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琳琳 劉亮亮
【摘? 要】近幾年,農村城鎮化迅速,集中供熱發展規模不斷擴大,面臨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城鎮化導致的供熱壓力持續增加,而能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更加明顯,國家實行節能減排、清潔取暖等舉措,無疑對本身粗放式供熱的城鎮雪上加霜。除了能源的壓力外,城鎮集中供熱還存在效率低、浪費嚴重、資金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本文通過對城鎮供熱發展問題進行探討,尋找最佳的城鎮集中供熱發展道路。
【關鍵詞】城鎮;集中供熱;現狀問題;未來發展
1 .城鎮集中供熱的現狀問題
1.1熱源緊缺
集中供熱的首要因素是熱源,城鎮供熱的熱源主要是附近的電廠和工廠余熱。隨著城鎮化發展,供熱面積快速增加,熱源供熱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雖然熱電企業采取了背壓改造、增設熱泵、換熱站改造,甚至長距離熱源輸送等措施,但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等,使得有些措施舉步維艱。國家推行清潔能源,實行電力并網,煤電、火電比重持續下降,傳統火電企業發展受到限制,供熱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了熱源緊缺的局面。
1.2體制機制不完善
隨著政企改革的深入,公用事業中的自由化程度加深,伴隨民間資本的涌入,供熱產業也從壟斷逐漸邁入競爭。有競爭就會有摩擦,政府在供熱事業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需要對熱源和供熱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把控,協調企業之間利益分配,促使其良性配合。然而在城鎮中,普遍存在供熱體制機制不完善,政府監管不力等現象,甚至出現對私有熱力企業的“失控”,例如:熱力公司拖欠電廠熱費,電廠在嚴寒期以資金短缺,無法采購燃煤為由,降低一網供水溫度,導致半個城鎮供熱癱瘓,政府監管部門對此“束手無策”,無法拿出有效的應急協調方案。另一方面,城鎮規劃的同時,應同步熱力區域劃分,規定不同熱力企業的施工、供熱范圍,明文規定禁止在區域外私自施工,產生競爭摩擦。
1.3供熱企業
城鎮供熱企業普遍存在著有目共睹的各類問題,首先是設備自動化水平低,管網平衡調節程度低,節能手段粗放;熱網監控系統不完善,事故排查能力低,只能靠人為地毯式排查。其次是缺少專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理念,多數企業“過新年,走老路”,不注重人才隊伍建設,舊的粗放式的供熱理念根深蒂固,新的自動化控制和節能理念無法有效的執行,對于用戶的不熱投訴,無法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1.4用戶問題
首先是用戶私自放水問題,導致管網壓力波動,放水高峰期換熱站低壓停泵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次是用戶沒有節能理念,他們覺得交了熱費,就應該享受穿短袖、開窗戶的室內環境。所以居民的供熱常識缺失,急需“補鈣”。
2. 城鎮集中供熱的未來發展
二網平衡,多熱源聯網運行優化配置,長距離大溫差供熱系統,太陽能光熱轉技術都是未來供熱技術發展的方向。
2.1新型熱源,智慧聯網
隨著供熱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傳統的熱源實現的多聯網運行也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同時傳統熱源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急劇加重。為此,多熱源聯網技術應繼續創新,把可再生能源應用到供熱系統中并網運行,將其很好的納入到完整的供熱技術體系當中,實現有機的技術組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推動北方地區的清潔能源供熱,加快研制可再生能源熱利用技術。太陽能供熱采暖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領域,技術成熟,經濟性較好,已經為推進北方地區清潔供熱、改善京津冀大氣環境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也積極鼓勵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供熱。依照優先應用、經濟高效、多重互補、綜合集成的原則因地制宜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熱,加快推動太陽能、生物質能技術試驗投產。
另外,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如果單有應用,沒有設備的支撐,沒有更好的管理,他也不是全面健康的發展。科技創新是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的推進器,大容量跨季節儲熱、新型太陽能光熱轉化等技術是高效利用太陽能供暖的重要技術。我們應繼續加強對太陽能季節性儲熱供暖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研發工作,加快智慧熱網技術的進步。
2.2終端節能,科普全民
要想實現供熱的可持續發展,終端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而這就要靠全民行動。比如說冬季在商場里經常可以看到的一種現象,售貨員穿襯衣賣東西,顧客從外面走進商場的第一行為就是脫掉羽絨服這些厚外套,出去的時候再穿上。還有住宅部分,白天全家人上班上學,家里空無一人,用戶為了晚上回家就有舒適感而不去適當減小閥門開度。同樣,隨著住房面積的增加,三居室,四居室,居民也不會根據其使用情況對每個房間進行適當的溫度調節,這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費。所以在用戶還沒有將“熱”看成是一種商品來交易的情況下,合理用能的理念就需要社會的宣傳,更需要供熱行業的宣傳。
2.3二網平衡,均勻供熱
良好的管網平衡可以做到“多退少補”,是達標供熱和節能的關鍵,北方地區既有住宅供熱改造,其中一項就是管網平衡。如果管網平衡做不到完善,節能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何依靠技術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是在今后發展當中要認真研究的重點內容。
由于二網不平衡,無法實現按需供熱的設計效果,導致末端用戶熱量不足,出現用戶私自放水的現象,針對這類“疑難雜癥”,目前大多數熱力站都是通過提高整個二次管網的供熱溫度,加大循環泵流量解決,從而造成熱能和電能的大量浪費。所以進行管網的水力平衡調節,實現按需供熱,有利于熱網運行管理時調節操作的協調性,加強熱網運行的穩定性,也可以盡量避免運行中由于種種客觀建設原因與主動操作不當引起的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還可以促進按熱計量收費項目的推進,提高用戶滿意度。所以二網平衡盡早實現按熱計量收費是提升居民合理用能理念的最佳手段。
3. 結束語
供熱作為保障城鎮建設發展的基礎設施,從國家環保節能的長遠發展戰略來看,我們要把集中供暖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從熱源到用戶端形成完整的體系,通過技術創新、交流學習、科普宣傳,最終實現熱源清潔化、調度科學化、監管常態化、人員專業化、設備自動化、熱網監控化、節能全民化,為能源改革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應有之力。
參考文獻
[1] 代國棟.淺議城市集中供熱的現狀及對策[J]. 科技創新導報,2016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