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艷
位于金山區金山衛鎮的金衛村和衛城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自2019年以來,兩個村以“美麗庭院”微治理為主線,探索微更新、微改造,逐步激發村民參與新活力、村莊發展新動能。“微治理”釋放新能量,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治理成效,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得以滿足,獲得感、滿意度也進一步提升。
金山衛鎮金衛村、衛城村位于鎮區周邊,因城鎮發展和上海石化建設需要,兩村分別于1972年、1980年開始耕地逐步被征用。目前,兩個村都已沒有耕地,先后8個村民小組被撤制,未撤制的村民小組還剩6個。經過撤制后,戶籍居民分別為1045人、812人。由于金衛、衛城村在城鎮周邊,交通、生活上都有得天獨厚的便利,不僅外來租住人員多,引來的小商販也多。這些未撤制還留在村內的村民,多把空余的房屋租借給外來人員居住。目前,兩個村外來人口已分別達到1194人和2112人,是典型的城中村。狹小的空間,高密度的人口,給“城中村”帶來了環境衛生臟亂差等突出問題。
一方面,來自本地村民的管理。大量的拆違導致部分村民不理解,對村委會產生對立情緒。特別是2017年以來,金衛村、衛城村按照鎮黨委、政府部署,開展了“五違四必”環境整治工作,村民家內許多違章搭建全都被拆除。這直接影響了村民的既得利益,引發了部分村民對村委會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來自人口結構復雜帶來的融合發展困難。金衛村、衛城村實際居住的戶籍人口僅75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達到3300多人,兩者人口比約為1∶4。因非戶籍人口主要為租住的外來務工人員,管理壓力日益增大。
據統計,金衛、衛城村村內共有大大小小民房248幢。村民不規范建筑,形成了“握手樓”“貼面樓”“一線天”等這樣的“城中村”典型建筑景觀,而這些雜亂、陳舊、矮小的建筑影響整個區域的整齊美觀和活力。由于建筑的混亂,沒有整體性規劃,一些基礎功能沒有完善。
分析金衛村、衛城村兩個城中村存在問題,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城中村是違章搭建的重災區。這兩年,結合無違建居村創建,對村內的違章建筑進行了集中拆除。雖然違建沒有了,但很多地方在大規模的拆違后,整塊場地就荒廢了,村委會沒有引導村民整治后合理使用。在“美麗庭院”治理前金衛和衛城兩個村,幾乎家家庭院里都有拆違留下的裸露宅基,嚴重影響了庭院美觀。
金衛和衛城村結合創城和國家衛生鎮迎復審等工作,開展了暴露垃圾清運、亂堆亂放治理、“牛皮癬”清理整治、污水管網堵塞疏通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環境衛生在一段時間有了明顯好轉。但隨著整治行動的結束,原先存在的環境問題又“死灰復燃”。究其原因,還是出在村干部和相關部門把精力都用在“堵漏”上,而沒有深入系統思考如何在“疏通”上下功夫、求長效。
村民不主動參與村內事務的原因,在于村干部受到“時間緊任務重”思想的牽制,過于強調政策執行的結果,而啟發村民自覺性不夠。工作中“剛性執行”有余,“柔性引導”不足,使得村民不能及時準確地理解政策的意義,造成了村民與村干部的誤會和矛盾。這也致使村里想開展的工作都得不到村民的積極支持和自覺響應。
針對城中村存在問題,2019年金衛村和衛城村按照鎮黨委“加快打造美麗+工程”決策部署,積極探索“城中村”美麗建設新路徑,提出了“以村民為主體,以參與為核心,以微改造為抓手”的城中村美麗庭院創建的基本思路。通過“美麗庭院”創建,帶動各家各戶庭院的“小微”治理,實現從一處美,到一片美,最終呈現整體美。
在美麗庭院創建過程中,金衛村、衛城村充分發揮婦聯組織作用。一方面廣泛動員、凝聚人氣。在創建中,廣泛動員女性參與美麗庭院創建,著力發揮她們在家庭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將家庭的參與意識調動起來,通過美麗庭院建設,讓家庭這個社會最小的細胞去積極主動營造“美”。另一方面典型引路,激發熱情。在創建之初,兩個村分別成立了由村內婦女骨干、庭院建設佼佼者、樂于參與村級事務的熱心人士等組成的美麗督導員隊伍,通過第三方專業組織的增能培訓,培養她們的溝通力、勝任力、團隊協作力等等,充分調動她們參與美麗庭院創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她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參與到美麗庭院創建中,推動美麗庭院創建全面覆蓋,實現“戶戶動員、人人參與”。
結合實際,形成了“五化”的“美麗庭院”評比標準,即環境衛生清潔化、擺放有序整齊化、種樹栽綠生態化、庭院建設協調化、鄉風家風文明化。每項20分,滿分為100分的標準體系。得分70分及以上為標準戶,80分及以上為示范戶,90分及以上為精品戶。以自評、互評等辦法開展評比,達標后進行公示、表彰、授牌。每個月的評比情況用圖標在公示欄中進行標注,有效激發了村民的創建熱情。與此同時,村委會在指導村民改造庭院過程中,始終堅持“花小錢、辦大事”的原則,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引導各家各戶因地制宜,打造低成本有特色的美麗庭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實踐經驗。比如,針對庭院水泥硬化多、雜物堆放多、綠化菜地凌亂多等“三多”問題,探索形成了區塊分割法、無中生有法、見縫插綠法、變廢為寶法等“庭院四法”,使庭院實現了“潔化”“序化”“美化”。再如,引導村民就地取材,使用廢棄豬槽、泡菜罐、輪胎等各種材料與各種植物造景等。無論是庭院微景打造,還是基礎設施補短板,能夠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地方,堅決少花錢或不花錢。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節儉適度,推動美麗庭院改造因地制宜,實現“花小錢、辦大事”。
建立督促結合機制確保美麗庭院創建出長效。在“督”字上,從嚴把控、分層創建。按照“全面開展、分層推進”的原則,開展標準戶、示范戶、精品戶爭創活動,評選按照“標準嚴控、曬評結合、動態管理”進行,采取互評、交叉評等辦法,達標后進行公示、表彰和授牌。同步建立美麗督導員隊伍,全程參與、監督指導爭創活動。在“促”字上,倒逼促進、長治久美。建立倒逼機制,以網格化黨建為契機,通過黨員包干到戶的方式,實行聯系戶扣分黨員連帶扣分,倒逼黨員既要帶好頭還要助好力。建立激勵機制,推廣志愿積分制,通過志愿積分兌換實物的形式,激勵村民積極參與、共建共享,推動美麗庭院管理的精細化、長效化,實現“一時美到長久美”。
在改造庭院“小美”的同時,還注重從解決村民需求出發,推動公共區域的“微改造、微更新”,匯聚起村容村貌的“大美”。比如,金衛村立足村民健身需求,把原先雜亂無章的村宅前荒地建成了一條林蔭慢行的彩色步道,打造了多功能一體化的綠色開放共享空間。衛城村結合古橋——定南橋的修繕、保護,在古橋周邊建成了一塊開放式文化休閑小公園,讓村民在家門口邂逅“口袋公園”。以這樣的“小美”成就村內環境的“大美”,推動村容村民大改變,實現“一處美到整體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兩村在治理中通過植入庭院改造的“小微因子”,以“美麗庭院”創建為突破口,抓住村民最關切的問題、最迫切的需求,以微組織、微標準、微機制、微更新為切入點,在凝聚群眾參與、激活社會組織、培養自治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之前,村民一方面參與社區治理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又苦于參與沒渠道、沒機會,最終導致居民不愿參與,不能參與。在美麗庭院微治理過程中,村委會由社區自治的“包辦人”轉變為社區自治的“服務者”。從動員村民改造自家庭院入手,為群眾參與提供了空間,有效激發了村民的自治活力,實現了從“要我創建”到“我要創建”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思想更體現在行動上。目前,每月上墻的“美麗庭院”標準戶、示范戶的逐漸增多。截至去年6月底,兩個村共有150多戶村民參與“美麗庭院”創建,創建率達到60%,年底兩個村基本實現美麗庭院創建全面覆蓋。可以說,美麗“微治理”為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讓社區自治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每個角落,使居民能夠多渠道全方位參與。
對村民而言,之前的參與自治,往往是三年一次的村委會換屆選舉。自治對居民而言是看起來近、實際上遠,與居民生活聯系不緊密。美麗庭院“微治理”在鼓勵村民打造自家庭院的同時,積極探索“美麗庭院+”,拓寬創建內涵。比如,探索推進了“美麗庭院+志愿服務”“美麗庭院+公益認領”“美麗庭院+尋找最美家庭”等“美麗庭院+”創建模式,將美麗庭院創建內容進行了極大擴展,從衛生劃片、綠地認養、道路維護等小事到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等大事。可以說,以“美麗庭院”為抓手的微治理讓自治融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成為居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以往的自治中,由于村委會大包干,村民成為簡單的享用者,自治面臨“村民只講需求不講貢獻,村委會做得越多被罵也越多”的困境。在美麗庭院“微治理”中,村委會鼓勵村民“人人動手、戶戶參與”,通過庭院改造過程,培養培育村民逐漸意識到“我們的家需要我們共同來建”,共同參與才能共享成果,實現了由“我向社區要什么”到“我為社區做什么”的思想轉變。特別在黨員、村民骨干、美麗督導員等的帶動下,通過持續推進美麗庭院“標準戶”“示范戶”“精品戶”爭創活動,開展村與村、戶與戶之間的互看互學、互評互比,合理運用“點贊臺”和“曝光臺”點燃農戶榮辱意識、責任意識,促使村民自覺主動地加入維護美麗、提升美麗的隊伍中來,在村內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實現村容村貌大提升。
在美麗庭院“微治理”探索實踐過程中,金衛村、衛城村抓住社區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微事物、微組織、微平臺、微機制為突破口,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不斷完善村內公共服務體系,服務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有效的治理、良好的秩序,使村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種“接地氣”的創新,更能夠激發村民的自治活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是城中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