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朝欽
(四川省科學城醫院,四川 綿陽)
腎結石是由草酸、鈣、尿酸、胱氨酸等晶體物質在腎臟的異常聚積導致的疾病,是泌尿系統的多發病與常見病[1]。抗感染性治療能夠有效預防患者術后的感染,是臨床預防腎結石術后復發的重要途徑[2]。本文通過對36 例腎結石術后患者進行觀察與研究,探討評估腎結石術后患者泌尿系感染與結石復發的臨床情況,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7 年5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36 例腎結石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3 例為腎結石術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觀察組13 例為腎結石術后泌尿系感染患者。觀察組患者男性15 例,女性8 例,年齡24~69 歲,平均(44.28±4.74)歲。對照組患者男性8 例,女性5 例,年齡28~68 歲,平均(45.32±4.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腎結石術后患者均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批準研究。
在手術開始前,對患者的晨尿進行常規檢查,對其尿液行尿液培養和藥物抗過敏檢測。其中藥物抗過敏試驗應用細菌鑒定方法,尿液的培養則使用涂片檢驗方法。根據患者的檢測結果并結合具體病情,使用適量的敏感抗生素進行對應治療,直至尿培養恢復到正常范圍才能夠行腎結石手術。全部患者在腎結石術后,均行1~2 周的抗感染治療,并且對患者尿結石成分進行分析。將結石標本用清水沖洗干凈并研磨成粉,將研磨后的結石標本添加鎂劑進行檢測,若檢測結果呈藍色,則表示含鎂結石;將研磨后的結石標本添加尿酸試劑進行檢測,若檢測結果呈藍色,則表示含有尿酸結石;將研磨后的結石標本添加磷酸試劑進行檢測,若檢測結果呈黃色,則表示含磷酸鹽結石。待患者恢復出院后,對全部患者均行1~2 年的隨訪,并結合患者出院前的尿結石分析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記錄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后結石復發情況。利用尿液常規檢查,若患者的尿蛋白>10000/μL,則代表其尿常規異常。根據B 超檢測結果,若患者尿液中有結石碎片再生長,則代表其尿結石復發。對患者的尿液結石成分進行相關分析,若患者尿液中含有磷酸鎂銨,則代表感染性結石。
將得出的腎結石術后患者數據使用SPSS 18.0 軟件針對性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并采用(%)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 進行檢驗,采用(±s)表示,當腎結石術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與腎結石術后泌尿系感染患者的比較,P<0.05為差異顯著,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全部患者均行1~2 年的隨訪,在36 例腎結石術后患者中,共有7 例患者有結石復發癥狀,結石復發率為19.44%。其中對照組23 例為腎結石術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結石復發癥狀,對照組結石復發率為8.70%。其中觀察組13 例為腎結石術后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有5 例患者有結石復發癥狀,觀察組結石復發率為38.46%。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結石復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泌尿系統內所有部位都有可能產生結石,但通常始發于腎[3]。腎結石產生部位多在腎盂或腎盞,且結石能夠排入膀胱與輸尿管,輸尿管內的結石幾乎都來源于腎臟[4]。患者一旦發生腎結石疾病,若不進行有效處理,將對患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5]。腎結石手術是我國臨床常用的腎結石治療方式,但患者在術后非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與結石復發情況,因此,抗感染治療是治療尿路感染與預防結石復發的重要方式[6]。
抗感染治療作為一種有效的腎結石術后尿路感染與結石復發治療方式,其方式主要包括對患者的晨尿進行常規檢查,對其尿液行尿液培養和藥物抗過敏檢測。根據患者的檢測結果并結合具體病情,使用適量的敏感抗生素進行對應治療,全部患者在腎結石術后均行相應的抗感染治療,對全部患者均行隨訪并結合患者出院前的尿結石結果進行分析[7]。若患者尿液中有結石碎片生長,則代表其尿結石復發。若患者尿液中含有磷酸鎂銨,則代表感染性結石。
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36 例腎結石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為腎結石術后非泌尿系感染患者,觀察組為腎結石術后泌尿系感染患者。對全部患者均行1~2 年的隨訪,在36 例腎結石術后患者中,共有7 例患者有結石復發癥狀,結石復發率為19.44%。其中觀察組13 例為腎結石術后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有5 例患者有結石復發癥狀,觀察組結石復發率為38.46%。觀察組患者的術后結石復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研究結果表示,對腎結石術后患者加強抗感染治療在本次研究中的臨床效果較為理想,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的尿路感染情況,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性結石的復發幾率,抗感染性治療能夠有效預防患者術后的感染,是臨床預防腎結石術后復發的重要途徑[8],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