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摘要:本文首先淺談中國夢歷史背景,其次,探究中國夢深刻的思想內涵,,“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今時代相結合的產物,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最后,筆者會提出自己對中國夢的哲學解讀。
關鍵詞:中國夢;歷史背景;思想內涵;哲學解讀
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黨的十九大上,習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夢”,如今,我們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一、中國夢提出的歷史背景
“中國夢”的提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提出來的,這是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多少愛國人士和有志青年拋頭顱灑熱血共同追求的目標。自從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就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就面臨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100多年的抗爭,是黨帶領中華兒女,不畏艱險前行,由此才開啟了中國夢的新篇章。到如今,中國已經走進了新時代,這時候提出“中國夢”是應有之義,因為我國雖然一直在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一直沒有明確的提出來,現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的提出是正當行時,因為中國不僅有復興的想法,也逐漸具有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實力。
二、中國夢的思想內涵
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又系統闡發這一思想,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核心內容。
中國夢是國家之夢,正如十九大中提出的,我們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之上,爭取能在 2050年之前建成富強民主的文明的和諧的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是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中國現在雖然已經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GDP還是遠遠的落后于世界上先進國家,我們不應滿足現狀,應該繼續追求經濟的平穩增長,只有經濟增長,我們才有底氣和自信。其次,國家之夢還應具有強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和國防實力,我們應該把握中國的話語權,努力發出中國聲音和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夢是民族之夢。民族振興是黨自成立以來不斷追尋不斷探索的目標。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我們也經歷了千辛萬苦,我們要讓中華民族以昂揚的姿態佇立于世界民族的舞臺上,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人民之夢,是人民的幸福夢。中國夢的實現主體是人民,造福的對象也是人民。因此,中國夢其實是國家的夢、是民族的夢、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
三、中國夢的哲學解讀
1、“中國夢”是自身辯證否定的結果
否定之否定規律認為,事物都有肯定的一方與否定的一方。一事物要想獲得突破,必須著眼于根本矛盾,完成其由肯定到否定、最后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趨勢。
中國共產黨一直在為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在實踐過程中對民族復興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辯證過程。“獨立富強夢”實現了民族獨立,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但是,由于后期出現了一系列左錯誤,社會建設出現波折動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吸取了經驗教訓,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提出了“小康社會夢”。“小康社會夢”否定了前者的不合理因素,是民族復興夢第一次飛躍。總書記提出三位一體的“中國夢”,以滿足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民族復興夢增添了新的科學內容,充分考慮人民幸福,實現了否定之否定發展。“中國夢”不僅與傳統復興夢同源同旨,在更高的層次上完成了兩次辯證否定。
2、“中國夢”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體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沖突。其中,前者起決定作用。兩對矛盾相互運動變化,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要想實現中國夢,就必須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并且還要注意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當前,改革開放后的發展為筆者國實現復興之夢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政治保障,創造了國際環境。筆者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立足于此的“中國夢”更具有美好性與先進性。“中國夢”體現了筆者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又反作用于筆者國生產的完善與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