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加快制定糧食法,確保糧食安全底線,這對于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糧食法的基本內容應包括:糧食生產與經營、糧食儲備與調控、糧食質量與衛生安全、糧食預警與應急、糧食安全意識與責任、糧食產業發展、法律責任等重要內容;糧食法立法應加強和完善糧食領域立法,與國際慣例有效銜接,把行之有效的糧食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具備完備的法律規范去適應世貿規則;在現有糧食安全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糧食法,并將那些散見于各法律與行政法規、規章及地方性法規的相關內容加以重新整合。此外,糧食法立法應強化對糧食安全的全過程管理。
目前,糧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糧食運輸效率提高,成本下降,應適應這一情況及時調整糧食儲運制度,優化糧食倉儲、加工、配送布局,加強市場監測,完善糧油市場預警機制,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與此同時,糧食主產區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社會經濟效益、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應大力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提升糧食在主產區就地儲存、就地加工的比例,在糧食主產區培育糧食加工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產購儲加銷”一體化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延伸主產區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確保農民分享糧食產業鏈上的增值收益。
要把依法管糧放在首位,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法》立法進程,爭取早日出臺。加快推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修訂工作,組織起草《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法規形式明確糧食安全責任。
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要進一步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和中央儲備糧考核機制,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使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責任落實落細落到位。要狠抓糧食生產,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加強市場監測預測。提高糧食流通能力,促進糧食產業發展,確保市場有效供應,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要進一步優化民生物資保障的應急管理體系及聯動機制,保障特殊時期的糧食安全。
為保障應急區域糧食等民生物資的市場供應、穩定價格,建議國家選拔一批保障能力強、具有社會與政治責任擔當的民生物資保供企業以及物流企業為主體,完善政企之間應急聯動和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充分整合社會現有的生產、加工、物流、倉儲資源,以市場化為手段,構建跨區域的應急保障供應體系,優化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提高應急供應和配送能力,增強突發事件應對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切實壓緊“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主產區要壓實重擔,穩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多產糧、多貢獻商品糧,主銷區要確保一定的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自給水平,產銷平衡區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區域供需平衡。同時,多措并舉提高支持政策力度和覆蓋范圍,穩定政策預期。及時下撥“一噴三防”補貼經費,提高補貼標準。彌補糧食主產區發展短板,依據糧食凈流入量、糧食生產資源消耗量,對標全國人均GDP 水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轉移支付,讓糧食生產者享受到保險的兜底作用。
要更好地發揮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充分的科技和人才支持。
圍繞加強糧食應急保供,突出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三鏈協同”,聚焦糧食產后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和優銷的“五優聯動”,著力提升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科技創新需求,設立糧食產后收儲、物流、加工、糧油食品等全鏈條科研項目,為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
圍繞全鏈提升、全程優質,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糧食安全與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堅持市場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出臺稅收、金融信貸等配套政策,支持各類涉糧主體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同時,建立糧食產后減損部門合作機制和糧食產后損失評估機制,持續發力,推進節糧減損。
堅持創新驅動,在糧油加工領域培育糧食產業主力軍,可實施“百強工程”:由國務院相關部委會商,制定扶持糧油加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通過財政支持、信貸支持、科技支持,在“十四五”期間培育100 家糧油加工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使之成為我國糧食產業的主力軍。培育跨國糧商,提升國際糧食物流的全球競爭力。由于人地矛盾的剛性約束,我國每年必須進口1 億噸以上的糧食才能滿足需求,建議在美洲建立穩定的大豆供給渠道以及能夠安全通達國內的糧食物流通道。
建議強化農村糧食生產力度,增加產量,逐年以自產糧食替代進口量;擴充倉儲設施,用2 至3年的時間大幅度地擴充糧食的戰略性儲備量;在既有的扶貧和賑災預算中,安排針對糧食生產和倉儲量的份額,依托以“儲(糧)代賑”的機制進行循環操作等。
建議有關部門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快立法進程,共同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早日出臺。同時,全面梳理與糧食安全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對法律規定之間相沖突的及不合時宜的內容進行修正,對涉及糧食安全的一些立法空白進行補充和完善。
小麥可以轉化為10 大類500 多個品種,面粉僅提取了小麥20%左右的價值,仍有80%左右的價值有待開發利用。比如,麩皮可以做液體蛋白、化妝品等有機產品。我們在工作中感覺到,要提高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必須在創新和延伸產業價值鏈上下功夫。希望國家有關部委和科研院所能夠在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完善糧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規,將糧食管理納入市場經濟體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范圍,加快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強化依法管理,合規經營。
優化糧食收購保護價調整機制。首先制定的保護價要能夠補償生產成本并保護農民獲得適當收益;其次要按質論價,適當拉開不同品種糧食之間的差價,鼓勵農民生產優質糧;最后,適當調整保護價收購范圍,引導農民科學種糧,促進糧食供求平衡和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