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茹,曹悅,何黎,黃宗海,溫川飆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面癱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面部肌肉板滯、眼瞼閉合無力或閉合不全,額紋、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等癥狀為主。未予以合理治療時,易導致病情加重,經久不愈,邪氣稽留痹阻于經絡中機體正氣不足更甚,之久病不愈成頑固性面癱[1]。在治療性面癱時,可以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
面癱病因多為內、外因兩種,外因(主要為風邪,即風寒、風熱)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因素,內因(身體素虛、正氣不足、七情)誘發本病的潛在因素,內外因相互影響,致癥狀加重、病程延長[2]。西醫認為面神經管迷路段與膝狀神經節段骨管狹窄可能是面癱患者發病的解剖基礎[3]。面神經缺血及面神經管內壓力增高可引起面神經炎癥反應,反應的時間可以反映面神經受損程度,炎性水腫的消除是緩解疼痛治愈面癱的關鍵[4]。
中風患者臨床表現一般為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傷、導致四肢、言語、面部肌肉運動等功能障礙[5]。中風后的后遺癥之一為面癱,又稱為卒中后面癱[6],是內耳門與大腦皮質之間的神經傳導通路受損,引起面部肌肉癱瘓,在臨床上往往容易被忽略。單純的面癱病臨床上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鼓腮漏氣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而后疼痛,病因多為正氣不足,風寒邪氣入絡導致。中風病機多是由氣血逆亂導致,臨床主要表現一般包含口角歪斜,但同時伴有半身不遂等肢體功能障礙,肢體麻木,感覺功能減退等癥狀。前人將面癱歸屬中風主要受到傳統中風病劃分、傳統病因學、證候、病勢及病位分類的影響;從現代醫學看,兩種病有相似的地方,但其病因、疾病發展、轉歸及預后有本質上的區別[7]。
面癱病臨床分型并未有明確劃分,一般常見證型有風寒型、風熱型、肝郁型、痰瘀阻絡型及氣血虧虛等證型[8]。中醫治療分為針灸治療、中藥治療及綜合治療。針灸治療時,多采用針灸綜合治療方法,及針刺結合艾灸、拔罐、按摩、TDP、中藥、穴位注射結合中藥熏蒸[9]等治療,以“使急者緩、緩者急之平衡經筋”治法,患側及健側酌情取穴[10]。可以“調督和胃”為治法,以激發陽明經經氣為主,遵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11]。在面癱急性期時介入治療,可以有效地促進面神經損傷的修復,改善炎性水腫,在疾病的轉歸及預后中起重要作用[12]。
西醫治療目前無特殊治療方法[13],主要使用藥物仍然以營養神經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手術等為主要手段,針刺和西藥(強的松為主)在面癱治療中均有療效。針刺研究與西藥療效進行對比的臨床研究中[14-19],使用的藥物還包括鼠神經生長因子、胞磷膽堿鈉片、潑尼松片、阿昔洛韋、甲鈷胺、地塞米松、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 等藥物,但在臨床療效上與針刺艾灸等治療相比較而言,針刺等治療方法的療效由于西藥藥物治療,但西藥藥物治療均有效。
在面癱治療研究中,方法多種多樣,針灸等綜合治療及西醫藥物治療均有療效。雖在療效上具有差異性,但可以兩者相互結合,中西“雙路并行”治療。采用針刺聯合藥物治療面癱,即從中醫整體觀進行治療,又結合西醫檢查及藥物治療,充分體現中醫治療特色,兼顧現代前沿治療用藥。中醫治療以調和營衛、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西醫藥物治療以改善面神經炎性反應、水腫、促進血液循環、神經修復等作用[20]。
病案
患者尹某,女,41 歲。初診時間:2019 年06 月27 日。患者自訴于45+天前受涼及驚嚇后出現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左側眼裂變大,露白約2mm,未見眼睛干澀、流淚,左側額紋消失,口角歪向右側,左側鼻唇溝變淺,皺眉、蹙額不能,示齒不全,吹口哨、鼓腮漏氣,納眠可,舌淡苔薄白,二便調。輔查結 果:頭頸部CT:頭部CT平掃顱內未見確切異常。面神經電圖:左側面神經電圖波幅較右側降低,眼輪匝肌記錄:降低85%,口輪匝肌記錄:降低90%。提示:左側面神經失神經損害。
診斷:中醫診斷:面癱病-風寒襲絡證
西醫診斷: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治療:
中醫治療:治法:散寒通絡,補氣活血。治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菀陳則除之”1)針刺取穴:百會、陽白、攢竹、魚腰、承泣、印堂、迎香、人中、承漿,頰車,下關、足三里、合谷、太沖。操作:選用0.35mm×40mm 規格毫針,陽白透魚腰、地倉透人中、地倉透承漿,頰車透地倉,捻轉補瀉,平補平瀉;選用0.35mm×25mm 規格毫針,常規針刺百會、承泣、印堂、下關行針平補平瀉;合谷、太沖合用,行提插補瀉--瀉法;足三里提插補瀉--補法。2)艾灸:分為兩組,第一組為百會、陽白、攢竹、魚腰、印堂、承泣;第二組為印堂、迎香、人中、承漿,頰車,下關、足三里、合谷。每天一組穴位行回旋灸,每次15-20min。3)手指點穴按摩:主要以面部穴位為主,手法以一指禪推法為主,動作靈活,力量適中,手法柔和為主,壓力、頻率以及擺動頻率要均勻,頻率110-130 次/分。
西 醫 治 療:1)注 射 用 血 栓 通(凍 干)(250mg 血 栓 通 與100mL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可立袋)合用 靜滴 qd)活血化瘀,通脈活絡。2)口服藥:甲鈷胺膠囊(0.5mg tid)營養神經;胞磷膽堿鈉片(欣可來)(0.2g tid)3)外用藥:白脈軟膏(1g qd);4)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20ug 肌注 qd)促進神經修復。
中醫治療每天一次,7 天為一療程,以針刺、艾灸、按摩為治療順序;西醫治療中的白脈軟膏結合手指點穴按摩使用,或結合艾灸使用,在艾灸或者按摩治療之前使用,適量均勻涂抹面部。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可隔天一次,注射穴位以陽白、上關、頰車、地倉、承泣、攢竹、印堂、迎香穴為主,每次選用4 個穴位,兩組穴位交替進行穴位注射。患者在3 療程后,眼瞼閉合不全較前好轉,左側額紋稍顯,口角歪向右側較前減輕,左側鼻唇溝變淺較前減輕,可皺眉、蹙額,但仍有些許困難。患者兩個月后,眼瞼閉合正常,額紋正常,口角歪向右側基本恢復,皺眉、蹙額正常,三月后隨訪,患者訴恢復正常,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