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
寶山鄉村作為大都市近郊,離自然很近,距都市不遠,鄉村形態有著明顯的上海城市化環狀發展的痕跡。目前,全區現有行政村103個,其中城市邊規劃保留保護村34個,城市中有部分農宅農田的過渡村44個,城市化無農宅空殼村25個,農戶1.8萬戶,農業戶籍人口3.3萬人。2019年,全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總資產603億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1370萬元。全區立足南中北三分區的空間格局,以加快城鄉全面融合為方向,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示范引領,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示范鎮,全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作為近郊,寶山工業化、城市化起步較早,建設用地已觸及“天花板”,當前正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在環境整治中作減法,農村地區淘汰了大量低效落后產能,全區每年5%以上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在點狀供應上作加法,根據可利用土地資源零星分布特點,采取點狀供地方式,進一步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如海星村閑置土地成為邂逅館,花紅村廢棄倉庫升級耕織館,天平村老水廠變為商業中心,低效“存量”加快成為了發展“增量”。在設施共享里作乘法,積極推動相鄰村的公益設施共享,在片區中避免重復建設,用結余下的資金和指標,提高建設標準、豐富設施功能。新建設施市場化運作,收益各村共享。此外,全區還在研究發展立體栽培和種植非食用農產品,提升減量化復耕土地利用效率。
綠色生態是鄉村發展的優勢,但寶山村莊分布較散,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從示范村創建開始,寶山就摒棄“單兵作戰”,在“連”上下足功夫,一改“鎮村申報、區級審核”的美麗創建模式,按照全區的謀篇布局,引導資源、要素、精力向片區集中,全域規劃打造“一脈五花”美麗鄉村會客廳(以貫穿鄉村地區的部分道路為主脈,聯動41個村,整體營建連接都市的南、中、北五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在“一脈”的美麗鄉村觀光帶和“五花”的美麗鄉村片區中謀劃產業布局。如羅涇鎮五村聯動示范片以母嬰康養產業為核心,圍繞片區主產業需求,倒逼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建設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片區。月浦鎮與景域驢媽媽集團落實合作協議,打造“三村聯動”的鄉村旅游示范片區。黨建引領“兩鎮八村”示范片,跨越月浦鎮、羅店鎮區劃界限,將循環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等項目融入示范村建設,通過組團連片發展,把“盆景”連成“風景”,讓鄉村成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田園綜合體。全年推出“農趣、生態、田園、花卉”4條旅游線路,發布“花果寶山”四季采摘和休閑旅游地圖,形成8個休閑農業景點,年接待萬人以上規模景點4個,經營收入3045萬元。
結合鎮村產業規劃編制,對鄉村產業發展加強統籌指導,避免同質化建設,既錯位發展,又相互促進,確保發展可持續。在全區面上,對三種村莊類型分類發展,有村莊有田園的,突出生態功能,做強大健康、互聯網+、農文旅等新業態。有村莊無田園的,做強服務城市的社會功能,統籌村民閑置房地資源,為周邊產業工人提供安居之地。如天平村“天舒苑”人才公寓,收儲113間農戶閑置房屋,滿足約250位園區人才的住房需求,每年每戶增收3-8萬元。無村莊無田園的,加快土地和設施更新,參與地區產業分工。在示范村產業布局中,注重“一村一特”,朝著鄉村經濟片區化、村莊發展組團式加快邁進,彰顯集成度、顯示度。如天平村菌菇產業蓬勃發展,成為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每年村民福利支出達574萬元。塘灣村聚焦大健康產業,打造中國首個母嬰康養村。聚源橋村定位智慧農業和花卉經濟,打造青年雙創鄉野硅谷。海星村發展特色養殖,成為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寶山農業體量不大,整體呈點狀、鑲嵌式分布,“一邊是高樓、一邊是農田”。農業產業在創新中求突破。角色轉變定位。政府由主導變引導,全區籌備成立農業產業發展聯合會,51家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自愿加入,龍頭企業擔任理事,讓市場的事情交由優秀的行家里手。并申報“花果寶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將小而散的地方品牌納入區域大品牌下成長,促進綠色田園從“有身份”到“有身價”。扶持轉變導向。引入價值評價,政策資金由傳統的補耕作面積,向綠色發展、經營質量的考核轉變,探索改革寶山集體農場“一村一社”的生產經營方式,推動要素資源向優質經營主體集中。今年落實農業生產補貼、農業產業化資金8500多萬元,4家市級龍頭企業年銷售均超億元。永大食用菌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3家合作社及2000農戶增收。價值轉變實現形式。積極推廣“全民直播”“訂單農業”產銷模式。聚源橋村安然園藝通過直播,疫情期間銷售猛增,單日銷售額達到60萬元。塘灣村“六一”母嬰護理公益直播“吸粉”600萬。駐村企業做大了,所需的配套服務向村宅延伸,村企聯動、利益聯結、村民致富。全區打造社區通“農家集市”,花、果、蟹、稻等本土特色農產品上線銷售,暢通小農業的內循環。
寶山南北發展差異較大,可支配收入5000萬以上的村全部集中在南部,500萬元以下的村集中在北部地區。全區加大鎮域統籌、南北協作,實現抱團發展,并不斷強化集體資產的規范監管。南部加快轉型,體現區段價值。大場鎮場南村打造“品牌商業”,實現倉儲業態的成功轉型,引入的紅星美凱龍——汶水路商場每年落地各項稅收約1億元。顧村沈楊村依托區位優勢,瞄準億元村目標,建成一期2.1萬平方溫室大棚,配套商貿,對外招商,二期三期也正鉚勁起航。北部資源抱團,放大疊加效應。全區組團成立鑫村、羅村、月村等3個平臺公司,瞄準優質項目精準投資。如羅店鎮20個村出資成立羅村實業有限公司,國資幫扶讓利,入股優質的寶羅福地項目每年收益1000萬元,每個村增加50萬元股權分紅。南北強化協助,實現跨鎮聯動。在區內梳理資源和資金的結對需求,場中、天平兩村一南一北結對合作,“度假、康養、娛樂、研學”的田園式養老產業鏈落地實施。強化資產監管,保障運行安全。全區重點在制度監管上下功夫,突出監管抓兩頭,一抓前段決策管理,二抓末端公務結算,中端強化統籌,形成寶山“1+3+X”監管制度體系(一個實施意見,決策流程、財務管理和經濟發展關鍵環節的三個實施辦法,以及29項具體制度規定)。在全面完成鎮村兩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治理機構,監督指導理事會運行,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關系變更,理順產權關系。全區收益分紅的集體經濟組織達44個,同比增長10%。分紅總額10510萬元,參與分紅的成員人數88220人,人均分紅1191元。
產業興旺是貫徹落實“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基礎。當前,寶山正認真謀劃落實市委關于打造全市科創中心主陣地的新定位、新要求,把鄉村產業發展放在全區大局中通盤思考推進,努力走出鄉村產業興旺的新路子,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