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炎林,吳輝坤,2,3★
(1.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2.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3.湖北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北 武漢)
根據2018 年全球癌癥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肝癌發病率居第6位,病死率居第4 位[1]。我國肝癌發病率高居不下,由于特殊的國情,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往往是肝癌中晚期,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肝癌的病死率難以下降。但在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我們發現通過中醫藥辨證診治原發性肝癌具有顯著的效果,并能有效延長原發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中醫藥治療原發性肝癌的作用機制是十分復雜[2]。湖北省中醫院中醫肝病研究所在二十余年防治肝癌的臨床工作中經歷了從“毒”[3]到“毒痰瘀”[4]再到“毒痰瘀虛”的辯治過程[5-6],從“毒痰瘀虛”對慢性肝病進行臨床辨證論治,采用扶正解毒化痰祛瘀法治療肝癌,能夠有效延緩病情的進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探索中醫藥在治療肝癌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闡釋肝癌“毒痰瘀虛”證候要素的科學內涵,為治療肝癌提供更多思路。
肝癌屬于西醫病名范疇,追溯其中醫病名,中醫古籍中并未明確出現“肝癌”一詞,多以其癥狀或病機來命名。中醫肝癌多屬“肝積”、“積聚”、“癥瘕”、“黃疸”、“肝脹”等疾病范疇。
肝癌的中醫病機復雜,涉及多個病理因素。葉麗紅等[7]認為癌毒是肝癌致病的關鍵。癌毒的形成錯綜復雜,多由內外因相合形成。先天稟賦不足、內傷七情、久病體虛、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等可造成癌毒內生,阻塞氣血運行,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日久則有形結塊形成。邵夢揚教授[8]認為肝癌的病機與脾腎最為密切,脾氣虛弱、肝氣抑郁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虧虛、臟腑失調則是發病的內在條件。周仲英教授指出,邪毒、瘀熱、結滯和正虛是肝癌的主要病理特點,貫穿始終[9]。錢英教授[10]提出肝癌的病機特點為“肝郁脾腎氣血虧,痰濕疫毒殘未盡”,肝癌的病程進展中濕、熱、疫毒是貫穿肝癌病程始終的因素。王靈臺教授[11]認為,正氣不足是原發性肝癌發病的關鍵所在,正氣虧虛導致痰、熱、瘀等病理產物停留,熱毒痰瘀互結、脾腎虧虛,則形成重癥頑疾。綜上所述可見,肝癌病位涉及肝、脾、腎、肺、心、膽、胃等,病理因素有濕、熱、毒、痰、瘀等。毒、痰、瘀互相交結,正虛邪實,內外相合,則致肝癌發生。
肝癌的證候要素是毒痰瘀虛[12]。從致病因素來說,肝炎病毒、有機氯農藥等有害化學物品以及霉變的食物等均可導致肝癌的發生,這一系列的致病因素均為“毒”的范疇,外毒侵犯人體,造成機體陰陽平衡失調,則可導致癌毒內生。從病理因素來說,內外之毒合邪,影響臟腑正常生理功能,肝失疏泄,氣機條達失常,氣血運行不暢,則血瘀。而“痰”常與“濕”相隨,又易隨氣走全身,既為致病因素,又為病理因素,且痰濕之邪稽留日久,化熱成毒,容易導致肝癌病情的復雜化。“虛”這一證候要素貫穿肝癌疾病的始終,素體虛弱,易感外邪,內邪相合,則易導致肝癌的產生;癌病日久,毒、痰、瘀互結,影響機體臟腑正常生理功能,則可見肝癌患者臟腑失調、體質虛弱。
“毒”亦為癌毒,最早出自于《黃帝內經》,是肝癌發生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因素。結合現代醫學,癌毒可分為外毒和內毒兩種,外毒包括各種肝炎病毒、過量酒精、亞硝胺類、黃曲霉素等物質;內毒的定義較為廣泛,具體指引起人體正常臟腑生理功能異常或受損的物質,癌細胞只是癌毒的一種表現形式[13]。外毒能夠侵入機體造成內毒的發生,內毒反作用于機體能夠增強外毒的效力。因此,癌毒是造成肝癌重要的病因之一,也是肝癌病情發生發展的轉折點和觀察因素。李黎等[14]將消癌解毒方作用于H22 荷瘤小鼠,觀察其對血管生成因子及蛋白的影響,消癌解毒方由白花蛇舌草、僵蠶、蜈蚣等組成,實驗證明消癌解毒通過對血管生成因子及蛋白的影響,能夠有效抑制瘤體的生長。
中醫“痰”包括痰證及飲證。《諸病源候論》:“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隨氣道咳涌而出為有形之痰,常提示體內水飲內停、內濕蘊結、火熱凝痰等病理變化,而肝癌的病理因素常常與無形之痰相關。肝中之痰,以無形、廣義之痰為主,肝癌病位在肝,以痰濁為邪,聚于脅下形成有形腫塊、結節[15]。李斌等[16]對TACE 術后肝癌患者采用健脾消痰散結方進行治療,方用黨參、浙貝母、法半夏、莪術等12 味中藥隨證加減,對照組采用保肝及對癥治療,觀察治療12 周后發現健脾消痰散結方能夠降低肝癌患者的不良癥狀,延長其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
“瘀”為血瘀。肝臟主藏血,肝生理功能失常,肝臟氣血不足,難以維持氣血的正常運行,氣血失調,血行脈外;或肝主疏泄功能失常,氣機失于調達,瘀血內停,均能導致血瘀的產生。血瘀內停亦能導致氣機阻塞,引起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滯留血脈、臟腑等,易與毒邪相互膠結,引起肝癌病情的加重;血瘀日久可化熱,反灼于血液、陰津,引起機體陰虛少津等癥狀,亦可導致肝癌病情的復雜化。趙韜[17]對90 例肝癌術后患者進行中醫藥對癥治療,使用含有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功效的膈下逐淤湯進行治療,對照組予以對癥支持治療,治療4 周后觀察發現膈下逐淤湯能夠改善肝功能狀況,有效緩解肝癌患者的不良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
肝癌病位在于肝,涉及脾、腎、肺等臟腑,常見肝脾腎虛。肝癌病程長,耗傷人體正氣,可見氣虛、血虛、陰陽兩虛等。在臟腑理論上,有從脾虛論治肝癌,亦有從腎虛出發診治肝癌。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腎屬水,脾為土,肝為木,三者關系密切,雖治療治法上,存在肝癌偏于脾虛還是腎虛之論,但總體來說,導致肝癌發生發展的痰、瘀、水、濕等病理毒邪產生的根源在于“本虛”[18]。趙丹等[19]對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西藥聯合中藥進行治療,對照組服用索拉非尼,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益脾養肝方對癥治療,藥用黨參、白術、茯苓等益氣健脾類中藥,隨癥加減。發現聯合應用健脾類中藥復方能夠緩解肝癌患者的癥狀,改善生存質量,并降低服用西藥的不良反應。劉皎皎等[20]對采用吉西他濱化療的肝癌患者聯合應用補腎養肝中藥,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地五養肝膠囊,方用熟地黃、五味子、茵陳等,用藥12 周后觀察發現聯合應用地五養肝膠囊能夠改善肝功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降低不良反應。
本文對肝癌的癥候要素進行分析探討,從肝癌病因病機及證型等歸納其證候要素,主要表現為毒、痰、瘀、虛,而從四個方面入手,其每個方面又包含各自的內涵與外延。從毒、痰、瘀、虛各個方面出發采用中藥對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均能取得不錯的進展。但把握中醫的整體思維,了解肝癌病情的發生發展,從肝癌癥候要素出發,將毒痰瘀虛整體作為肝癌的辯證思維,更能為臨床中醫醫生辨證診治肝癌患者提供思路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