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菊英
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發展全局。近幾年松江區以《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為準繩,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機制,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出了符合松江實情、具有松江特色的監管模式。
松江區于在2013年底,全面完成了鎮、村兩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鎮、村兩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后推進集體資產“三級并一級”管理,先后撤制了12家村級合作社、新建立1家村級合作社。截至2019年底,全區共有14家鎮級聯合社、96家村級合作社。全區農村集體總資產625億元,凈資產112億元,經營性固定資產76億元。2010年-2018年九年累積分紅16.50億元,惠及社員308.72萬人次,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享受到了分紅,收益分配的覆蓋面達100%。
(一)健全集體資產監管制度,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改革至今陸續出臺了《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松江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制度》《松江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重大事項備案管理實施意見》《關于貫徹〈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的工作意見》《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平臺運行規則(試行)》等文件,用制度來規范一切行為,從源頭上筑牢基層集體資產黨風廉政建設的制度籠子,真正形成用制度規范財務、按制度用權、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機制。到2019年底,松江區農村集體總資產、凈資產、經營性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 7.5%、4.1%和 3.3%。
(二)引入“第三方”審計機制,形成審計監督長效管理。把審計監督作為對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重要手段。2018年起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鎮屬資產公司進行審計,兩年間累計審計218個集體單位,實現村級審計全覆蓋。狠抓審計問題整改、固實審計成果,去年整改了2018年度審計問題485個、整改率達97%。今年繼續對2019年度審計問題梳理形成問題清單,連同以前年度整改遺留問題一并列入整改重點任務。每月統計掌握整改進度,每季召開工作例會研討整改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建機制、補短板。在審計監督中始終堅持問題整改導向,切實加強審計問題后續整改,邊審計邊整改、邊整改邊規范。針對部分單位審計整改不徹底、不到位現象,一抓到底,重點督辦。無形之中增強了基層單位落實整改的責任性。據一季度統計,628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60個、整改率達25%。
(三)建立信息化監管平臺,規范經營性資產管理。根據鎮級資產經營公司和村級實業公司經營管理業務需要,2018年在原“三資”監管平臺數據庫基礎上,搭建了“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平臺”。重點對集體經營性企業在資產管理、租賃、財務結算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全流程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監管,以技術手段倒逼規范管理,包括領導查詢、風險預警、資金管理、資產管理、資源管理、租賃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和擔保管理十大功能模塊。2018年試點運行后,于2019年全區推廣應用。2020年3月底止,全區已有41家單位納入了平臺監管范圍,全部實現了在平臺財務核算,建立了固定資產信息化臺賬,錄入經營性固定資產69.48億元,占全區經營性固定資產的90.6%;錄入租賃合同14027份、工程304份、融資42份、投資58份、擔保12份。
平臺通過亮燈預警不規范行為,各使用單位滅燈加以整改。一年多來,規范計提資產折舊172個,清理20年以上長期合同154份,調整租金合同270份,提高了租金總額745.9萬元。清理對外擔保19筆,涉及資金2.09億元?!八山瓍^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平臺”的搭建,做到監督與管理相連、與原“三資”信息庫數據共享,全面實現了“動態管理、實時監控、智能預警”,最終實現了集體資產監管全方位、多層面、信息化,較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降低了廉政風險。
(四)實行資產規模化經營,發揮資產集中經營優勢。產權制度改革后,積極理順政經關系,2014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行村社分賬,2016年鎮級聯合社建立核算賬戶。鎮、村二級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統一委托鎮資產經營公司經營。統一合同版本、統一出租主體,實現農村集體資產規?;洜I。各街鎮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資產租賃的指導價,提高了集體資產經營效益,也改變了村村招商、各自為政、標準不一的散亂現象。
同時,對資源性資產,如機動地、放棄地、鎮保土地、老年農民退包土地以及復墾土地等農村集體土地,實施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把土地連片集中,統一規劃和利用。流轉給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集約化、專業化、品牌化經營。目前為止,全區規?;潭冗_87%,其中集體土地流轉規?;洜I率達58%。今年,區農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本區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的工作意見》,進一步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管。農業規模經營對培育農產品品牌、引導和扶持家庭農場一體化經營模式和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健全工作機構,提升監管水平。按照《關于本市進一步加強鄉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文件要求,各街鎮2014年成立了黨政班子任正、副主任,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街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16年,根據《松江區關于加強街鎮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隊伍建設的意見》,成立了街鎮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明確監督管理工作職責、落實監督管理專職工作人員。目前區、鎮二級集體資產監管隊伍64人,其中14個街鎮擁有監管人員51人,平均每個街鎮有專職工作人員3.6人。層層構建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組織網絡,壓實責任,做實工作,全面落實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措施,切實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水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以及農村集體資產規模的壯大,農村集體資產監管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加以解決。
(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人員思想認識不足。有些鎮村干部對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經營、輕管理,習慣性按老方法做事,求穩怕亂。對審計披露需要整改的問題,不是很積極地調查整改。
(二)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能力有待提高?,F有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隊伍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技能難以適應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的要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質量和水平很難提升。
(三)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機制還需完善。目前監管制度還未十分完善,或雖有文件制度,但實際執行發生偏差,加上部分監管人員原則性、責任性問題,在資產處置、租賃等方面不規范、隨意性大,造成集體資產的流失,給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是一項業務性工作,更是一項社會穩定工作。在深化改革過程中,要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以創新的姿態、扎實的舉措,實現有效監管,提升管理效益。
(一)全面提高思想認識。與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開展相關培訓,樹立增強集資監管理念,提高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的主動性、責任感,保障集體資產監管機構有效運轉。
(二)積極完善制度建設。對現有的監管制度進行全面的完善,形成《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平臺預警監管工作準則》《松江區農村集體資產審計問題整改銷號工作準則》《松江區集體經濟租賃合同規范管理暫行規定》等系列制度,為我區更好地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工作增添制度保障。
(三)持續推進多樣化監管手段。利用“制度+科技”手段,堅持平臺監管與檢查指導兼具、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并行的多渠道監管方式。既要發揮好監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內部監督機構的作用,又要借助好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等外部監督力量,久久為功,為我區農村集體資產實現平穩增長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