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都會在家里準備一個家用血糖檢測儀,方便于對血糖進行實時監測,那么是否在家里監測結果沒問題就不需要去醫院定期檢查了呢?其實在家監測結果是非常片面的,糖尿病有很多的監測指標,我們可以將糖尿病監測指標簡單分成三個大類,分別是診斷指標、病因指標和監測指標。在醫院監測時,醫生會根據不同的監測結果對于糖尿病進行分析診斷、情況分類、療效判斷,最終得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下面本文將詳細介紹糖尿病診斷中的這三類生化監測指標。
診斷指標主要指血糖檢測,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例如隨機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檢測、葡萄糖耐糖試驗(口服葡萄糖后觀察血糖的變化)、尿內含糖量監測。這些監測都是判斷患者是否患病的依據,也能判斷糖尿病的患病狀態,在檢測這些指標之前都需要嚴格按照醫囑去做,不然容易影響數據結論的準確性,影響醫生對患者情況的判斷,比如檢測空腹血糖時(空腹狀態指停止進食8 h 或以上,時間太長或者太短都不好,一般是第2 天需要抽取空腹血量時,前1 天晚上晚餐后就不再進食,期間飲水需少量),空腹血糖由于血糖含量最穩定,患者不能提前故意控制飲食,應當按照平時的生活方式,這樣檢查出來的數據才是最真實可靠的,而已經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在做空腹血糖監測的時候,不能提前停止藥物使用,只是當日抽血早上那一次藥物需要抽血后再服用。為確保患者在家監控血糖時試驗數據的準確性,患者需要定期對家用便攜式血糖儀進行校準,做好測試紙條的防潮工作,并且確保試紙在保質期內,監測的結果需要咨詢相關專業人士,當數據出現異常的時候需盡快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不可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斷。
病因指標的檢測主要是引起糖尿病發病的相關指標,包括胰島素、C 肽、糖尿病自身抗體等。引起糖尿病的病因在于胰島素異常,而胰島素是胰臟產生的一種降低激素,在胰島素分泌的過程中,還會伴隨C 肽的分泌,胰島素也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胰臟的異常就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異常。通常臨床表現為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絕對不足的即Ⅰ型糖尿病, 主要由于機體產生自身抗體所致,90% 以上的患者自身抗體陽性,治療過程中絕對依賴外源性胰島素,若不用胰島素治療,就會出現酮癥酸中毒。發病常為青少年患者,呈消瘦體型。相對不足即Ⅱ型糖尿病,由于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故患者體內胰島素含量正常或升高,但仍表現為不足,病情相對隱匿,病程發展較慢。發病常為成年患者,多數呈肥胖體型。由于兩種糖尿病的情況不一樣,治療方式也是天差地別,醫生需要根據胰島素和C 肽分泌的具體情況將糖尿病類型分類,才能找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糖尿病的監測指標可以更具時間長短分為短期監控與長期監測,短期監測包括血糖和尿糖,主要作用在于隨時關注糖尿病病情的變化,并且可以對病情的發展做出相應的預測。長期監控包括糖化血紅蛋白、果糖胺、糖化白蛋白、酮體、尿微量白蛋白等,長期監測的主要在于評價血糖的控制效果,監測是否出現并發癥。比如糖化血紅蛋白的監測,人體血紅蛋白的壽命一般是120 d,在血紅細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會相對保持不變,不會因為抽血的時間、病人的狀態、是否用藥等因素無關,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紅蛋白越高,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越大,也被作為糖尿病穩定控制的最佳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