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麗
【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國家經濟基礎發生很大改變,人工智能技術在職場中的應用給勞動法帶來挑戰,例如:用人工智能代替員工的招聘,勞動者隱私因為人工智能不受保護等。“機器換人”增加了勞動者的就業危機感,也揭露了我國就業保障機制的弊端。我國在勞動法立法的調整上也有明顯缺陷。如今,面臨挑戰,我們應該對傳統的勞動法立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完成信息化時代下的勞動法立法范式轉型。
【關鍵詞】人工智能;勞動法;立法范式;影響;對策
引言
當今社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飛速并逐漸被大眾所接受,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做一些簡單的,危險的工作,其精確度,正確率以及工作效率是遠遠超過人工計算的。雖然我國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它的出現對傳統勞動法帶來挑戰依舊是很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提高,用人單位薪資水平不匹配;其次是非典型勞動形態加速發展,觸及了傳統勞動法規制的“盲區”。另外,政府對勞動者的就業保障負擔也會加重。最后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勞動法該如何適應現在的社會需求進行轉型。這些問題都是解決的重點。勞動法立法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現行的勞動法立法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影響和對策。
1.人工智能給勞動法帶來的影響和挑戰
1.1人工智能和勞動法的理論不一致,主體價值有沖突
我國勞動立法的基本理念是人權思想。這種理念在人工智能的設計中沒有體現,勞動法應該通過促進就業的方式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另外,現在人們更希望從事靈活度和自主性強的工作,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于企業來說,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更多,可以降低勞動用工成本,創新用工方式,實現企業創新型轉變。這就使傳統的勞動關系不斷弱化,職業安定和用工自由的矛盾加劇。對于傳統的勞動法來說,勞動關系的認定要依據從屬性。人工智能的發展導致這種勞動關系從屬性理論有所動搖,加劇了其理論的弱化,但是完全否定“從屬性”進行勞動法立法體系的重新建設有一定難度,就現在的研究水平而言,不好實現。目前只能對傳統勞動法立法進行調整。
1.2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出現相對人口過剩,勞動薪資水平與社會生產率不成正比
當今社會,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好處非常多,它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節約工作中的成本,能完成人類不能完成的高強度,高危險性的工作,還可以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導致大量勞動者無法就業,同時,企業對勞動力的自身價值要求也提高,造成國家就業率下降,出現了就業難,失業率高,社會閑散人員增多等社會問題。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一些外企或者私營企業,對利潤過分追求,由于人工智能取代了一部分人工勞動,很可能借此壓榨員工,通過降低勞動薪資來壓縮成本,勞動者可能淪為廉價勞動力,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降低了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如果國家不對勞動法做出相應調整,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將難以保護。
1.3政府保護勞動者就業保障的負擔加重
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了便利,對于企業和勞動者來說也是受益良多,但就目前而言,從勞動者的角度考慮,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對勞動者的要求更高,新的崗位需要的是擁有新技術的專業人員,這對于普通員工和低中技能勞動者并不友好。眾所周知,培養一個高技能人員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足夠的資金,對于普通的勞動者而言,掌握一項新技能有一定的難度,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也遠不及年輕人。從企業角度考慮,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裁人單位對失業勞動者只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即可。用人單位還可以因為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而獲得政府補貼。從政府角度來說,因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一部分勞動力,社會上失業人員會大幅度增多,政府需要承擔失業人員的補貼還有再就業的培訓。在未來人工智能可能涉及服務業,失業人員會更多,甚至會出現犯罪率上升,國家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會更加難以處理。
2.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法立法轉型的必要性
人工智能改變了之前穩定的雇傭關系,帶來了很多新的雇傭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法主體的多元化是一個新的立法命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法存在立法范式轉型的必要,立法結構應該從單目型轉向多目型。經過研究調查,發現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具有一些弊端需要改進,比如:勞動法立法兼容性不足;勞動法中勞動基準具體標準不周延;勞動法立法具有滯后性;強制性規范和自治性規范配置之間不平衡等等。隨著非典型勞動形式的不斷增加,如果不進行勞動法立法轉型,勞動法能管制的就業領域就會越來越少。所以,在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法立法轉型刻不容緩。
3.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法立法范式的轉型措施
3.1對勞動法的立法價值進行重新闡述
人工智能無論多么強大,都無法像人類一樣超越規則進行價值判斷。應用于法律時也是如此。它依托于精密的計算,不能決定勞動法立法價值,但是可以影響市場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和諧應該作為勞動法的第一價值。這意味著勞資雙方成為了利益,命運和事業共同體。雙方在合作中解決矛盾并且互利互惠。資方可以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平臺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社會生產力,也可以提供一些更加優渥的員工福利,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減低離職率,尊重員工的個人愛好和獨特技能,有效利用員工特長,設計個性的工作方案,做到企業發展和個人技能提升同步進行。對于勞動者而言,和諧的立法價值可以使勞動者逐漸認同及服從企業的管理,將工作和個人的未來規劃結合起來,在企業價值提升的同時也提升自身的價值。
3.2人工智能背景下,勞動法立法應該設立專門的勞動保障基金
人工智能背景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勞動法提出,用人單位解雇勞動者只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而且可以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這對勞動者非常的不公平,而且面對大批的失業人員,政府要承擔很多的保險費和救濟金。對勞動者來說,人工智能發展,不再需要這么多的廉價勞動力,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力,企業單位會進行裁員,減少酬勞,信息化越普及,越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為了跟上市場的需要,他們只能選擇提升技術水平,可是學習新技術也并非容易,所以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面臨失業。很多家庭并沒有多少經濟來源,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勞動法立法范式轉型的過程中,應該設立人工智能保障基金,并將其寫入立法,由政府執行,就用于保障因人工智能而失業的人員培訓和再就業。
3.3保持就業市場彈性和就業安定的平衡
就業市場上勞動者類型不同,幾種類型相互交叉形成現在用工市場的彈性,在進行勞動法立法轉型時應該兼顧結業穩定。立法者應該秉持市場彈性和就業穩定同樣重要的立法理念進行立法,對二者關系進行辨證分析,利益權衡。既要保持就業市場的多元化,也要維持就業安定的局面。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勞動關系的重構,實現勞動就業微觀市場和宏觀市場的共同發展。在立法上,注意就職安定,工作安定以及職業發展安定三個層次。市場彈性分為內部和外部彈性,分別強調在勞動者內部作業的自主權和雇主用工的多元化。市場彈性和就業安定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只要對立法轉型進行統籌規劃,就可以是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4.結論
人工智能時代下,對于勞動法立法范式的轉型勢在必行,本文是針對當前就業環境下出現的一些勞資關系的問題提出的有關勞動法立法轉型的對策,希望大家采納。
參考文獻
[1]汪銀濤,吳延溢.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法立法范式的轉型[J].人文雜志,2019(10):34-43.
[2]鄭志峰,李佩艷.人工智能對勞動法的挑戰及其建議探索[J].人工智能,2020(04):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