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爽,單 良,秦 趣,段偉東
(1. 遼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2.遼寧省盤錦市遼東灣實驗高級中學,遼寧 盤錦 124200;3.六盤水師范學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4; 4.六盤水市第三中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2013年2月2日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研學旅行”這一概念。而對“研學旅行”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聯合多個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1]。研學旅行逐漸成為地理學科中重要的教學形式,本研究將從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視角,依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以遼寧省營口市熊岳鎮為例,設計出適用于修讀高中地理學科中自然地理部分的研學旅行教學方案,以揭示研學旅行與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之間存在的重要關系。
研學旅行可以讓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走近社會,在真實情境中提升科學文化知識與地理核心素養。研學旅行活動體現了教育性、集體性、自主性、實踐性,符合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滲透著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具體來說,人地協調觀是最能夠反映出地理學科核心思想的地理學觀念,其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自然、資源、人口、發展等多個方面,通過研學旅行使學生接觸、感受自然與社會,有機會充分融入地理環境,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這兩種思維方式與能力由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與區域性演變而來,是學生用以理解與分析地理事物及規律,以及人地關系的重要依托[2]。研學旅行需要學生綜合身邊的各種要素,掌握其間聯系,用整體的觀念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對研學旅行地點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社會經濟文化等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學會通過地域性的角度分析復雜問題。運用地理學本身特有的實踐性,學生可以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通過真實的動手觸摸、用眼觀察去了解地理環境,所學以所用,感受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3]。研學旅行相對于地理課堂教學來說,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地理科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獨立觀察、動手實踐、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地理學觀念,鍛煉地理思維方式,獲取的地理知識在頭腦中更加深刻和牢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遷移應用已有知識的能力。研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研學旅行中,內容和地點的確定對教學效果,尤其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合適的研學內容和合理的研學地點,才能獲得好的效果。為了提升研學旅行的效率,研學旅行內容和地點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材以及學校所在地的地域特點。
熊岳鎮位于遼寧省營口市南部,位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熊岳鎮地形特點是東部為山區,西部為平原區,南部多丘陵,總體呈東高西低。熊岳鎮的地質構造為侵入巖,熊岳鎮境內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棕色森林土、山地砂石土與淤泥。熊岳鎮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植被隨著從海濱至平原到山區的不同自然環境條件呈現有規律性的漸變,海濱地區為鹽生植物群落;平原地區為草甸植物群落;山區為森林植被群落。熊岳鎮依山傍海,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和海岸地貌,又有火山口遺址、青龍山,臨近團山北海公園等景區,交通便利,基礎服務設施完備,滿足學生參觀與學習所需條件。
在多次實地勘察后,選取熊岳鎮及周邊地點,基于地質地貌的典型性、匯聚性與通達性,設計出一條合理的研學旅行路線:青龍山——后火山口——熊岳河入海口——團山北海公園。該研學路線中各個地點間不僅交通便利、距離適中,沿著線路還有豐富典型的地質地貌現象,符合學生對研學旅行路線選擇的要求。
在研學旅行活動正式開展前,需要做好相關準備工作,以保證研學旅行活動的順利開展。這個過程需要學校、指導教師、學生及家長多方配合共同完成,具體準備事宜如下:組織召開安全動員大會,由負責的指導教師向學生與家長告知本次研學旅行具體事項,并征求其參與意向,確定好人員并填寫安全協議書。準備研學旅行所需的常用地理工具(如地質羅盤),指導學生了解基本地理常識并向學生下發導學資料,以供預習與參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個人特長優勢,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及分工。提前關注研學地點天氣情況,注意兩地間氣溫差異,提醒學生著裝。指導學生根據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二中涉及的交通運輸方式知識選擇合適的交通出行方式。結合研學地點實際情況,通過對比分析確定火車與大巴車相結合為最適合的研學旅行交通出行方案。
熊岳鎮境內分布有青龍山、熊岳后火山口、熊岳河入海口和團山北海公園,分別屬于山地地貌、火山地貌、河流堆積地貌和海岸地貌。熊岳鎮地質地貌類型豐富而典型,同時各個地點之間距離適中且通達性較好,根據設計出的研學旅行路線,歸納整理出了研學旅行的具體內容(如表1)。通過研學旅行,學生們走出課堂、走近自然,感受課本知識,在大自然的情境中親身感受各種地貌類型,地理現象與教師講解有機結合,還原知識的本質,使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結束后,學生按要求撰寫研學旅行報告。研學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研學旅行的目的與意義;研學地區的地理概況及知識要點;研學旅行途中拍攝的照片并解釋其形成原因;研學旅行的收獲與體會等。
結合研學旅行報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學成果展示,組織與表現形式不限,成果展示過程需體現研學過程、研學收獲與小組分工,進一步強化、加深地理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教育意義,同時充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
研學旅行評價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各占最終評價的50%。在研學過程中,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對學生研學過程中筆記記錄情況及學習過程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以便學生及時得到反饋并調整。研學旅行結束后,根據研學報告撰寫情況給予評價(如表2)。

表1 研學旅行內容設計Tab.1 Research travel content design

表2 研學旅行評價表Tab.2 Research travel evaluation form
研學旅行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發現地理環境科學的興趣,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能夠領略沿途的青龍山的山地地貌風光、熊岳后火山口的火山地貌風光和團山北海公園的海岸地貌風光等,使學生融入自然環境中,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發展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好人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并由此培養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
研學旅行能夠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學生通過完成青龍山的山地地貌、熊岳后火山口的火山地貌、團山北海公園的海岸地貌等的地貌識別與分析任務,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綜合各個地理要素去認知、分析地理現象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綜合性分析地理事物的思維方式。
研學旅行能夠幫助學生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本次研學旅行中,了解了一個地區的區位與地域特點,如熊岳鎮的行政歸屬、熊岳鎮的經緯度位置等,認識到地理環境可以有不同種類和不同尺度分化,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學會用地域性的角度分析復雜地理環境的方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學生對地理產生的興趣有力助推了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提升,鍛煉了學生的地理實踐意志[4]。將在課堂中習得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具體應用于地理環境中,如各種地理貌類型的識別與地質羅盤等勘測工具的使用,給學生提供嘗試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學生的觀察、實踐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培養。
研學旅行能夠以地理核心素養的本質為出發點,借助課堂以外的真實的地理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直接觀察地理環境、參與實踐活動、共同合作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獲得直觀感受,與傳統地理課堂教學相得益彰,使得地理核心素養在地理教育中的意義與價值得以充分展現。研學旅行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合理模式,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提升了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質量。面對高中地理教師對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經驗不足的現狀,研學旅行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參考依據與可行路徑,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作為指導者,加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能力,促進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總的來說,研學旅行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可行途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