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發達的上海都市圈,近幾年從事農業經營的成本在不斷抬高,“誰來種地”問題凸顯。李春風家庭農場通過規模經營、種養結合、延伸產業鏈等,實現了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案例表明,在都市郊區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種植,實現增收,應當具備幾個要素:一是適度規模,充分利用農業機械實現合作共贏。李春風400 多畝的農場規模是在配置農業機械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的。同時,李春風與其他4 戶家庭農場聯合為本村提供農機服務,每年為農場帶來5 萬元的增收。二是種養結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達到節本增效。李春風通過種養結合,實行養豬糞尿還田利用,使農場化肥施用量減少了30%,提升了稻米的品質。且注重養地,通過種植綠肥、深翻等提升土壤質量,農場生產的大米順利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 級。三是加強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農場通過加工初級產品、注冊商標等方式轉變了產品銷售模式,使得水稻每畝增收約250 元。
李春風家庭農場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創辦于2008 年,現有經營面積430 畝,是集品牌稻米綠色生產、生豬飼養和現代農機服務“三位一體”的集約型家庭農場。農場主李春風原來在松江工業區一家合資企業工作。2008 年,李春風棄工從農,子承父業,開始經營117 畝糧食家庭農場。2011 年,探索“種糧+養豬”相結合的經營模式,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家庭農場。2013 年,組建農機互助點。2015 年,創辦上海萬群糧食專業合作社。2016 年,注冊“李春風”牌大米商標。2019 年,家庭農場大米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 級。農場大米年總產量在2.4 萬公斤,凈收入約40 萬元,生豬總出欄1500 余頭,凈收入約12 萬元,提供農機服務凈收入約5 萬元,真正走上了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的現代農民致富之路。李春風曾先后獲得2014 年全國十佳農民、2010-2014 年度上海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是第十五屆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五屆松江區人大代表。
李春風家庭農場秉承的規模化經營、種養結合、大力發展循環農業、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品牌產品、開展社會化服務進行節本創收的理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李春風接管農場后注重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農機作業率。農機駕駛與水稻耕作技術均為農場自己掌握,這是李春風家庭農場能夠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也是夫妻兩人從117 畝田逐步擴種到430 畝的信心和底氣。近些年,李春風緊跟政策導向和松江特有區域耕作特點,自己出資配置了4 臺拖拉機、1 臺收割機、1 臺精量穴直播機、1 臺植保機,成為機農一體型農場。由于減少了用工成本、減輕了勞動強度,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同時,李春風與本村其他4 戶家庭農場主建立起了農機服務互助協作關系,形成了農機互助小組,為本村1500 畝土地提供農機服務,提高了農場自有農機使用率,還能為農場帶來5 萬元左右的凈收入。
2011 年,李春風申報了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建設項目。豬場建在農田旁,占地面積約3 畝,其中,棚舍建筑面積800 平方米,輔助用房37 平方米,配有現代化通風、降溫和糞尿收集利用設施。每年可飼養生豬3 個批次,每批次約500 頭。李春風之所以開展生豬養殖,在于種養結合可實現生態循環效果:養豬糞尿還田利用后,化肥施用量減少了30%,長期實踐下來,土壤質量越變越好,土壤耕作層加厚了3 至5厘米。但一座豬場的還田量對應約百畝田,并不能覆蓋所有承包田塊。因此,李春風還在種植綠肥、深翻上下功夫。每年秋收后,按照二麥、綠肥、深翻各三分之一的茬口布局輪作,從而保障在休耕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能深翻曬垡、休養土地。從2015 年開始,李春風率先取消了二麥種植,冬閑時節全部用來種綠肥或深翻,“冬閑”并不閑。除了紅花草,他還嘗試種小青菜、油菜、蠶豆……種綠肥的門道有很多,不同的品種對土壤改良的收效不一樣,水稻收割期不同,綠肥的長勢也不同。李春風通過實踐探索,不斷尋找提高土壤質量的養地訣竅。
上海在推動高效綠色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提出由“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2014 年,松江大米成功獲批為滬上唯一稻米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李春風家庭農場所在區域,正是松江大米的核心種植區和主產地。2015 年,李春風創辦了屬于自己的上海萬群糧食專業合作社,并入選為“松江大米”品牌指定銷售點,不僅經營自家種植的優質大米,還與松江本地農業龍頭企業簽約,以高于稻谷市場收購價15%的價格銷售優質稻谷。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主動上門詢問李春風種的大米,經過口口相傳,通過微信朋友圈就有了不錯的銷量。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中,李春風感受到了市民對安全健康農產品的旺盛需求。為此,李春風添置了新科技設備,運用物聯網收集農田環境數據,安裝了24 小時監控視頻,讓消費者有機會看到水稻的種植情況。李春風說,從前想的是怎樣把水稻種好,為的是穩定增產;現在為的是讓更多市民吃到口感好、品質好的大米,吃得安全、放心。2018 年,李春風家庭農場全部種植“松1013”和“松1018”特色優質品種,告別了把稻谷賣給糧管所的時代,率先實現了“賣稻谷”向“賣大米”的轉型。
2016 年,李春風家庭農場注冊了“李春風”牌大米商標,按照國家綠色食品標準和申報要求,籌備申請綠色認證。由于農場土質等現有條件良好,李春風并沒有花費什么額外的養護和資金投入,2019 年2月順利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A級。目前,李春風家庭農場品牌松江大米每畝增收約250 元。
李春風40 歲左右,家有6 口人。他的父親李愛云是松江區第一批家庭農場經營者,從2007 年起從事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李春風原在企業打工,2008年辭去工作,回家幫助父親打理家庭農場。2012 年,李愛云年滿60 周歲退休,李春風“子承父業”,全面接管家庭農場的生產管理。年輕的農場主接替父輩們從事農業,更好地發揮了其知識儲備和技能素質等優勢,實現了農場的代際傳承,促進了農場的可持續經營。
李春風經營農場11 年,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已經逐漸從探索走向成熟。他說:“未來,自己的家庭農場要走的路,是小而精的。”在耕作土地有限的情況下,農場將進一步提升畝產附加值,讓產品向著精品、優質方向發展。李春風希望當地優質稻米品牌能夠得到更大發展,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和了解松江大米。他還以上海市人大代表身份提出,關于進一步扶持優質大米區域品牌發展,促進農民由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的建議,希望更多市民了解上海市優質大米區域品牌的生產情況,希望優質稻米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