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視覺感知能力是利用眼睛接觸和把握客觀世界,將獲得的刺激轉化成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人類得以洞悉自然、社會和他人,尋得生存和發展的手段。視覺感知能力的發揮依托于一定的視覺話語方式,本文試圖通過梳理這些視覺話語方式的發展與演變,探索新環境下有效利用各類視覺話語方式進行視覺感知與傳播的途徑。
【關鍵詞】視覺話語方式;新形勢
1.從繪畫到攝影:觀念與手法的轉向
攝影術沒有固定的發明時間和發明人,早在公元前400年,中國哲學家墨子就觀察到小孔成像的現象,并記錄在《墨子·經下》中,是已知最早的攝影術的論著。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部分歐洲畫家開始使用“成像暗箱”。1819年,英國人赫謝爾發明了定影法,可長期保存影像,這一方法被一直沿用于膠片拍攝中。1826年,世界上第一幅實景照片《窗外景色》誕生。
在攝影出現之前,繪畫一直充當著記錄現實、傳遞信息的角色。從達芬奇到現實主義畫派,畫家們在“如何畫得像”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探索了諸如透視法、比例法、明暗對比法等繪畫技巧,使畫面更具三維縱深感,使人體結構和線條更加真實。
然而,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攝影逐漸從繪畫手中接過記錄和傳遞的功能。曝光時長的縮短使攝影師能夠捕捉畫家眼里稍縱即逝的瞬間,膠卷、顏料的發展使照片較之繪畫擁有更長的保存時間。面對這樣的現實,部分現代藝術家高呼:“繪畫已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攝影的挑戰為繪畫的轉型提供了契機。
在更深層次上,藝術家的這些探索使繪畫開始擺脫自然,構建起自己的法則,促使當代繪畫藝術的產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繪畫著眼于真實地再現自然,服務于貴族喜樂與宗教信仰,對于畫得好的評價標準僅僅在于是否畫得像、畫得美。攝影迫使藝術家重新思考何為好畫?畫的本質是什么?在功利目的以外畫還承載著什么時代使命?這些思考使繪畫不斷突破所謂的“標準”、“規矩”,成為更加純粹的“人”的藝術。
2.從攝影到電影:藝術與工具的思考
攝影在誕生之初是作為一種復制現實的工具,記錄和傳遞人類社會的信息,但隨著攝影師主體表達需要的增加,攝影開始探索成為藝術媒介的可能。例如畫意攝影主義就堅持認為攝影應擺脫最初的使命,即單純的記錄功能,而以唯美的繪畫風格表達自然美和人文美。
然而,人類的技術發展自工業革命迎來了大爆發,僅僅相隔幾十年,1872年,法國人邁布里奇開始嘗試為活動的物體拍攝連續的圖片;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于1891年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現代電影之父”盧米埃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卡普辛大街播放電影,標志著電影技術的成熟。
作為藝術媒介,電影憑借自身優勢給攝影帶來沖擊是無法忽視的。相較于攝影,電影全景式、動態式的畫面呈現具有更強的敘事能力,語言、聲音表達營造的場景氛圍更能為觀眾帶來觸動和震撼,更為關鍵的是,電影擁有攝影難以比擬的平民接近性,即內容與情感更加直觀和淺顯。
從整個藝術系統來看,攝影也處于前有繪畫后有電影的尷尬境地,后二者皆在藝術殿堂里取得了獨立的位置。于是,在電影出現以后,部分人開始意識到,重拾“圖像作為傳播和宣傳的工具”已然是大勢所趨,攝影再一次被當作信息媒介被大量使用。尤其在新聞領域,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攝影有了更加具體的原則,其準確性和真實性處于最重要的地位,藝術性和美學原則相對退居其次。
3.從電影到短視頻:內容與形式的重構
從1896年開始,電影逐漸擺脫以雜耍和魔幻術使人感到新奇的初生階段,從幼年成長為一種藝術。在這一時期,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運用的特技手法、鮑特嘗試的鏡頭特寫、大衛·格里菲斯發明的“平行蒙太奇”、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的誕生均對電影走向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登上藝術圣殿的電影也正在以不斷加快的速度疏遠普羅大眾。一方面,復雜的拍攝手法、成熟的工業技術與巨額的拍攝投資共同構筑起電影創作的“入場門檻”;另一方面,豐富的電影語言和深刻的意蘊構思也在不斷加大電影本身的解讀難度,貧苦幼稚階層對電影的參與和體驗受到難以避免的惡劣沖擊。
時至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興盛的今天,短視頻的出現為電影業提供了新的自我思考的機會。短視頻的發展建立在移動智能設備和社交平臺普及的基礎上,它自誕生之日起便帶有低門檻、碎片化和社交性的標簽。草根群眾可以利用手機記錄生活片段,發布在互聯網平臺上供人觀看、點贊、轉發和評論,這在實際意義上滿足了現代人對表演、娛樂、社交和碎片時間內輕松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的需求。這不禁使我們想象,市場化電影的發展是否也將沿著類似的道路前進,譬如,群眾參與、網絡平臺放映等,以迎合更具主動性的觀眾。
4.新形勢下的視覺傳播思路
不難看出,從繪畫、攝影、電影到短視頻,視覺話語方式的迭代發展伴隨著兩個關鍵詞:變革與開放。一方面,攝影的出現倒逼繪畫反思并重塑千百年間形成的傳統,從依附走向獨立;電影的出現平復攝影的藝術浪潮,回歸探索扮演信息載體的可能;短視頻的出現推動電影行業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變革,更甚者,短視頻平臺還隱約顯露出重構電影行業利益格局的可能。另一方面,不論是繪畫領域的內在探索轉向、攝影的媒介角色扮演還是短視頻的出現,其都或多或少,或淺或深地促使不同學科的融合,并為草根階層進入原本獨屬精英的領域打開大門。
因此,在新型視覺話語方式不斷涌現的時代,對其進行有效利用的策略主要有三:其一是融合多種視覺話語方式甚至多個領域,其二是借助技術實現內涵與形式發展,其三是并同時重視和強調大眾參與。在當前,裝置藝術、地景藝術、線上博物館、無人機拍攝、VR電影等正是這條路上的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鏡頭下的藝術——攝影術的發明.十五言[J].發明與創新(中學生),2017,2:10-11.
[2]鄭紅.攝影的歷史[M].華文出版社:北京,2009:76.
作者簡介:張靚怡(1997.10-),女,四川德陽人,研究方向為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