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曲巴
【摘? 要】在現如今養殖條件下,牦牛巴氏桿菌病已經嚴重危害到牦牛養殖的發展。筆者結合實際,介紹了牦牛巴氏桿菌病的主要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診斷,并針對其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牦牛;巴氏桿菌病;病原;流行特點
引言
牦牛巴氏桿菌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以敗血癥和組織器官的出血性炎癥為特征的急性傳染病,故又稱牛出血性敗血癥。常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及內臟器官廣泛出血為特征。牛巴氏桿菌病是常見的一種牛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多見于秋末、春初,一般為散發或呈小范圍暴發性流行。但此病多數為急性經過,若不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會給畜牧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此病的發生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但是天氣處于劇變、冷熱交替、悶熱、潮濕、多雨的氣候時易發病。該病多為散發性,該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組織、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牛群中發生巴氏桿菌病時,往往查不出傳染源,大都認為牛在發病前就已經帶菌。牛在不衛生的環境下飼養,如牛圈通風不暢、悶熱、潮濕、擁擠、氣候劇變、寒冷、飼料霉變、過度勞累、發生寄生蟲病、營養不良等誘因而導致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時,病菌即可侵入牛體,經淋巴液而入血液,發生內源性傳染。病牛有毒力的病菌會隨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從而污染了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經消化道而傳染給健康牛,也可由咳嗽、噴嚏排出病菌,通過飛沫經呼吸道而傳染,吸血性昆蟲的叮咬以及皮膚、黏膜傷口均可引起傳染。
1.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病原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一種細小、兩端鈍圓的球狀短桿菌,多散在、不能運動、不形成芽胞,革蘭氏染色呈陰性;用堿性美染色染血片或臟器涂片,呈兩極濃染,故又稱兩極桿菌,兩極濃染之染色特性具診斷意義。該菌抵抗舟弱,在干燥空氣中僅存活2~3d,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d,但在腐敗尸體中可存活1~6月,陽光直射下數分鐘死亡,高溫立即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殺死,對磺胺、土霉素敏感。
2.牦牛巴氏桿菌病的流行特點
本病遍布全世界,各種畜禽均可發病。本菌為條件病原菌,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與宿主呈共棲狀態。當牛飼養在不衛生的環境中,因感受風寒、過度疲勞、饑餓等因素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該菌乘虛侵入體內,經淋巴液入血液引起敗血癥。該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其次通過飛沫經呼吸道感染,亦有經皮膚傷口或蚊蠅叮咬而感染的。該病常年可發生,在氣溫變化大、陰濕寒冷時更易發病,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發生。
3.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臨床癥狀
(1)最急性型表現為突然抽搐、全身肌肉發抖、震顫、流口水、呻吟、吼叫,經10~20min死亡。
(2)急性型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喪失、反芻停止、鼻干燥、眼結膜潮紅、咳嗽不止,有時鼻流泡沫鼻液,流口水、呻吟、腹式呼吸、肌肉發抖,糞便初為褐色粥樣,后期為水樣含有黏液,氣泡和血有惡臭味。
4.牦牛巴氏桿菌病的病理變化
敗血型牛出敗主要呈全身性急性敗血癥變化和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腫。病牛尸檢可見咽喉部、下頜間、頸部與胸前皮下發生明顯的凹陷性水腫,手按時會出現壓痕;有時舌體水腫腫大并伸出口腔,切開水腫部會流出微混濁的淡黃色液體;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胃腸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頜下、咽背與縱隔淋巴結呈急性漿液出血性炎;全身漿膜與黏膜出血。肺炎型牛主要表現為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索性胸膜炎,肺組織顏色從暗紅、炭紅到灰白,切面呈大理石樣景象,隨病變發展,在肝變區內可見到干燥、堅實、易碎的瓿黃色壞死灶,個別壞死灶周圍還可見到結締組織形成的包囊,胸腔積聚大量有絮狀纖維素的漿液。此外,該病變還常伴有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腹膜炎。
5.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癥狀和病變可對該病變作出診斷,其病理診斷要點為:敗血型常見多發性出血及咽喉部水腫;肺炎型常見纖維素性肺炎與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牛出敗與炭疽及氣腫疽區別參見本節炭疽病之診斷。
6.牦牛巴氏桿菌病的實驗室診斷
(1)取病死牛肝臟觸片,經瑞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的兩端濃染的小球桿菌,初步診斷為牛巴氏桿菌病。
(2)將病料接種于血瓊脂平板上,置于37℃環境中培養24 h,發現有較小的不溶血的灰白色露珠樣黏稠菌落,涂片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將其移植進行純培養,然后進行生化反應,結果該桿菌能產生靛基質,M.R.試驗和V—P試驗均為陰性,能發酵葡萄糖和蔗糖,產酸不產氣,不能發酵乳糖、麥芽糖和棉實糖,石蕊牛乳呈中性。
(3)將病料與生理鹽水制成10倍稀釋懸液,用0.2~0. ml接種于小白鼠的皮下或腹腔,接種后2~5d死亡,用其肝、脾作觸片、染色、鏡檢,可檢出巴氏桿菌。
7.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
對發病牛群采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對假定健康牛立即注射牛巴氏桿菌滅活苗(即:牛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疫苗),劑量按100kg體重以下皮下注射4 ml,100 kg體重以上皮下注射6ml;對病情嚴重的牛,靜脈注射磺胺嘧啶鈉注射液1~1.5 ml/kg體重,每日2次,連續注射3~5d,肌肉注射青霉素3萬IU/kg體重,每日3次,連用3~5d。或肌肉注射鏈霉素2萬IU/kg體重,每日3次,連用3d。采取上述措施后,其余牛再沒有發生死亡,該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參考文獻
[1]貴州省畜牧學校主編,家畜傳染病學,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第二版,1995,5:109--111
[2]張建岳,實用獸醫臨床大全,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3,12.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