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偉 王思宇 郭玢鑠 張天宇 汪樂
摘要:目前我國大規模實行減稅降費政策,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必然會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本文梳理了我國減稅降費的重要政策,并對丹東地區部分中小企業的展開調查分析,著重研究減稅降費政策對制造業企業的具體影響,探討新政策下制造業中小企業的應對措施,旨在促進我市制造業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減稅降費;中小企業;制造業;影響;發展
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市場主體發展動能,促進經濟可持續性發展,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重大決策部署——減稅降費。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可以幫助中小企業降低成本,提升中小企業在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一、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
2019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力度大,范圍廣的減稅降費政策,在著力為市場主體解決困難的同時,有力的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包括中小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深化增值稅改革、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和個人所得稅改革等政策陸續發布實施。根據減稅降費政策文件規定,對中小企業實施普惠性稅收減免,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半,征稅范圍已由年應納稅所得額30萬元以下逐步擴大到300萬元以下,增值稅起征點已從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即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不用再交納增值稅;對小規模納稅人交納的部分地方稅種,可以實行減半征收。深化增值稅改革,繼續推進實質性減稅。將制造業等現行16%的稅率降到13%,將交通運輸業等現行10%的稅率降到9%,保持6%一檔稅率不變,同時,擴大進項稅抵扣范圍;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這些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了企業負擔,降低了企業成本,增加利潤空間,增強其生存能力,有利于形成寬松的發展環境,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2020年春很多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為了紓解企業困難、支持穩定和擴大就業,國家有關機構和部門陸續發布相關減稅降費的政策,自2020年2月起,免征中小微企業三項社會保險費單位繳費部分;對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的企業,可申請緩交社會保險費;2020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到4%,加大對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為支持廣大個體工商戶在做好防控同時加快復工復業,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征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征收率由3%降至1%;為支持相關企業發展,受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這些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必將會給中小企業帶來重大的影響。
二、減稅降費政策對丹東中小企業影響的調查
為了了解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情況,幫助中小企業找到應對措施,我們調查小組在初步了解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深入丹東市工商局,丹東市稅務局等相關機構,收集丹東市中小企業的相關數據,同時選舉了部分中小企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我們此次的調查采用了抽樣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選取了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重點對制造業行業進行了調查與了解,采取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該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企業的基本情況調查,了解企業的性質、行業、規模等基本情況;了解企業的納稅情況以及中小企業對減稅降費政策的了解情況以及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
本次問卷調查由我們大學生創新創業小組成員設計并組織實施,我們采取發放電子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對丹東市的20多家中小企業進行了調查,共計發放了5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48份。此次接受調查的基本上是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或者財務機構的負責人,了解到了丹東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信息比較真實、可靠,為進一步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
三、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分析——以丹東制造業企業為例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整理與分析,我們發現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惠及所有中小企業,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后,中小企業的稅負普遍降低,但其影響較大的還是制造業企業。下面我們以制造業企業為例,分析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一)降低采購價格,減少企業成本
降低采購價格對于不得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的納稅人企業來說將直接受益。我國的增值稅屬于流轉稅,稅負的最終承擔者是消費者。除了消費者受益減稅外,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在不得抵扣進項稅額的情況下都將成為受益者。制造業企業將分享供應商降價帶來的收益,對一般納稅人還可分享其供應商稅負降低帶來的價格下調,一方面,增值稅稅率下調3%后,采購原材料的稅負下降超過0.225%,另一方面,企業之前交易環節的增值稅稅收負擔的下降會體現在供應商的含稅價格中,供應商出于擴大銷售的目的,會讓渡一部分減稅收益給制造業企業,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
(二)減少現金流出、緩解資金壓力
減稅將直接降低納稅的現金流出量。在企業實踐中,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和稅款繳納的時點往往早于經營現金流流入的時點。增值稅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發生時,收訖銷售款項或者取得索取銷售款項憑據的當天;先開具發票的,為開具發票的當天。增值稅的納稅期限一般為次月,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但企業經營現金流的流入時點很多時候晚于收入確認時點和增值稅稅款繳納時點。特別是對于那些產業鏈上不具備競爭優勢的制造業企業,需要賒銷或者開承兌匯票形成應收賬款或應收票據,對供應商不具有議價權的情況下只能付現,但增值稅早于這一時點已經支付,加劇了企業的資金壓力。減稅將減少買方現金支出,一般納稅人購買產品時負擔的增值稅率相應下調3%,購買產品時現金支出減少,現金儲備壓力降低。緩解制造業營運資金壓力。
(三)提升利潤空間
減稅降費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核心與關鍵,尤其是對占增值稅總量近60%的制造業企業而言,2019年增值稅稅率降低3%的政策無疑是一場期盼已久的減負“及時雨”,應該說是近年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最硬主菜”。通過影響增值稅附加稅的稅率帶來銷售利潤率的提升。因為增值稅是價外稅,降低增值稅稅率本身并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但減稅對增值稅附加稅有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國增值稅附加稅主要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假設分別按照7%和3%計算),制造業增值稅下降3%,扣除所得稅的影響(所得稅稅率按25%計算),總體稅負下降0.225%【3%*(7%+3%)*(1-25%)】,企業的凈利潤將提高0.225%,疊加2018年制造業增值稅稅率已經降低1%,兩次減稅效果綜合后,將提升制造業銷售利潤率0.3%(0.075%+0.225%),對于銷售利潤率較低的制造業企業,兩年的增值稅累計下降對銷售利潤率的邊際效益改善較大。
四、減稅降費政策下中小企業的具體應對措施
此次減稅降費是我國應對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舉措,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企業應積極分析政策變化,抓住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研發能力和產品附加值、靈活選擇定價與競爭策略、優化用工成本和結構,向創新和研發要效益,通過精益化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切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一)合理選擇納稅人的身份類型
企業選擇什么樣的納稅人身份,與其最后所繳納的應稅額都有著不容小覷的關聯,因此,企業在選擇其納稅人身份的時候應當慎之又慎,著重考慮應于不同的納稅人身份的稅收政策最終會對其應稅額所產生的影響。對于一般納稅人來說,在國家調整增值稅稅率的時候,其可抵扣進項稅額度所能夠為企業帶來的稅率縮小幅度也就越可觀。因此中小企業就應當更加謹慎地選擇其相應的納稅人身份類型,以此來達到最大程度的企業稅收情況的優化,使其能夠更大程度地受惠于國家的稅收下調政策,有效地進行納稅籌劃。
(二)加強納稅籌劃意識,有效進行納稅籌劃
稅率的變動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做好企業的稅務籌劃,通過運用稅務知識進行合理的避稅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應樹立稅務籌劃意識,針對頒布的最新的稅率政策,組織稅務人員開展對稅務政策的學習,通過制定合理的招聘計劃,定期培訓,內網宣傳,外出學習等提升員工的納稅籌劃水平,以便對經營業務方向進行調整。例如,制造業稅率下降3個百分點,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加強與上下游供應商之間的聯系,以分享稅率降低的紅利,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不斷提高自身的經營與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必須定期召開研討會,對于相關的稅務政策進行分析,以此來提高其對于這些政策變化和應對的敏感度。只有當中小企業對于稅收政策以及本身利益之間的交叉點做好明確的了解和劃分之后,其才能夠形成和保持應對外界因素變化的能力,并且始終都使自己立足于不敗之地。
綜上,中小企業應當認真研究減稅政策政策,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抓住市場先機,吸引消費者,是稅率優惠政策惠及大眾,增強企業法人知名度與誠信水平,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杠桿、調整結構、補齊短板,提升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健康和高質量的發展,不斷壯大。
參考文獻
[1]柳美芝.當前我國減稅降費的現狀、難點及對策建議[J].財經界:學術版,2018(19):119-120.
[2]郝慶環.減稅降費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影響[J].中國中小企業,2019(10):108-109.
課題名稱:減稅降費對丹東中小企業的影響調查與分析,課題編號:20201177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