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成,程紅
(1.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安徽 合肥)
絕經前后諸癥指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出現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精神倦怠、手足心熱,或伴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癥狀[1]。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女性發生自然絕經的年齡通常在45~55 歲,我國目前約有1.3 億圍絕經期婦女,而這其中超過70% 的女性出現與絕經相關的癥狀[2],對女性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梁文珍教授為國家級名老中醫,安徽省首屆名中醫,從事婦科臨床、教學及科研50 余年,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絕經前后諸癥治療有著自己的見解,筆者有幸跟診學習,現將梁老對該病的經驗總結于下。
梁教授認為本病的病因可分為二個方面;首先為絕經期前后腎精不足,造成各臟腑功能失調,主要以肝和心為主;其次處于此時期的婦女受體質、營養、社會環境、生理、精神壓力等各個方面影響,都可出現絕經前后諸癥。本病發生機制主要是腎精不足,肝火上亢,心神失養。腎藏精,主生殖發育,乃先天之本、元氣之根,腎精化血,血亦養精,精血互生,為女性每月經血提供物質基礎。婦女進入圍絕經期,腎精漸衰,天癸將竭,沖任之脈虛衰,則月經失調而致絕經。乙癸同源,腎精不足可導致肝失所養,疏泄失常,肝火上亢,出現煩躁易怒、眩暈耳鳴、腰背酸楚;腎精虧虛,則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神失養,陰虛火旺,熱擾心神,則烘熱汗出、心悸失眠、手足心熱。
臨床上梁教授以益腎柔肝,養心安神為主要原則,輔以心理及飲食、生活調理。梁老自擬安更湯(黃精 10g 龜甲10g 百合10g 生地黃15g 當歸10g 炒酸棗仁10g 生龍骨10g 生牡蠣10g 丹參10g 櫓豆衣10g)為基礎方進行化裁。方中黃精補益腎精,《本草綱目》曰黃精:“補諸虛……填精髓”。龜甲可滋陰潛陽,益腎健骨,補心養血;百合甘淡微寒,斂氣養心,安神定魄,甘中有收,清中有緩;伍以生地質潤多滋,涼血生津,當歸辛潤,補血和陰,三藥甘潤滋養,入心腎滋陰補血,清心安神。炒酸棗仁甘潤酸收,養肝寧心,安神定志,配以生龍骨、生牡蠣平肝潛陽、安神定魄,櫓豆衣養血平肝,滋陰除熱,此四藥聯用,養肝血、定魂魄、除虛熱、斂盜汗,建寧心安神之功;丹參微寒,清血中虛火而安神除煩,且苦降能行血中之滯,古代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臨床研究也表明,丹參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可擴張血管,活血化痕,改善循環[3]。全方甘潤滋養而不滯膩,清心安神而兼和血。同時梁老強調在診療中不能忽視心理上的疏導,注重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勸導安慰,使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建議患者平時注意安排好工作生活,適當體育運動,合理飲食,囑家屬多給予患者關心、交流,治療起來必定事半功倍。
李某某,48 歲,職員,已婚,初診日期2018 年12 月1 日。患者因“月經紊亂伴烘熱盜汗、少眠、腰酸頭暈1 年,加重4 月”就診。14 歲初潮,既往月經史6-8 天/22-27 天,末次月經2018 年6 月25日--6 月30 號,量少,色偏暗,有血塊,伴腹痛、腰酸、乳脹。現月經5 月未潮,下腹常有脹痛不適,烘熱盜汗、少眠、腰酸頭暈。飲食及二便尚可。婚育史:已婚,適齡結婚,1-0-0-1(剖腹產1 胎,避孕環使用10 年,現已取環2 年,避孕套避孕)。輔助檢查:(2018 年11 月26號 安醫一附院)性激素六項:FSH 49.68mIU/mL,LH 22.72mIU/mL, E2<10pmol/L。陰道B 超:內膜5mm,子宮附件未見異常;
診斷:絕經前后諸癥 證屬腎虛肝郁,心神失養證,治以益腎疏肝,養心安神;
處方:安更湯加減(黃精 10g 龜甲10g 百合10g 生地黃15g 當歸10g 炒酸棗仁10g 生龍骨10g 生牡蠣10g 丹參10g 櫓豆衣10g 郁金10g)×10 劑 并囑患者清淡飲食,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適量運動,保證睡眠時間,勿熬夜,調暢情志。
二診:2018 年12 月12 號,自訴服藥后烘熱盜汗、少眠、腰酸頭暈較前明顯好轉,近日因家事勞累,顏面四肢輕度水腫,下腹脹滿感,自稱體重增加1 千克。已去腎內科就診,建議繼續就診于婦科。治療上加黃芪15g、桂枝10g、茅根30g,再與10 劑,并囑注意休息,勿勞累。
三診:2019 年1 月2 號,服藥好諸癥減輕,水腫明顯改善,仍覺腰酸,舌脈同前,二診方加川牛膝10g,再與10 劑。
四診:2019 年1 月16 號,諸癥基本消失,無水腫,腰酸改善明顯,原方去桂枝10g、茅根30g,再與15 劑。3 個月后患者電話告知各項癥狀已基本消失,無任何不適反應。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壓力的增加,絕經前后諸癥的發病率逐漸增高。西醫認為,絕經綜合征主要是因為機體絕經前后出現性激素的波動或減少所導致的一系列近期與遠期的癥狀[4],故主要是激素補充治療與對癥處理,但西醫采用補充激素治療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如長期使用雌激素會增加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以及補充治療時的異常子宮出血[5],更加重了女性的生理心理負擔。而中醫藥療法具有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優勢。梁文珍教授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確定了“益腎柔肝,養心安神”的治療原則,在自擬“安更湯”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和飲食起居調護,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