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江西最大的財富,生態是江西最大的優勢。近年來,江西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經濟,不斷釋放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摸索出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同時,江西通過綠色生態和林業建設,帶領深山貧困群眾脫貧,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譜寫了江西生態扶貧的壯麗詩篇。實施生態扶貧,是江西將大生態與大扶貧戰略有機結合的重大戰略。
結合森林資源特色,江西重點抓好油茶、竹類、香精香料、森林藥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觀利用六大林下經濟產業。目前,江西省林下經濟發展面積超過3600萬畝,占全省林地的22.2%;參與農戶超過300萬人,覆蓋貧困戶11.6 萬戶,成為助力林農脫貧致富的主力產業之一。
走進新余市分宜縣大礱下林場,只見山巒起伏,草木蔥郁,竹海茫茫,林場職工正在忙著種竹蓀。負責人樂呵呵地對記者說:“這是‘百場帶百業、百場帶百村’的一個林下種養項目,竹林下套種竹蓀。粗算下來,平均每畝產新鮮竹蓀400 千克,總收入可達217萬元,除成本及管理等費用,項目凈利潤97萬元。”
在贛州市定南縣巋美山鎮坂埠村,張日平和工人們正在油茶基地除草。幾年前,剛入行的張日平遇上了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難題。在當地政府和林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這些問題才得以解決。張日平除了支付村民林地租金外,還帶動附近不少村民就業。通過各種培訓學習,加上在實踐中的摸索總結,原本是“門外漢”的張日平如今儼然成為一個油茶種植“土專家”。今年,他基地的油茶即將全面試掛果,預計可產鮮果20多萬斤,產值在50萬元以上。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懷、干勁十足。
萍鄉市安源區高坑鎮楠木村通過引進金絲楠木田園綜合體項目,將名貴花卉、珍稀苗木和特色瓜果種植與森林旅游、休閑娛樂、農業技術深度融合,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綠色福利,分享生態紅利。楠木村黨支部書記吳軍萍告訴記者:“金絲楠木田園綜合體項目解決了21戶貧困戶就業難問題。貧困戶每月工資達1500元。項目同時投入一戶一冊資金70余萬元,明顯改善了貧困戶生活水平。”
目前,江西省油茶林面積超過1400萬畝,其中高產油茶林480萬畝,油茶產業總產值230多億元,面積和產值位居全國第二位。油茶成為山區林農的“致富樹”和“脫貧樹”。
贛州市大余縣丫山景色優美,森林旅游業蓬勃興起,人氣帶來財氣,曾經需要外出打工的山區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窮鄉僻壤的鄉親們也可以輕松致富。當地大龍村村民盧德鳳今年53 歲,憑借在景區賣腸粉和燙皮,去年成功脫貧。她高興地說:“旺季的時候月收入七八千元,日子比以前好得多了。”

崇義毛竹豐產技術現場培訓

新余市分宜縣組織工人進行油茶育苗嫁接
江西積極爭取建立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和天然林商品林管護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提高貧困地區林農收入,并在全省推廣建立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吸納更多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防護林工程、低產低效林改造、重點區域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等林業生態建設。
走進“全國十佳林場”之一的吉水縣石陽林場,只見深山里遍布木荷、苦櫧、楓香、擬赤楊等鄉土闊葉樹種,還有楠木、欏木石楠、羅漢松等珍貴樹種,綠樹成蔭,溪水流淌,鳥鳴啾啾,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氧吧”。石陽林場圍繞“重點培育國儲林、合作發展經濟林,適度修復生態林”三大板塊經營思路,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特別是按照“造好林、扶好貧、用好銀、求共贏”方針,建設高質量國儲林,借助國儲林項目的貸款和資金實施扶貧,聘請70名貧困人員為生態管護人員,并帶動500多貧困人員勞務增收。
當前,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江西省林業局創新林業扶貧機制與模式,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轉換金山銀山的雙向通道,讓林業在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重點抓好綠色生態保護扶貧。江西大多數貧困縣位于生態紅線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位,要讓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就必須讓生態紅利真正惠及貧困地區群眾。
宜春市豐城焦坑鎮曲源村的雷金寶是一名生態護林員,每天他都要穿好工作服、帶上工具,與其他同事一道進行一天幾十公里的巡山,還要向鄰居群眾大力宣傳森林防火知識,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當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雷金寶作為護林員,每年工資有22000多元,既不耽誤農活還能照顧家人。
著力推進綠色產業發展扶貧。按照《加快推進林下經濟發展行動計劃》要求,江西省重點發展油茶、竹類、香精香料、森林藥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觀利用六大主導產業。
積極推廣林業科技創新扶貧。大力開展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積極實施一批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示范工程,強化林業脫貧攻堅的科技支撐。
深化改革綠色金融投資扶貧。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加快推行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制度,加快林業資源變資本,推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搭建金融服務平臺,推進“財政惠農信貸通”“油茶貸”等惠農貸款融資,擴大林業融資總量,組建林業要素平臺,將更多林業資源列入交易品種,推動資源變資產;創新項目投資模式,在貧困地區啟動一批國家儲備林、森林藥材、香精香料、森林旅游等生態產業項目,提高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能力。

江西省興國縣老區群眾種的油茶喜獲豐收
扎實開展駐村定點幫扶扶貧。選派優秀干部擔任定點幫扶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成員,建強工作隊隊伍,強化幫扶工作責任。加大對口貧困村,尤其是深度貧困村的幫扶力度,依托林業優勢,爭取各方支持,發展富民產業,改善生活條件,幫助定點幫扶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幾年來,江西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總量大幅減少,生態扶貧正成為江西脫貧攻堅戰中的一抹亮色。江西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告訴記者,2019年江西共安排25個重點貧困縣中央和省級林業項目資金16.13億元,占全省林業資金總量的38.1%,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排1520萬元支持重點貧困地區扶貧造林,其中1000萬元專項支持50個扶貧專業合作社造林,通過“公司+農戶”和“場外合作造林”模式帶動扶貧。江西還把林下經濟與山區扶貧攻堅緊密結合,通過租山、入股、勞務、自主經營等形式參與林下經濟的農民達318.16萬人,其中貧困人口40.45萬人,建檔貧困人口35.67萬人,實現了“不砍樹、能致富”。
目前,江西已組建各類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7286個,其中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207個,吸納貧困人口參與林業工程建設20余萬人次;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補償標準達到每畝21.5元,充分發揮了生態補償脫貧的作用。今年,全省228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生態護林員累計達到23784名,可輻射帶動7萬多貧困人口脫貧,實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享受綠水青山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