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是膽囊壁和(或)膽管壁受到細菌侵襲而發生的炎癥反應,即膽道感染,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主要分為急性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炎多數患者有膽絞痛病史,并有上腹部飽脹不適、厭油膩飲食和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也可有右上腹和肩背部的隱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有相關研究顯示,膽囊炎的發病率在日益上升,大多都伴隨著膽石癥出現。目前膽囊炎臨床癥狀明顯并伴有膽囊結石者應行膽囊切除術,對年老體弱或伴有重要器質性病變者,可選擇非手術治療,方法如合理作息、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合理飲食等,因此,加強膽囊炎患者的護理和飲食指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
膽囊炎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膽囊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或脹痛,常發生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后或夜間發作,疼痛放射至右肩、肩胛、右背部,發熱,惡心、嘔吐、厭食等消化系統癥狀。患者的臨床癥狀會不斷變化,疼痛感也會不斷加重。膽囊炎主要分為急性膽囊炎與慢性膽囊炎。若患者在患病后未引起重視,可導致病情加重。隨著膽囊炎炎癥及結石反復刺激膽囊黏膜可誘發膽囊癌的發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較大的威脅。
膽囊炎患者康復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護理措施的開展,具體措施如下:①合理作息: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高度緊張。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對于尚在急性發作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臥床靜養,對于慢性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運動量過大會導致患者的膽囊負擔加重,因此患者應避免過度運動。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較為柔和的運動方式,可以促進患者的膽囊肌肉收縮,促進膽汁的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復。②心理護理:患者的情緒也是影響膽囊炎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認為情志不舒容易導致肝氣郁結,從而加重膽囊炎的病情。因此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表現。患者長期住院靜養可能會感到心情煩躁,加上受疼痛的影響,情緒可能會較為低落,護理人員應對其加以疏導,樹立患者的治療信心。保持情緒的舒暢,有助于調和氣血,促進膽囊炎的恢復。③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遵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指導,如腹痛的患者,囑患者臥床休息,取舒適體位;指導病人進行有規律的深呼吸,達到放松和減輕疼痛的目的;對診斷明確且疼痛劇烈者,給予消炎利膽、解痙鎮痛藥物,以緩解疼痛。若患者有發熱的現象,根據患者體溫情況,采取物理和(或)藥物降溫措施,遵醫囑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恢復正常體溫。
合理的膳食是緩解患者病情、促進膽囊炎恢復的關鍵。對于慢性膽囊炎患者而言,在急性發作期時應絕對臥床靜養,減輕膽囊的負擔,可根據護理人員的指導,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的普通飲食或半流質飲食。禁食煎炸類食物、動物內臟、辛辣及煙酒等油膩刺激性較強的食物。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脂肪類食物的攝入。膽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多食用清淡的食物,若患者還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則應注意控制食用含有較多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飲食的選擇十分重要,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促進膽囊炎恢復的關鍵。膽囊炎患者的飲食需要培養良好的規律,每餐應定量,且需定時進食,做到少食多餐,注意不能一次進食過多,導致膽囊的負擔加重。每日可進5~7 次,有助于膽囊分泌膽汁,促進膽汁的排出。每日的脂肪總攝入量應控制到20~30 g,蛋白質在50~70 g,適當攝入蛋白質能夠促進患者自身修復損傷的組織。同時患者應保持充足的維生素,多食用蔬菜及水果,維生素的攝入有助于患者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及機體修復能力。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每日超過2000 mL 的飲水量,多飲水不僅能避免便秘的發生,還能將體內的膽汁濃度稀釋。
膽囊炎患者在接受護理的同時,也需要自己進行約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工作中勞逸結合,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及穩定的情緒有利于促進膽囊炎的恢復,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