風險要在科技、產業、文化三個方面發力。
首先,在科技方面,要加大國產大豆高值產品研究,通過生物技術和精細制造等創造發明出特別適用于中國的天然大豆及其制品的技術,在天然高端植物蛋白、磷脂、高端專用油脂方面進入國際前沿,形成高技術產業集群。大力推廣低溫壓榨、物理精煉等綠色高效加工工藝。
其次,在產業方面,促進多種食用植物油平衡發展,特別是注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通過產業政策支持和工藝技術創新,大力推動米糠油、玉米胚芽油等糧食加工副產品油脂,大力推動非豆粕的高效飼料配方的廣泛應用。建立重要油料企業信息采集分析機制,及時發布預警信息。要做強做大食用油脂和蛋白產業,生產出足夠的質優價廉、滿足人民需求的健康產品。
第三,在文化方面,廣泛開展營養健康科普宣傳,普及油脂健康營養知識,倡導低油脂科學膳食理念,引導大家少脂飲食,多品種食用植物油,支持綠色大豆。培育綠色和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人民健康生活意識,適量消費食用油脂,科學消費,消費健康的食用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