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乃哲,徐煥苓,張九菊,相海燕,韓慶龍,劉芮成,李佳桐,趙沙沙,陳虹樑,趙勇,戴雁彥
(1.河北省大城縣中醫醫院 治未病科,河北 大城;2.指尖易筋療法創始人 (Nctural Therapy O.T.M.Inc);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心內科,北京)
郭維琴教授是國醫名師,國家級名老中醫,著名中醫心血管專家郭士魁教授之女,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在國內最早提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為心力衰竭基本病機。善于益氣活血法從脾胃三焦脈絡和雙心理論來治療冠心病。益氣通脈湯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支架術后的特色有效方劑,益氣瀉肺利水方是治療心力衰竭的著名方劑。
陳虹樑教授是美籍華人著名中醫教授,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腫瘤經方治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陳虹樑指尖易筋療法是陳虹樑教授自己總結中醫經典和臨床經驗而創立的一套獨特有效的純自然療法。是屬于中醫推拿的一種以指尖為治療方式,以膜絡為理論基礎,從三焦論治,通過解穴道而通達人體氣、血、水三道,進而達到較好的調整修復臟腑功能的目的,可以心身同調的治療手段。
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脈“氣力衰竭”,心體受損,心陽鼓動無力,血液循行不暢,不能濡養周身,逐漸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甚至臟腑功能衰竭的一類危重癥候群。臨床上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腫、瘀血、尿少等為主要表現。
郭維琴教授在國內最早提出“氣虛血瘀,陽虛水泛”為心力衰竭基本病機。病性:本虛標實;病位:心,與肺脾肝腎相關。治則:益氣活血,溫陽利水。方藥:益氣瀉肺利水方。郭老認為心氣虛是發病之本,《素問平人氣象論》言“臟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素問痿論篇》云:“心主身之血脈”。氣虛血瘀為基本病理變化,心氣虛是通過“氣帥血”功能減弱導致血瘀證,現代醫學手段證實血瘀證是心氣虛患者普遍存在的標證[1]。制方:黨參,生黃芪;桑白皮,葶藶子,車前子;桂枝,葛根;丹參,紅花;澤蘭,澤瀉;豬苓,茯苓;加減應用雞血藤,莪術;黃精,酒萸肉;連翹,菟絲子等。
陳虹樑教授指出心力衰竭是陽虛造成,陽氣不足則陰血不生,在生理上陽氣是化生之本。病理上,較之陰精,陽氣更易受損。最為重要的是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氣,輔心而行血脈,氣不煦則血不濡,氣不順則心哀,氣滯則心傷,肺氣的宣通,氣虛則血行失暢,而瘀阻水道,三焦氣化不行,發為紫紺及腳部水腫。“肺朝百脈”并非空穴來風,不僅心臟要靠肺氣的濡養,此處上焦亦正是與心肺之氣血“霧”化后將對體內產生一個“相濡”的作用。而且三焦也必須靠肺的精氣的運化重新對元氣補充。《諸病源候論·上氣鳴息侯》云:“肺主于氣,邪乘于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上氣喘逆鳴息不通”。肺氣之堵,會讓心臟失去循環功能而亡[2]。
郭維琴教授從三焦氣血脈絡分析,《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遍布在人體胸腔及腹腔,是氣血、津液運行至五臟六腑的途徑。三焦通暢,則水液及氣機運行順暢無阻;相反便會引起氣化功能失調,影響各個臟腑間的調節機能,導致各個相關臟腑的病變。
郭老認為心衰病位在心涉五臟,心脾關系最重要,病機以心氣虛為本,而脾胃運化受損與其密切相關;病機以痰瘀飲為標,心脾功能失調為其重要因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以營養五臟。心屬火,脾屬土,心脾乃母子關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變中,脾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無源,心氣虧虛。心氣為人之精氣,血由心氣推動,心氣的充沛則賴于脾胃的功能正常。脾胃升降失常,則氣機阻滯,則脈道不利,心氣鼓動力弱,心氣推動血脈。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脾臟清陽之氣主升,脾氣一升,則心氣鼓動有力,氣血運行。心脾功能失調是心衰之標-痰飲“瘀血”產生的重要因素。心主血脈,心氣不足,則推動無力,氣血凝滯,血脈不通,而發為瘀血。脾主運化,脾失健運,水濕停聚,痰飲內生[3]。
陳虹樑教授以膜絡從三焦論治來分析人體系統,可以讓我們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膜”與“絡”是一個相互依賴,生存和運作的關系,因為它的構架作用是氣血津液輸泄的重要通道,膜是絡的支架,是絡的功能最初形成人體生命的實體之一,隸屬于絡,也是人體氣血向實體的轉化的一種現象,主要功能為輸送津液,但不能代替絡的功能。絡主要對人體的氣血調節、輸布起主要作用。并且上焦的霧化作用,則必須由膜絡的作用完成。所以膜絡一旦出現問題,發生粘連,比造成氣血受阻,如沒有及時發現處理,瘀堵之癥會日加嚴重,最終造成組織的病變。
三焦對于中醫各種療法運用時的思考相當重要,也是益氣瀉肺利水方治療和指尖易筋療法診斷的重點。
(1)上焦:上焦在相火的溫煦下,如霧露般的狀態,所以《靈樞·營衛生會》又形象的概括為“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彌漫之狀,有灌溉并滋養全身臟腑組織的作用。
(2)中焦:中焦脾胃在相火的溫煦下能腐熟、吸收、運化水谷精微物質,進而化生氣血,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這個被概括為“中焦如漚”“漚”,有浸泡、腐熟、蒸化的意思,猶如發酵的狀態。三焦為一大腑,其氣機升降之通道受阻定產生“漚”的運化發生問題。并且這種“漚”的運化必須由膜絡之渠道傳送,而膜是協助絡之進行水濕氣化的“道隧”。如腸胃內外壁夾層的空間,正是上焦“霧”化后的狀態,由孫絡向內壁輸送的一種功能性表現。所以不管是通往任何一個臟腑,任何一個經脈,氣血都以膜絡架構的存在發揮作用。當三焦任何一個發生癥狀,大腑將無法循環而得以補充臟腑之氣而發生病癥。
(3)下焦:下焦大腸、腎與膀胱在相火的溫煦下能出大小便,濟泌別汁,分化清濁,猶如川瀆注下,所以被概括為“下焦如瀆”。當下焦與帶脈、大腸氣不能相和,作用不協調,也正是一種當元氣大量消耗,卻又得不到其他臟腑所屬之氣的及時補充,就會更為衰弱,反過來又使三焦和帶脈不能進行中和的運化,這種循環現象受阻,就發生了無力“瀆”的癥狀。
三焦雖有分工,但環環相扣,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并且三焦并非僅為“三”,古語之含義為“多”。在它們的互為運作中,下焦因堵而無法排除殘渣之物,而致邪氣反沖。中焦又因此反沖而使脾胃輸送水谷之精受困。在此雙困之下,上焦之如“霧”的功能不但會因此受阻,而且嚴重遏制了肺氣的流通
肺在水代謝中的作用,即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調,水液得以下輸至膀胱;同時又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將津液布散于周身。可見,肺臟的宣發與肅降功能健旺對三焦功能的發揮起到關鍵作用,進而對氣與津液的正常運行起到保證作用。臨床上也多涉及到肺、腎兩臟。心腎肝肺位于四旁,脾胃斡旋氣機居中。脾肺為母子之臟,母病及子,肺失于肅降治節之功,通調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內結,則可遏傷心陽,阻塞心氣,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早期。“土能制水”,腎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斷補充,故脾胃不健,運化無權,久之可波及到腎,不但加重了原來的病情,又可產生新的病變,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后期。
郭維琴教授常用桑白皮、葶藶子等瀉肺利水中藥。亦根據病情常用麥冬、石斛等品滋陰活血利水。陳虹樑教授指尖取中府穴,經屬手太陰肺經穴,能清宣肺氣,瀉胸中熱邪。亦根據病情,指顫法應用于三陰交、孔最等穴滋補肺腎之陰,調達氣血。
(1)益氣活血法:黨參與黃芪,相須相使,增強補氣培元之功,補脾益肺,增強衛外之功,元氣足,從而五臟得以給養,心氣得以充足,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榮則不痛。參、芪相須配伍“氣行則血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丹參與紅花,丹參功同四物,益氣活血,清心安神。紅花辛散,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鬼箭羽:《本經逢原》言:“鬼箭,專散惡血”。《藥性論》又言其有:“破陳血”之功。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以及心系疾病的“瘀血”證,均非“一日之寒”,以破瘀除濁的鬼箭羽,其散惡血、破陳血進一步加強了丹參、紅花活血通絡作用。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特色用藥雞血藤、海風藤善活血通絡,從絡病入手,且祛風通絡,一效多能,對膜絡阻塞治療至關重要。
(2)泄肺利水法:《血證論》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張景岳:“凡治腫著,必先治水”。桑白皮泄肺,葶藶子,車前子利水;茯苓豬苓健脾利水不傷陰,澤蘭活血利水,澤瀉利水滲濕。
(3)祛濕逐痰,活血破瘀通痹:痰濁壅塞于膜絡,并與血搏結,阻塞脈絡,常用瓜蔞、薤白、半夏、陳皮、膽南星等祛痰,并用三棱、莪術、桃仁、山甲、水蛭等活血破瘀。
(4)理氣調肝:心氣虛,多有氣滯血瘀,血脈瘀阻,宜應用理氣藥,且理氣藥有助于活血利水效果。以郁金、枳殼、青皮、片姜黃疏肝理氣,并善用白芍赤芍養肝柔肝,滋陰活血。
(5)補腎溫陽法:桂枝白術仙靈脾酒萸肉溫陽。
“一府”:中府穴;經屬:屬手太陰肺經穴。中府在古語中另有一層意思,有專管一方之職要之責,雖肺朝百脈,故中府在此之專職要領會。此穴能清宣肺氣,瀉胸中熱邪。配幽門、極泉及揉胸骨之任脈,治心臟疾病和解除淋巴堵塞。
“三門”:(1)幽門穴,經屬:幽門穴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亦屬奇經八脈中沖脈交會穴。穴位闡釋:幽者,隱也。顧名思義,其穴為陰暗、潮濕、隱藏之處,且位處四面擠壓之地帶,受制于肋間肌與胸膜之影響,此穴易堵、易瘀而致脾腎水不調、肺氣不降。此穴是解除心臟病之要穴之一。(2)期門穴,經屬:屬足厥陰肝經穴,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穴位闡釋:期門穴,指天之中部的水濕之氣由此輸入肝經。集中后,沖擊肝、脾。本穴為肝經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門穴無物外傳而使本穴處于氣血物質的空虛狀,本穴作為肝經募穴,盡管其穴內氣血空虛,但卻募集不到氣血物質,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門。其氣血物質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濕熱水氣。其運行由穴外進入穴內后循肝經下行,因此此穴之重點為排毒作用。功能為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濕風氣。與中府、幽門遙向呼應。協肺氣下降,排肝膽之積毒,是解肝郁之要穴。(3)章門穴,經屬:此穴屬足厥陰肝經經脈。《千金方》云:“主飲食不化,入腹不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痛羸瘦”。《圖翼》云:“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僅經,胸脅痛”。如心胸郁悶、煩熱、口干、面黃肌瘦、身體虛弱、全身無力。
菟絲子在《本草拾遺》:“主治冷氣風痹,開胃下食去腹脹,久服明目”。《大明日華本草》“補五勞七傷,治鬼交泄精、尿血、潤心肺”。連翹在甄權的《藥性論》: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大明日華本草》:“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李杲云:“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朱震亨云:“瀉心火,除脾胃濕熱,治中部血證,以為使”。
連翹菟絲子連用經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心肌重塑,增強免疫功能,補腎益精、解毒清熱[4]。
中府穴經屬手太陰肺經穴,此穴能清宣肺氣,瀉胸中熱邪。
幽門穴經屬是足少陰腎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亦屬奇經八脈中沖脈交會穴。位處四面擠壓之地帶,受制于肋間肌與胸膜之影響,此穴易堵、易瘀而致脾腎水不調、肺氣不降。
幽門配中府可以治心臟疾病和解除淋巴堵塞,調腎水降肺氣,以使正氣注于胸中,供應心之所需,改善心之所求。
雙心治療:患者焦慮抑郁,郭老常用珍珠粉、龍骨、牡蠣、棗仁、茯神、玫瑰花、郁金、合歡皮、夜交藤等治療。
指尖施法中,患者如情緒不穩,平臥后在操作其他穴之前,可囑其合目,先按此穴,緩緩揉動,能起安神平脈之作用。
郭維琴教授在雙心治療中亦采用薄荷、葛根、川楝子、青皮等調肝氣,陳虹樑教授亦采用撥日月、期門、氣沖、大包,推松肋骨、髖骨以使氣機轉換調暢。
我們在臨床治療中,加用了古箏樂曲《夢江南》,起到安神沉心靜氣作用,對于醫生和患者均有調整作用。
鄧乃哲團隊采用郭維琴教授益氣通脈湯及益氣瀉肺利水方聯合陳虹樑教授指尖易筋療法在新靶點中以膜絡理論為基礎從三焦論治對氣血脈絡治療進行心力衰竭的雙心心臟康復,收獲非常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從科研角度總結評價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